修身治国齐家平天下的思想(何为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1)

古之欲明明德于天下者,先治其国;欲治其国者,先齐其家;欲齐其家者,先修其身;欲修其身者,先正其心;欲正其心者,先诚其意;欲诚其意者,先致其知;致知在格物。这是曾子《礼记·大学》里的一段话。意思是:古代那些想在天下弘扬光明正大品德的人,就先治理好自己的国家;想治理好自己的国家,就先整治好自己的家庭;想整治好自己的家庭,就先修养好自身的品德;想先修养好自身的品德,就先端正自己的心思;想端正好自己的心思,就先使自己的意念真诚;想使自己的意念真诚,就先使自己获得知识;使自己获得知识的途径就在于穷究事物的原理。

曾子认为,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是人生目标的一个链条,是古代知识分子的进身步骤和人生追求。它体现的是目标、进取精神和社会责任。起点为修身。一个人若不修身,一切都无从谈起。而修身的的根本是通过学习弄明白世间的道理,弄清楚客观规律。曾子在这段话里从最高目标说起,把匡扶正义、扭转乾坤、树新风、兴良俗等构建国泰民安社会作为第一目标,从治国这样最令人敬畏也是最复杂最难办的事情谈起,然后抽丝剥茧、层层深入,一起哈成,最后把决定人生命运的最根本最基础的东西剖析出来,让人一下子便明白了治学的重要性。说到底就是要学习,要学习自然知识、社会知识,学贯中西,要认清规律、明白道理,审时度势。通过学习,明白事理,增长才干,善于与人相处,热心帮助他人,使人心悦诚服。这样,才能把家庭建设好,然后才能去治国,去教化普天下的老百姓。

谈到学习,多数人想到的是青少年的学校教育。其实,学习是人生的一种方式,从出生到逝去这之间的全部人生都是学习的过程。比如小孩出生后听到或看到的事物都让他激动,在他脑海里留下印象,使之产生对所闻之声或所见之物的记忆,这就是学习,人的全部感官所感触到的以及人的头脑所推理分析的东西都会增长人的知识,构成人的知识体系,提升人的认知力。正如毛泽东所说的那样,“读书是学习,使用也是学习,而且是更重要的学习”。从广义上讲,这时的使用就不仅是把书本上的知识用于实践,而且包括人的全部实践活动所积累的知识和经验。因此,整个人生都是学习的过程。但在现实生活中,有的人意识到了这一点,会自觉地学习,这样的人就把学习当作一种生活方式、一种生活状态,坚持终身学习,他们就总是与时俱进,站在时代的前列,引领时代潮流。有的人没有意识到这一点,许多东西视而不见,甚至排斥新鲜事物,这样的人往往把学习当成是一种负担、一种痛苦,他们总是被时代所淘汰的对象,而他们又甘愿做时代的落伍者,并以此为老成或老道的标志,自我吹嘘、自我标榜。有的人认为读书无用,有的人排斥学校教育,有的人唯学历论等等都是很偏颇的,只有把全部认知形式和过程都当作学习,才能获得出类拔萃的才干。因人的一生各个年龄段的特点不同,在不同的年龄段以不同的学习方式去学习很重要,特别是青少年时期的学校学习是人生中最集中的学习,效率最高,效果最好,成长最快,故无论如何不能放弃也不能放松这个时期的学习,人与人的差别往往就是在这个时期形成的,当然个别大器晚成者除外。

通过学习,增长了知识,辨明了是非,确立了原则,从而才有所正确的坚持,才能意诚心正,才能帮助别人拨云见日,影响别人、引领别人,才能具有治国平天下的能力。这是曾子及其他儒家一致认为治国应具备的能力。而老子则认为“治大国若烹小鲜”意思是“烹鱼烦则碎,治民烦则散,知烹鱼则知治民。”就是说治大国和烹小鱼一样不能总是翻来复去地折腾,烹小鱼折腾多了鱼就粹了,治大国折腾多了人心就散了。这体现出了老子无为而治的思想。按照老子的思想来看,治国应该是件很容易的事,不需要那么多的知识文化,不用懂那么多的道理。其实不然,老子这个无为而治正是有知识的人才能做得到的,老子的“无为”不是什么也不做,而是按规律办事,不人为地、任性地去乱作为。因此,只有知识越多,才能懂得道理越多,知晓的规律越多,才不会做违背规律和道理的事情。治国者因为手中有权,就如同手中有一根魔杖,可以呼风唤雨,无所不能。象《西游记》里的一些妖怪,本是天上神仙的一只宠物或者坐骑,它们在偷了神仙的神器后,来到凡间胡作非为,为害一方,凭的就是那个神器。同样还是那个神器,在神仙那里就为人间降甘霖、送福音,到了妖怪手里就成了祸害百姓的工具。很显然,神仙就是修行得道的人,而妖怪就是修行还不够,还没有得道成仙的人。这和我们人间的学习修养是一个道理。因此,治国者如果修养不够,最难做到的就是“无为”,常犯的毛病就是乱作为,从而给人民带来疾苦和灾难。由此看来,道家的无为而治与儒家的治国思想是一致的,并无矛盾,他们的差别只是叫法不同。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