现在正是酷暑时节,炎热的夏季已经到来了,现代科学技术的发展与进步,为我们提供了解决炎热的好办法,开空调或者是吹电风扇,在七八十年代,科学技术没有这么发达,人们都还在用着扇子来扇风纳凉。扇子在古代就已经出现了,但是扇子最初出现的时候,它的作用并不是用来当作取凉的工具。

方便携带的古代扇子(夏天必备的扇子)(1)

扇子

扇子在我国已经有三千多年的历史了,扇子最开始被称作“翣”,它起初并不是被用来当作取凉的工具。在周代的时候,王和后的车子都有“扇扇”,用来遮蔽风尘,这种扇子也被叫作“障扇”,后来封建帝王和高官出行的时候,都伴有大障扇,以显示其威风。关于扇子最早的记载可能是晋代崔豹的《古今注·舆服》了,《古今注·舆服》中有记载:“五明扇,舜所作也。既受尧禅广开视听,求贤人以自辅,故作五明扇焉。秦汉公卿大夫皆得用之。魏晋非乘舆不得用。”这里面的五明扇是用雉尾制作的长柄扇,这种扇子是一种仪仗饰物,五明扇古时候称为“箑”,形状像“阖”,扇面像一扇门一样,由他人举着。这时候的扇子只是一种礼仪工具,是统治阶级为了彰显自己的地位与特权而使用的。

方便携带的古代扇子(夏天必备的扇子)(2)

五明扇

到了汉代以后,扇子逐渐被用来取凉,并且从仪饰品向日用品发展。最早的扇子实物是湖北江陵天星观楚墓出土的木柄羽扇残件,以及湖南长沙马王堆出土的西汉篾丝编木制长柄扇,长沙马王堆出土的长柄扇长1.76米,是一种仪仗扇,由奴仆执掌,用来障尘蔽日,彰显主人的权威,这种扇子称为“翣”,也被叫作障扇。扇子是一种实用品,因为其轻薄面积大,所以渐渐成为纳凉取凉的工具。最早用来纳凉的扇子叫羽扇,晋代陆机的《羽扇赋》中有记载:“昔楚襄王会于章台之上,山西与河右诸侯在焉。大夫宋玉、唐勒侍,皆操白鹤之羽以为扇,诸侯掩尘尾而笑。”这里面就记载了那个时候羽扇就已经在诸侯、士大夫中普及开来了。魏晋南北朝时期,“尘尾扇”和“比翼扇”相继出现。

方便携带的古代扇子(夏天必备的扇子)(3)

羽扇

唐代昭陵新城长公主墓中壁画上有扇子的描绘,这壁画上绘有长柄鸭蛋形扇,最早用竹子制作的扇子,班固的《竹扇赋》中就证实了这一点,班固的《竹扇赋》中有记载:“青青之竹形兆直,妙华长竿纷实翼。沓条丛生于水泽,疾风时时纷萧飒。削为扇翣成器良,托御君王供时有。度量异好有圆方,来风堪避暑静夜。”这里面描绘了扇子的制作材料是竹子。之后随着丝绢纺织技术的进步,绢宫扇(又称为团扇)开始流行,刘禹锡的《团扇歌》中便有记载:“团扇复团扇,奉君清暑殿。秋风入庭树,从此不相见。上有乘鸾女,苍苍虫网遍。明年入怀袖,别是机中练。”后来随着造纸业的发展,用纸来糊制扇面的纸扇出现了,到了宋代便出现了折扇(也叫折叠扇),多用纸裱糊。到了明清时期,除了羽扇、绢扇、竹扇、折扇等之外,民间还出现了芭蕉扇、鸭脚扇、麦草扇、槟榔扇、茧扇等等。

方便携带的古代扇子(夏天必备的扇子)(4)

折扇

扇子经历了三千多年的发展,在这漫长的时间长河里,扇子的制作工艺也是越发的精美。商周时代的五明扇是用雄雉鸡绚丽斑斓的长尾制成的“雉扇”。之后出现的羽扇,是以禽类羽毛制成的羽毛扇,质地洁白,毛绒柔软,轻飘舒适,这种羽扇主要在南方,南方湖泊众多,栖息着很多野禽。竹扇主要流行中部地区,中部盛产竹子,用竹子做器物是很正常的事情,团扇的制作中有竹子这一原料,有时候也用檀香木,团扇用竹木为骨架,制成各种形状,之后用薄丝绸糊成,或用绢、绫、罗、纱等制成,这种扇子结构和装饰上力求精致、华丽和小巧,外形上有椭圆、海棠、长方、曲线等形状,这种团扇深受古代女子的青睐。

方便携带的古代扇子(夏天必备的扇子)(5)

团扇

羽扇、竹扇、团扇虽有形状之变,但是其扇面都是固定住的,不能折叠,折扇的扇面可以折叠,折扇使用起来比之前的扇子要方便一些,也便于收藏、携带。折扇跟团扇一样,扇面可以进行书画,雕花刻字,还可以挂吊坠,变成一件艺术品,古往今来,许多的文人在扇子上留下的诗作、书法与绘画,这种行为也繁衍出了一种传统的艺术形式,就是扇面书画。民间扇子中的芭蕉扇是用蒲葵来制作的,蒲葵是棕榈科、常绿乔木,树冠伞形、叶大如扇,是热带、亚热带的常见绿化树种,这种扇子材料比较廉价,既可以当做扇子,也可以用来遮雨,便宜方便又实用。

方便携带的古代扇子(夏天必备的扇子)(6)

扇面书画

现代生活中,扇子已经慢慢淡出了大众的视野,由于电风扇、空调的出现,扇子的实用性减弱了,但是扇子的艺术价值却慢慢变高了,扇子制作工艺的精巧和扇面上古人留下的书画,使得扇子的收藏价值很高,扇子是蕴藏着中国文化艺术、古今工艺之美的传统艺术瑰宝,虽然扇子作为实用品的功能消退了,但是同时又以其独特的艺术魅力焕发着新的活力。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