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留村一年有两次比较大的古会,一次是夏忙会,是在农历的六月十九日,另外一次是在农历的十月份,十月初三,下面我们就来说一说关于一年一度的古会?我们一起去了解并探讨一下这个问题吧!

一年一度的古会(家乡的古会)

一年一度的古会

南留村一年有两次比较大的古会,一次是夏忙会,是在农历的六月十九日,另外一次是在农历的十月份,十月初三。

每到过会的时候,村里的大人们都要准备好多天,要准备过会当天吃的,用的,以及送礼用的,稍子面是必须的,家家户户都一样,都要提前洗麦子,淘麦子,晾晒干了,拿到大队的电磨子磨成面粉,想吃好一点的面粉,就把麸皮和黑面多留一点,如果不是过会用,大多数人家会选择一罗罗子,就是黑面白面和在一起,在哪个年代,能吃上小麦面已经是不错的享受了,接着,会在过会的前一天,去生产队的压面机房压上几斤或者几十斤面条,这是视亲戚来人多少而定的,即使多了也不要紧,有些会给亲戚朋友走的时候,顺便回赠些,吃不完送不完的,便用杆杖挂到案板上晾干当做挂面用,压面的事一般是小孩子去做,早早的去排队,轮到自己了,有的是交钱,那个时候压一斤年也就几分分钱,三五分不到,有时,有些家庭拿不出现金,队上会抵扣一些面粉,十斤抵扣一斤二斤的,不定。

大人们这个时候在家里也是很忙的,父亲会在秦镇采购一些蔬菜,副食,或者其他,酒一般是不用买的,都是自己酿,我小的时候,每逢过年过会,父亲都会提前到秦镇的中药店,买上几斤乌药等二十好几种药材,乌药一定要炒熟了,炒到位,半生不熟的乌药做成的酒曲,口感有甜味,但容易醉人,做的不好,还容易伤人,再买上一些酒曲,和上糯米做成曲头胚子,一般一次要做二三十个,用上好几年,做酒的时候,选上十几斤上好的糯米,蒸熟了,在案板上摊开均匀,凉凉后装进坛子里,一层米撒上一层曲,直至装满,然后封上坛口,一般一般夏天是三个礼拜,冬天是一个月左右,冬天做酒,要把坛子封好,放在农村的土炕上,用被子包严实了,有时候,酒快熟了的时候,晚上睡觉,都能听见里面咕嘟咕嘟的声音,这酒叫肆酒。

有时也会做成醪糟,做醪糟要用醪糟曲,发酵过程稍有区别,还有的会有大麦做成甜呋子,也很好喝。

这个时候妈妈总是家里忙前忙后,发面蒸馒头,一般过会都是蒸馒头,过年必须要蒸包子,蒸馒头要送礼,馒头要蒸的大一些,关中一带送礼用的馒头,顶上要点个红点点,表示喜庆,同村也有亲戚,也要送礼,还要蒸一些中等馒头,就是我们常见的普通馒头,同时还必须蒸一些小馒头,就是我们平时说的蛋蛋馍,这是为回礼专门蒸的。亲戚来了,带来十个大馒头,亲戚回去的时候,不能空着篮子,要回十个小馒头做为回礼,这是一般亲戚,姑表姨表,叔叔婶婶之间的礼节。要是给长辈,那是必须要送上一盒点心,或者两把挂面,以示尊重。这叫上礼,平辈之间相互往来叫平礼。

等到过会的当天,爸爸妈妈们会早早的,准备当天的饭菜。我们村,我们村周方大园,过会待客都是早上吃哨子面,红白喜事的也是,肉是先一天烧好了的,叫拦稍子,把肉切成小丁,练出一些大油,五味调料,生姜花椒,烧制两到三个小时,肉是生产队分的,有的也是在公社供销社拿上当年或者上年交生猪的肉票去买的,大多是带着骨头的,拦稍子的时候,妈妈会把骨头放在一起去煮,这个时候,我们的心思就一直在那根骨头上,即使再晚,也要等到骨头熟了,吃上一口,睡觉才踏实。

泡木耳,泡黄花,洗豆腐,切韭菜,摘葱砸蒜,油泼辣子,等到收拾的差不多了,亲戚们陆陆续续就来了。做臊子面要在臊子汤上撒上韭菜或者葱花,南留村的大葱是很有名的,大葱切成碎末撒到锅里,葱花会一直漂在上面,既好吃又好看,吃臊子面是随到随吃,不像坐席必须等人到齐了才开席,一般都是12点以前就要吃完,来的迟一点的,一般也会留一些,有的是在村子里有几家亲戚,走不过来,但到吃饭的时候,也是必须要去请的,有时候到觉得,这个亲戚跟谁家关系近,一般是会到谁家吃饭的。

我小的时候,大概在我十岁以前,家里还有几家亲戚,我十岁的时候,父亲偶发脑溢血,这一病就是五年,七五年村里农忙会的前一个月,父亲离开了我们,父亲生病的那几年,母亲带着我们,能想象那是一种咋样了日子,我十岁的时候,就和母亲用架子车拉着父亲去秦镇找郭子正大夫,郭大夫是我大姐他家小姑子婆家的亲戚,我父亲去看病郭大夫也是很用心很照顾的,或者去庆镇找郝明轩大夫。

后来,我有时也是一个人拉着父亲去庆镇村,那时候乡村这些有名的大夫很少出诊,如果不是万分紧急的,都是要带病人去卫生院看病的,好在我有一个姨嫁到了庆镇,我叫她芬芬姨,我芬芬姨对我父母亲都很好,我姨夫张云亭是庆镇大队的书记,我送我父亲到庆镇找郝明轩大夫扎针,就住在我芬芬姨家,我姨夫也是忙前忙后的张罗,我姨家的四个孩子,对我父亲也是百般照顾,直到现在,我的哥哥姐姐们,每每提到我芬芬姨她们一家人,都还是很感谢的。

吃完中午臊子面,亲戚们就可以到村子里转转了,有热闹的看热闹,有亲朋好友的就去找找拉拉家常,嘘寒问暖,胡谝冒撂,到吃饭的时候,就满街的找,有时也是走到谁家吃到谁家,喝多了是常有的事。

下午这一餐是主餐,七碟子八碗,煎炸蒸煮,凉拌爆炒,一家人一年最好的东西一定要在这个时候体现出来,农村人说,宁穷一年不穷一节,酒是好酒,菜是好菜,那些年,有鸡有肉就是好菜,自家酿的就是好酒,孩子们更是高兴,这个时候,家长们都会给所有孩子做一身或者买一身好衣服,我们家那时候穷,一般都是做,我姐姐专门到竹琴姨那里学了做衣服,竹琴姨做衣服那是南留村很有名的,每到过节的前一个月,也可能更早些,村里人都会带上自己买的布料,去竹琴姨家,给娃们,大人,甚至全家做一身新衣服,竹琴姨家的大女儿小平和我是同班同学,多少年以后,我们还经常聊及此事,后来,我回村几次还能时常见到他老人家,也是在村里的幸福院,和村里的老人们一起,安享晚年。

午饭一般是三到四点,吃完也就是五点多,夏天的时候天黑的较晚,大人们收拾一下,想要喝汤的在烧一点汤,或者稍坐一会等着晚上看戏或者看电影,那些年,村里会经常排练一些整出或者折子戏来,村里有的是能人,排出几部戏是很方便,有样板戏,有传统戏,有赤脚医生方面的,有知青下乡方面的,白毛女,三滴血,红灯记,好多好多,村里大小人都会唱秦腔,我母亲,我哥哥,我姐姐都曾上台表演过,我妈妈演白毛女剧中王大春他二婶,专门在家里包了几个饺子,带到台子上,让我志明舅扮演的演员吃了,是为了演出效果,也是母亲对角色的喜爱,也是南留村人对秦腔的感情。

这是前期,后来的时候,有了电影,村子里每到过会的时候,都要联系公社放映队,放映一至两部电影,一般前面还有加演,加演就是当时紧跟形势的宣传片,看完电影,路近的就回家了,不想回家的,就在亲戚家住上一晚,第二天早早起来,赶回去,还要不误第二天的出工,工分还是要挣的。

十月会是十月初三,开始父亲身体健康的时候,我对这两个会的期盼是不分彼此的,直到父亲病倒以后,我就慢慢的不喜欢十月会了,六月会的时候,家里有稍子面吃,那时新麦子刚下来不久,家家户户再穷,也有稍子面可以吃,有肉可以吃,父亲病倒了,家里的支柱几乎没有了,哥哥姐姐们都很年轻,也都在为自己的事业奋斗着,家里母亲的公分是不足以养活我们这几个孩子的,到十月份的时候,家里的小麦面就少的可怜了,更多的时候,母亲会想办法买上一些,到我上初中,高中的时候,只能吃一些包谷面做的粑粑馍,热一点还好吃,凉了不好吃,吃了胃做酸,当年落下的胃病,直到工作好多年以后,才稍有改观。

但在另一个方面,村里的十月会,是不亚于过年的一个盛会,在这个季节里,全村不管是生产队还是个体家庭,一年的收入就已经能估摸出来了,南留村十一个生产队,一队六队那些年是我们村条件好的,其他队上条件稍差些,粮食不够吃也是常有的事,但是南留村人也都明白,日子再苦也得往前过,每当这个时候,村里村外到处洋溢着幸福的笑脸,大人们聊收成,嘘寒问暖,聊来年的打算,有些个亲戚朋友会互相打听谁家的男孩子到了说媳妇的年龄,谁家的姑娘到了出嫁的日子,两个家庭一说和,你做男方家的媒人,她做女方家的媒人,俩娃有缘分,这事就成了,双方的媒人能吃上几回,也能获得男女双方家长手工做的一双鞋子。

那些年,南留村的女娃嫁到本村的很少,大部分都是嫁到了外村,南留村是个穷村,有些家长不希望孩子将来受苦,男孩子没办法,女孩子家长一定要找秦镇或者庆镇村的好人家嫁了,娃的日子起码能好过些,我的几个初中或者小学同学,在我们高中尚未毕业,就嫁到外村享福去了,但有几个嫁出去也不是尽如人意。庆镇是在我们那一带除过秦镇比较好的农村之一,那些年庆镇村流行一句话“七镇(庆镇~方言称)的好女子不出村,哈的给留村,不哈不好给郭村,没人要的给禹王庙”,郭村,禹王庙都是我们乡邻的村庄,虽然是笑话,但是那时候家长们对孩子的关心是不言而喻的,其实,我的两个姐姐就是嫁给本村的,而且日子过的也不比别人差,我大姐家的大外甥女也是嫁到本村的,现在的日子过得也很红火,我们回老家的时候,经常去她家坐坐。

我们那个时候,如果家里来了亲戚朋友,或者是哥哥姐姐们回来了,就是我们学着骑自行车的时候,那时候我个子矮,车子一般是二八大杆,学车开始是溜,下来是掏,接着是骑大杆,能骑上大杆的时候,就是等着长个子的时候,说明学会骑车子了。

那时候,学校门口,代销店门口是全村最热闹的地方,代销店是一个古庙改造而成的,也叫庙前头。过会的时候,大人小孩们都会有事没事的过去转转,这个时候,临方大远做生意的,跟会的,买吹涨捏塌的,吹糖人的,卖洋片的,卖针头线脑,各种瓜果,甘蔗等等,那是村里的中心,平时见到见不到的各色人等,这个时候你都能看到。

南留村的古会主要是六月和十月,也就是两个忙罢会,六月会叫夏忙会,十月会叫秋忙会;但按照农村的习俗,几乎月月都有会,正月过大年;二月二龙抬头爆米花炒棋子豆;三月三庙会;四月初八看忙会,出嫁了的女子要回门看看母亲家里把准备夏忙的农具购置齐整了没有,还有没有需要啥忙要帮的;五月初五端午节母亲要给出嫁的女儿送粽子,也是一个纪念屈原投江的日子;六月忙罢会,也是除了过年全村人最热闹的会;七月牛郎织女鹊桥会,那是女孩子们展现女红的时候;八月十五中秋节女子要给母亲送月饼;九月九重阳节是一个尊重老人的日子;十月会是母亲要给当年出嫁的女儿送上一对大大的花糕馍,馍上镶嵌着花生大枣桂圆等;十一月初一日鬼会,是要给逝去的老人们烧纸钱送寒衣的日子。直到一年的结束,新的一年开始,就这样年复一年。

今年六月十九日,爱人早早给我说,六月会是个周日,她想回家过会,爱人老家是在沣西新城,也就是以前长安区的高桥街办,她们村子过会和我村是一个日子,爱人今年三月份退休了,在家里没事闲的慌,我欣然同意,其实也是想吃家乡的稍子面了,虽然老岳母家的稍子面和我们南留村的稍子面做法上基本一样,稍有区别,但都是长安西片,沣河西岸的做法,吃起来,依旧是家乡的味道,那种童年记忆里的味道。

这也多多少少满足了我对小时候家乡过会那种情景的回味,那种追忆……

不知道从哪年开始,有些城里人过洋节了,什么情人节,愚人节,感恩节,圣诞节,冲淡了传统文化节日,不是不喜欢,主要是认知。

今年农历七夕前,按照上级单位安排,我和我单位主要领导商量,决定安排单位同事在昆明湖七夕主题公园开展一次“七夕、我们的节日”主题诗词朗诵活动,活动以朗诵传统诗词为主,也可以自己写做,原上曹平场长写了一篇《怀敬畏之心感自然之恩》,我写一篇《七夕,赞牛郎》自由诗,忧怕词不达意,又写了一篇《七夕.致白鹿原上的牛郎们》,以表示对原上工作人员的感谢,和对传统节日的传承。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