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一个传奇女子,她的名字让人可以想起很多,下面我们就来说一说关于回忆旧时的美好时光?我们一起去了解并探讨一下这个问题吧!

回忆旧时的美好时光(旧世界里的佳人)

回忆旧时的美好时光

有一个传奇女子,她的名字让人可以想起很多。

想起老上海,想起那褚石色的旧家具,想起那提绳拔圈的老电话,想起那座式的木钟,想起船泊码头的清冷,想起南京路上如潮的人流,想起黄浦江上滚滚逝水中翻动的历历旧事,想起于“仲秋节”终老于异乡奇女子心魂的黯黯归宿,想起《传奇》,想起《倾城之恋》,想起那“生命是一袭华美的袍,爬满了虱子”的感叹,想起那“成名要趁早呀,晚了就来不及了的”的呼喊……

她就是张爱玲。

张爱玲的事情是需要娓娓道来的,如她自己笔下的故事一样,但那平平淡淡,信手拈来的字如佛谶一样的文字总能摄人心魄,牵着你读完她的文字,我想我是做不到的,只能洗了手,细读张爱玲。

人说张爱玲因为是跟李鸿章有了牵连,才可以有这么大的名气,才可以有这样的机会,但那不是她的事,那是他父亲辈的事了,跟她无关,不信你可以读完她的文字,如果你还敢这么说,如果你还能这么说!

她是出生在1920年9月30日的旧上海,老家是河北丰润,1922年迁居天津。1928年从天津搬回上海,开始仔细研读《红楼梦》和《三国演义》,这为她之后的写作奠定了扎实的文字基础。她的文学作品里,《红楼梦》的凄美的人情与浪漫的才情兼具,《三国演义》洞明的世道与练达的诡道并存,与年少时读的书,关系紧密。

1930年,她自作主张把自己的名字由张煐改名张爱玲,无法论证那个名字更有诗情画意,我们只用记着这个改名后的“爱”玲就是了。

上海是她的发祥地,也是她的灿烂地。

九年后考入香港大学。1941年太平洋战争爆发,张爱玲开始投身文学创作。两年后,发表《倾城之恋》,结识作家胡兰成。1944年她与胡兰成结婚,次年其作品《倾城之恋》在上海公演。其时张爱玲大红于上海滩,文名大盛,风华正茂的她意气风发却又深谙世故,于人群之中穿梭往来却又特立独行。

我们不得不承认,爱情可以成就一个女人,也可以毁灭一个女人,有了爱情的养分,张爱玲深情款款,思如泉涌,好文字在几年内只选择了她的笔,同期女作家,几近无声无气,张之光芒之下,她人活于影子之中,甚或男儿,能与之相较者也不多。爱情给了她第一次挫折,与胡兰成的婚姻破裂使她在1952年她移居香港,更加于1955年离港赴美,离别故国,站立船头的她可曾回眸眼望那故国里的故人?爱情受伤后的她可曾更加通透于曼妙无比的世情?

1956年与剧作家赖雅在纽约结婚。赖雅去世之后,她定居洛杉矶,一心一意于译书,两年后,完成英译《海上花列传》。1995年9月享年七十四岁的张爱玲孤独地病逝于洛杉矶公寓,那时恰逢中国的团圆节日——“中秋节”……

从大洋彼岸传来的照片已不见了当年的风华绝代,只见那苍老的面庞,我是记得当年的心情的,因为恰早些时间,大概是同年5月份吧,另一个奇女子邓丽君也因病辞世,一年之间,传奇不再,两女顿失,从此无新歌可听,无新文可看,文艺界黑暗之年,莫如1995年为甚,每每回望,心绪痛感犹在。

有文字说:“张爱玲是那个复杂的时代所造就出来的矛盾综合体”,感受生活细致准确,行文之间浅淡平易,如她的画细细地写生,细细地画物,多用白描,她的习作又多从演草纸上写出,她善于将艺术生活化,平实化,也善于把生活艺术化,戏剧化,既感受到生活的喜庆之情,又对生活充满悲剧感;她的作品既委婉娴雅,如闲庭信步,却又洞察芸芸众生相,写人状物入木三分;在实际生活中是既深深知晓人情世故,却又始终我行我素,孤僻而高傲。心理如薛宝钗一样通透,处世如林黛玉一般地清高;文章既看似亲切而真实,但却又始终拒人三尺,书中看到丰满的人物,却不见作者的内心;于四十年代的中国上海大红大紫,却又于在九十年代的异国他乡深居简出,既体验极度的绚烂与美丽,又体味极度的孤寂与悲哀。张爱玲的书是最适合于寂寞的女子读的,特别是困于家长里短,“悔教夫婿觅封侯”的家庭女子读的。张爱玲的照片里最多看到是“杏眼吊斜晖”一样的别致,你看到了她吗,她是在看世间,你读到了她吗?她是在观世音。

让我们记住那个不经意的抬手写成的作品与不经意的描画间完成的画作,让我们记住那无边的多情世界与她笔下多彩的传奇人生,让我们重读与细悟爱玲就在你手边的书,和能写进你心里的话吧。与此相呼应那20年前远行前的遥对故乡的回眸一望,感爱真爱永恒,感受逝者如斯!

前尘人物,传奇不再,廿年爱玲,魂兮归来。

久长景色,风尘情怀,隔世通灵,相期可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