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北极圈会出现30度高温(热话题里的冷知识)(1)

无人机拍摄下,浮冰上的北极熊。2018年夏天,由于北极圈个别站点瞬时温度超过30℃,北极高温和北极熊的生存状况引发热议。(视觉中国/图)

(本文首发于2018年8月9日《南方周末》)

“北极并不热!”北极圈内有个别站点超过30℃,但从整个北极圈内平均温度来看,6月至今的状况和历史上相差不大。北极圈外,以瑞典、挪威、芬兰为主的北欧东北部地区,这个夏天的确经受了不同寻常的极端天气。

立秋已过,炎热并未褪去。不过,中国人这一周更关心的,是貌似“比北京更热”的北极圈。

从写字楼的白领到等待取餐的外卖小哥甚至一些气象专家,从社交媒体到街头巷尾,悲情弥漫:“北极圈罕见32℃高温!我们有生之年,北极熊或许会消失。”

大多数中国人从未涉足北极,对它的印象停留于常年冰雪覆盖的银色世界,这一次热浪,显然颠覆了“北极银”的传统印象。北极的讨论热情抵挡不住,就像一年前《外卖毁灭下一代》的刷屏一样,夹杂着扑朔迷离的真相。

以8月8日各地最高温为例,北京29℃、上海35℃、广州35℃、北极圈外的斯德哥尔摩27℃、北极圈标线上的罗瓦涅米只有21℃,北极圈内的班纳克则只有15℃。

在中国,专职研究极地气象的科学家只有十人左右,是气象界的“大熊猫”。气候变化,这个从1992年就纳入国际公约的话题竟以这样的方式热了起来。中国气象科学研究院极地气象研究所副研究员丁明虎这几天的心情有点矛盾,“希望变暖的话题传播,能有更多人关注,但又不希望它真的变暖,更不希望流言传播。”

北极高温是真的吗

“北极圈内个别站点超过30℃,与其说北极高温,不如说北欧东北部高温。”

“这是我今天接到的第8个电话。”北极火了,丁明虎有点意外,北极研究一向“偏冷”。他正在紧急起草一篇关于这次北欧东北部热浪的科普文章。

“北极高温”的话题,缘起于距离北京7000公里的北欧。多家外媒报道,坐标北纬70°06′、东经 24°96′,位于北极圈内、挪威北部城市波尔桑格的半岛班纳克(Banak),在2018年7月30日的瞬时温度达到32℃。这一次的温度单位的确是摄氏度,并非华氏度。

根据丁明虎观察,班纳克监测站点的32℃高温是瞬间出现,7月30日午后很快又降下去。“我们评估认为,这次更多是局地极端天气而非整体变暖,发生在很小范围内。从整个北极圈内平均温度来看,6月至今的状况和历史上相差不大。”

除了班纳克站点,南方周末记者还查询到,在北极圈线上的芬兰城市罗瓦涅米,7月有五天的最高气温超过30℃,其中最高温出现在7月19日,为31.4℃。中国国家气候中心也监测到类似情况,挪威和芬兰也分别出现了33.5和33.4℃高温,北极圈内一些气象站观测到气温超过30℃。

在丁明虎看来,由于个别高温站点在北极圈内,这次热浪就被贴上了“北极”标签,说“北极高温”并不科学。

这里需要厘清北极和北极圈的概念,二者不能画等号。北极是北纬90度的北极点;北极圈是指北纬66°34′以北的广大区域,如果以北极圈作为北极的边界,北极地区的总面积是2100万平方千米,这相当于中国国土面积的2.2倍。丁明虎以中国为例,“即便在广州和新疆,天气也截然不同。”

实际上,“北极并不热!”——8月5日,正随中国第九次北极科考队作业的新华社记者申铖发表手记说。同行的考察队首席科学家助理、中国极地研究中心研究员雷瑞波的观测印证了他的感受。“在中国第九次北极考察的沿航线区域,进入冰区后,气温维持在零下3摄氏度至零摄氏度之间,与历次北极考察相比,未见异常。”

“其实是北欧东北部高温。”丁明虎说。

除了上述几个国家在北极圈内的监测站点,在北极圈外,也不乏高温地区,以瑞典、挪威、芬兰为主的北欧东北部地区,这个夏天的确经受了不同寻常的极端天气。比如瑞典首都斯德哥尔摩,就曾持续5天超过30℃。

南方周末记者获得的一份发布于7月27日的《欧洲热浪》新闻稿和分析文章中,世界天气归因联盟(WWA)也对2018年5月以来北欧非同寻常的夏天进行了研究。研究人员比较了七个气象站——两个在芬兰,丹麦、爱尔兰、荷兰、挪威和瑞典各一个。

新闻稿中提到,斯堪的纳维亚半岛上空持续的异常高压导致了5月至7月(至少7月)的异常高温和干旱,但很难准确地量化出趋势。

什么造成了北欧30℃以上的高温?国家气候中心气候服务室首席艾婉秀分析,一方面是入夏以来,北极地区冷空气“龟缩”,向南扩散的活动明显偏弱。另一方面,在丁明虎看来,北欧的东北部靠海,更容易受到北大西洋急流输送热气团的影响。

高温的只有北欧吗

“正在经受热浪的还有四大洲这些地方,包括中国。”

2018年的夏天的确不寻常,不只是北欧,从东亚的日本、韩国,到中国,再到南亚的巴基斯坦,北非的阿尔及利亚,欧洲的希腊和意大利,北部的英国,以及部分处于北极圈内的挪威、芬兰、瑞典和俄罗斯的西伯利亚,热浪此起彼伏。

北极圈内部分站点的高温,与全球气象不无关联,对全球而言,北极气象是“风向标”。“北极圈是受全球变暖影响增温最明显的区域,目前统计看,北极升温是全球升温的2倍。”多次前往北极科考的中国极地研究中心极地海洋室副主任李丙瑞告诉南方周末记者。

随之而来的是极端事件增加,中暑死亡、森林火灾,虽然此前这些地方也不乏类似案例,但温度的升高极有可能提高其发生几率。

“今年热浪事件在历史上是偏多的。”丁明虎分析,从全球看,虽然极地圈受到更多关注,但总体还是中低纬度地区发生次数更多。

中纬度尤其以巴基斯坦和阿尔及利亚更严重。根据世界气象组织的数据,2018年4月,巴基斯坦就遭遇了50.2℃“高烧”天气,打破了全球有记录以来的4月最高温,阿尔及利亚的最高温也超过50℃。

在中国,截至8月3日,中央气象台连续第21天发布高温预警。中国气象局统计显示,刚过去的7月,全国有94站发生极端高温事件,辽宁本溪(39.2℃)等24站日最高气温突破历史极值。

“数据显示,7月,全国平均高温日数达6.1天,比常年同期多2.1天,为1961年以来历史同期第四多。”8月2日,中国气象局应急减灾与公共服务司副司长李明媚在例行发布会上说。

其实,相比夏季,冬季北极圈的高温更加频繁。“过去六年中,冬季发生大范围变暖就有5次。”丁明虎回忆。2017年2月8日,大量暖空气涌入北极地区,格陵兰岛最北端的地面监测站曾在短短12小时内,气温从-22℃骤升至2℃。

北极在冬季变暖还会对远在数千公里外的中国造成影响。“尤其是中国的极寒天气,很可能受到北极的影响,从而致使西伯利亚高压向南移动,影响到欧亚大陆。”丁明虎分析,如果是在春季,则会造成农业灾害和减产。

北极熊会灭绝吗

“有可能,但不是现在。”

跟随升高的气温,让中国网民更“揪心”的是北极熊的生存状况,骨瘦如柴无处觅食、融化的浮冰无法承受重量……一张广为流传的照片里,大北极熊抱着小北极熊在仅有的一块冰面上相互依偎。

支持这种论断的逻辑是,温室效应导致全球变暖、冰山融化,北极熊失去了捕猎的乐园,只能被饿死。

不过事情很快反转。果壳网引用了国际自然保护联盟(IUCN)2015年评估报告说:现在北极熊约26000只,分成19个种群。其中有1个在增长,3个在衰退,6个趋势稳定,剩下9个数据不足,整体趋势是未知。

北美留学生创建的微信公号Buzzword则提到,美国联邦渔业和野生动物保护机构(FSA)对北极熊的保护等级,也从以前的“濒危物种”(endangered),降级到了“受威胁”(threatened)。

想要弄清北极的极端天气会不会导致北极熊灭绝,关键问题可能在于:海冰。

北冰洋周边的陆地可以分为两大部分:一部分是欧亚大陆,另一部分是北美大陆与格陵兰岛。曾经从事7年气候变化工作的林毅不久前去过北美大陆中的加拿大边陲小镇丘吉尔,这里的北极熊甚至比居民还多,每年10月、11月都是熊粉们一睹北极熊风采的天堂。因为每到这时,会有近千头北极熊迁徙而来,等候最早的海湾结冰,结冰的海面就等于给北极熊摆上了“餐桌”。

“北极熊的捕食范围很广,既有植物也有动物,但能量的主要来源是在冰上捕猎海豹,鱼鸟等小型动物体型小、捕捉比较困难。”丁明虎告诉南方周末记者,等到冰化了,北极熊便会退回陆地或者深入更远的北极,因此“餐桌”存在时间越长,捕猎的时间就越长,越有助于储存食物能量。

在一篇2016年5月发表于《全球变化生物学》的论文中,挪威北极研究所的科学家们在研究气候变化对于高纬度北极地区野生动物影响时也发现,北极熊的两个最重要的猎物——环海豹和髯海豹也与冰共生。北极熊很少能在开阔水域捕获海豹,因此它们非常依赖海冰。

“海冰在北极熊觅食中发挥着基础性的作用,海冰持续减少将对这些物种的数量造成负面影响,是相当有依据的。”挪威北极研究所的前述研究发现。

林毅在加拿大丘吉尔看到的北极熊,正是数量在下降的种群之一。“极端情况下,海冰一直融化,变化的速度不足以让北极熊调整自己的饮食结构,上岸后一定会灭绝。”

根据中国卫星气象中心“风云三号”卫星监测,北极乃至全球的冰川加速融化已是不争事实。目前,北极圈内海冰面积约为700万平方公里。李丙瑞多次前往北极科考,他观察到,北极夏季海冰融化非常明显,“每十年平均下来减少10%的量级。冰的厚度也越来越薄。”

而国际上对于北极海冰融化的预测,李丙瑞介绍,大部分人认为到本世纪中叶,北极夏季将没有海冰(即面积小于100万平方公里),“未来20年还有很大不确定性。”

过去几十年,北极熊整体数量的稳定得益于各国禁止商业捕猎的决策,但在捕杀越来越少的21世纪,气候变化仍然是影响北极熊数量的重要因子。除此之外,挪威北极研究所还提供了另一种可能的因素:寄生虫的增多和流行,也是北极熊等物种数量减少的原因之一。上升的温度有利于新疾病或寄生虫的出现,也加剧了污染物的影响。

和全球气候变暖有无关系

“偶然中的必然。”

影响海冰融化的,主要是温室气体排放,此外还有太阳短波辐射、气溶胶增加等等。北极海面中的融池更是海冰融化“加速器”,这些雪化开形成的浅水塘越多,越容易吸收太阳辐射,“与雪能够将其中90%反射回去不同,融池则吸收了大量热量。”李丙瑞说。

即便南极热浪概率较小,也会受到气候变暖影响,承受加速的冰川损失。《自然》杂志最近刊发了80名科学家的研究,他们发现在1992-2017年期间,南极洲西部的冰损失大约增加了两倍,从每年530亿吨增加到1590亿吨。

7月13日,新西兰气候变化部长詹姆斯·肖在访华期间接受南方周末记者采访时介绍,最新颁布的零碳排放政策一个很重要的原因,就是新西兰和更南的南极洲冰川消融。

“我们科研人员在南极洲大本营取样,研究近期冰川变化,的确发现很多冰川缩小。有充足的数据表明,温室气体排放与冰川消融有很强的直接关联。”詹姆斯·肖说。

无论是间接影响海冰从而影响北极熊的数量,还是直接影响北欧东北部乃至全球的极端天气,科学家们普遍认为气候变暖的进程正在加速。“偶然中的必然是全球气候变暖的大背景。”艾婉秀说。

未来将会如何?丁明虎认为,夏天的极端热浪和冬季的极端变暖在未来10到25年还会多次发生,从而造成对自然、对人类健康的危害。

国家气候中心相关研究对这一情况的预计则是,到2025年左右,我国至少有50%的夏季可能出现长时间的高温热浪过程。到本世纪末,在最坏的可能性下,我国极端高温热浪事件的频率将比目前高出5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