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关的码头(上)

▓ 孙建国

中渡古镇最大码头 细数下关37座码头(1)

下关码头印象 太古山人 摄

中渡古镇最大码头 细数下关37座码头(2)

下关码头示意图

明清时期由于地质的变化,位于下关江中的洲地草鞋夹(注)不断东移,夹江也越来越窄,终于使得草鞋夹的南部与三汊河地块合拢,成为了今渡江胜利纪念馆、树人中学、金陵湾小区等地块;变成河流的夹江使得原先秦淮河的入江口延长至老江口入江。清光绪二十年(1894),清政府开通三汊河后,秦淮河改由三汊河入江,原夹江段就成为下关人民心中的母亲河——惠民河。草鞋夹很狭长,一直延伸到今金陵船厂一带,后因长江水文变化,草鞋夹的中部在今老江口东炮台一带坍塌、断裂,成为今天的滨江半岛地块(西炮台即民国海军医院旧址)。

草鞋夹中部以下的洲地是顺着长江水流走向变成往东,与草鞋夹断开以后,还有狭长的七里长,因此被老百姓称之为“七里洲”,这个洲的土质以流沙为主,会移动。通过清朝中晚期的变化,“七里洲”与江中“青沙”洲合拢,这个“青沙”即是乾隆皇帝在燕子矶看到并吟咏的“却喜涨沙成绿野,烟村耕作久相安”洲地。清同治四年(1865),此洲正式命名为“七里洲”,之后又易名“草鞋洲”,1950年改为“八卦洲”至今。金陵船厂至幕府山的一段江面仍称作“草鞋峡”,1937年12月侵华日军攻占南京后,我逃聚在下关沿江待渡之大批难民和已解除武装之士兵,共五万七千余人,遭日军捕获后,悉被捆绑,押解至草鞋峡,用机枪集体射杀。少数伤而未死者,复用刺刀戳毙;后又纵火焚尸,残骸悉弃江中。因此,草鞋峡成为南京人永志难忘的记忆。

明朝自郑和下西洋以后,沿海地区倭寇猖獗,朝廷又恢复了“禁海”国策,航运交通业受到很大影响,南京的百里沿江岸线没有一座码头。不过那个时代,我国的船舶还没有机动船,都是帆船,靠橹、桨、竹篙人力行动,靠泊只需将船头支坡,抛一锚稳定,依靠跳板上下,也无需码头。草鞋夹由江洲成为陆地之后,长期以来蒿莱弥望,荒无人迹。被百姓称为“河西”,夹江成为河流后称为“淮口”。第二次鸦片战争期间,1853年太平军占领了南京,在河西驻扎水军,在淮口西岸设营房驻军抗清。因营房旧称营盘,太平军的营房外有石头垒成,故称“石营盘”。太平天国失败后,清光绪元年(1875),清廷在此设西炮台,故此处亦称“西炮台”。

同治十一年冬(1872年12月),我国第一个官督商办的企业“轮船招商局”在洋务派首领之一的李鸿章的直接干预下,拨款20万串作为官借资本,在上海宣告成立。同治十二年(1873)即在南京下关设立“棚厂”,其经营范围是接待上下船的旅客、发售船票,有关业务由招商局镇江分局兼管。“棚厂”与旗昌洋行的“洋棚”相仿,没有轮船码头,仅有栈房供乘客候船,乘客上下轮船须用小木划来往江心接送,安全没有保障。

本地绅士曾上书两江总督,要求尽快建立码头来适应客运发展的需要。由于清廷不希望南京开放,十分忌讳南京出现和通商口岸相关的轮船码头,因此一直不见下文。

中渡古镇最大码头 细数下关37座码头(3)

从下关望对岸浦口

到了光绪八年(1882)8月,外地前来参加乡试的士子在乘坐小木划登岸时落水溺毙多人,本地绅士数十人再次联名上书两江总督左宗棠,要求速建码头。左宗棠碍于清廷的态度,要求绅士在呈文中切勿说出“码头”两字,而称其为“功德船”,始批准设立。10月20日,轮船招商局从芜湖调来“四川号”趸船,碇泊于下关江岸的木栈桥旁(今五号码头处),成为南京的第一座轮船码头,取名“功德船”。抗战时期被侵华日军“军管”,抗战胜利后改名“招商局九号码头”,由招商局使用。1952年改为“五号码头”。

中渡古镇最大码头 细数下关37座码头(4)

晚清功德船码头

光绪二十一年(1895)三月,英国驻镇江、上海领事以怡和、太古两洋行的轮船在下关无码头靠泊影响客运业务为由,数次来南京交涉,要求自设码头。考虑到仅有的招商码头(功德船)确已不敷使用,而南京并非通商口岸,“断不许洋行设立趸船”,两江总督张之洞决定由官方建造码头一座,在供官轮靠泊的同时,亦为外轮提供方便。这样既可杜绝各国于下关设立码头的请求,亦可向外轮“酌量收租,即以所收租价,作为历年修理各费”。张之洞令南京地方官员筹银6万两,在下关建趸船栈桥式码头一座,称“接官厅码头”,俗称“官码头”。

中渡古镇最大码头 细数下关37座码头(5)

晚清接官厅码头

光绪二十五年(1899)5月1日南京口岸开埠,金陵关因无办公地点,暂时设在接官厅码头的趸船上办公。当时的趸船是一座钢质二层楼建筑,终因关务繁杂,多次在江边路、大马路一带租房办公,直到1923年海关大楼建成,金陵关才迁入新址办公。抗战时期下关和浦口长江两岸的所有码头全部被侵华日军划入“军事管理区”。抗战胜利后,接官厅码头命名为“招商局七号码头”,由招商局使用。1952年改为“三号码头”。

光绪二十六年(1900)5月,英商怡和洋行(即印度中国航业公司)在下关设置码头。这是南京口岸口埠以后,外商在南京建立的第一座外商码头投入使用。怡和洋行是19世纪30年代初英商在中国设立的垄断企业。第一次鸦片战争后,怡和洋行于1842年将总公司从广州迁至香港。1843年上海怡和洋行成立,1872年设立公和祥码头公司,1873年创设香港火险公司,1882年正式成立怡和轮船公司,并在香港、上海等地设立码头、仓库等。南京沦陷后,怡和码头归日伪方接收管理,抗战胜利后,中国政府没收日伪码头,此码头命名为“招商局十号码头”,租给民生公司,又名“民生码头”。1954年改为“港务局六号码头”。

光绪二十七年(1901)英商太古洋行在下关设立的第二座外国码头。太古洋行是19世纪中期至20世纪50年代初英商在中国设立的垄断企业。1867年1月开办于上海,其后相继在横滨、香港和中国各通商口岸设立分行。南京沦陷后,太古码头归日伪方接收管理,抗战胜利后,中国政府没收日伪码头,此码头命名为“招商局六号码头”,为公用码头,1952年改为“二号码头”。

光绪二十九年(1903),日商大阪公司在下关江面建成的第三座外商码头,初名“大阪码头”。不久,大阪公司与其他日商合并建立日清商船会社,改称“日清码头”。抗战胜利后,中国政府没收日伪码头,日清码头更名为“招商局一号码头”,由三北公司使用。解放后由港务局管理,成为交通船专用码头。

光绪三十二年(1906),德商美最时洋行在下关江边建成美最时码头。美最时洋行于1866年在香港建立在中国范围内的首家分公司,1877年在上海设办事处。到第一次世界大战之前,已在中国多个通商口岸设立了分支机构,建立了出口商品加工厂、办公大楼、码头仓库以及宿舍,经营长江航运,代理北德劳埃德轮船公司的远洋航运业务。美最时洋行和其他外商洋行一样,在《修改长江通商章程》条约生效后,凭借军政特权,在经济侵略上无孔不入。他们依靠列强的势力和关税优惠条件,以低价收购我国的土特产,如花生油、花生、牛皮、猪鬃、羊毛等,然后雇佣我国的廉价劳动力,经过精选加工,运往码头,转销德国或欧美其他国家,如伦敦、巴黎、纽约等大城市,高价倾销成品。然后将工业制成品由世界各国运到我国以高价倾销,如:从德国进口的主要商品有各种型号的桅灯、铜质汽炉、抽屉锁、缝衣针、绒毛线、染料、摩托车、名贵补品“撒拿吐谨”、“福美明达”,以及从法国进口的世界著名的“4711”各种高级化妆品等。通过进出口贸易,美最时洋行获利丰厚。

1918年第一次世界大战战败后,美最时洋行撤退回国,中国政府没收德商在下关江边的美最时码头。由三北轮船公司接管,名“北码头”。该公司于1915年创办,后并入招商局。码头经营范围主要涉及管道原油、成品油以及多种液体化工产品、原料的装卸、储存业务。1952年改为四号码头。

随着英、日、德三国陆续在下关建码头,中资航运公司也在下关建造码头,如大生码头就紧邻在接官厅码头旁边;划子帮码头在太古码头上首,1952年由南京港务局按码头顺序改为一号码头。中兴煤矿公司建造的中兴码头位于煤炭港江汊东岸,长江边。负责铁路、航运的中转煤炭业务。位于石梁柱的煤厂码头、三新码头和位于唐山路的煤厂码头原是一家,都是经营煤炭业务。抗战时期日军接管后,唐山路煤厂码头被废,侵华日军在此区域新建了趸船浮码头3座,分别称为“大兴码头”、“大和码头”和“日出码头”。军事管理区大门开在中山北路顶端,紧邻“安宅栈桥”(今中山码头,当时亦为侵华日军海军码头)。大兴、大和、日出三码头皆以军运为主,商轮也可以停靠,但需经军方特批。

抗战胜利后,中国政府没收日军码头。日出、大和、大兴三码头由军队接管。解放后由中国人民解放军部队接管,统称“大兴码头”。

清宣统三年(1911)7月,津浦铁路南段筑成,火车直抵浦口。为了连接京沪铁路旅客乘坐火车的转运,浦口民埠局即配浦北号轮,办理津浦铁路客货渡江。民国二年(1913)津浦铁路局轮埠事务所接管轮渡后,配设1200客位的飞鸿轮。下关的轮渡码头设在位于金陵关附近的大生码头,轮渡的班次配合津浦铁路火车的班次。民国三年(1914)10月,津浦铁路局港务处向下关商埠局租用位于石营盘的西炮台,将轮渡码头迁移于此,称为“飞鸿码头”。民国十年(1921)飞鸿轮沉没,改用澄平号渡轮,下关的飞鸿码头遂易名“澄平码头”。1936年3月26日中山码头正式启用,澄平码头改为国民党海军码头,由海军司令部使用。南京沦陷期间,为侵华日军占用。抗战胜利后,仍由海军司令部接管使用。1952年改为港务局七号码头。

中渡古镇最大码头 细数下关37座码头(6)

1933年建成的海军码头

民国十八年(1929),津浦铁路局在孙中山先生灵柩登岸处,即中山大道起点江边筹建的新轮渡码头。民国十七年(1928),为奉安孙中山先生灵榇,动工兴建中山码头,这是与中山大道、中山桥、挹江门、逸仙桥、中山门等一系列以“中山”命名的工程,因此,中山码头是座具有历史意义的码头。

1929年孙中山先生奉安大典后,中山码头基本闲置。1933年经南京特别市政府批准,津浦铁路局改建中山码头,造百米长趸船1艘、钢制栈桥3座和城堡式候船室。接着,又拓宽码头至挹江门马路,修建大型停车场等,民国二十二(1933)开工,民国二十四(1935)3月28日竣工,定名“津浦铁路首都码头”。民国二十五年(1936)3月26日启用,正式定名“津浦铁路中山码头”。初建时,有370余平方米侯船室,“浦龙号”趸船一艘。

1937年12月南京沦陷,中山码头被日寇盘踞,成为日本海军码头,并改日本名“安宅栈桥”。直到抗战胜利后,中山码头才恢复原名和轮渡营运。1957年扩建侯船室,面积增至775余平方米。1980年,将101米长、14米宽的“中山号” 趸船定位于中山码头,取代“浦龙号”旧船。1992年,中山码头候船大厅重建,外形呈“山”字形,主体3层,高15.1米,长91米,建筑面积3040平方米。同年5月9日,中山码头新候船室启用。

下关码头新旧对照表

编号

名 称

地 址

曾用名

曾用名

今 名

1

亚细亚码头

外江边

市港务处码头

2

煤厂码头

石梁柱大街江边

水产码头

3

三新码头

石梁柱大街江边

水产码头

4

河运学校1

南通路江边

实习码头

(报废客轮、拖头停靠)

5

河运学校2

唐山路江边

6

河运学校3

唐山路江边

7

煤厂码头

大兴码头

大兴码头

大兴码头

(军用)

8

大和码头

大兴码头

9

日出码头

大兴码头

10

中山码头

中山北路江边路交界处

津浦铁路首都码头

津浦铁路中山码头 安宅栈桥

中山码头

(轮渡)

11

了源大码头

江边路

电厂煤码头

12

电厂码头

江边路

首都电厂码头

电厂煤码头

13

航政局码头

江边路

港监码头

海事局码头

14

航道局码头

江边路

航道区码头

航道局码头

15

大件码头

江边路

大件码头

16

公安码头

江边路

水上公安码头

公安码头

17

划子村码头

江边路

江海货运码头

18

大阪码头

江边路

日清码头

招商局一号码头

1号交通船码头

19

太古码头

江边路

招商局六号码头

2号客运码头

20

泰丰码头

江边路

21

大生码头

江边路

22

接官厅码头

江边路

招商局七号码头

3号客运码头

23

天泰码头

江边路

24

美最时码头

江边路

三北码头

招商局八号码头

4号客运码头

25

泰昌码头

江边路

26

功德船

江边路

招商局九号码头

5号客运码头

27

协和码头

江边路

28

怡和码头

江边路

民生公司码头

招商局十号码头

6号客运码头

29

飞鸿码头

营盘街

澄平码头

海军码头

7号货运码头

30

大安码头

石营盘

海军学校码头

港监码头

31

老江口码头

老江口

港务处杂货码头

杂货码头

32

轮渡所码头

老江口

铁路轮渡码头

33

车站货码头

煤炭港

西站货运码头

34

煤炭港码头

煤炭港

35

中兴码头

宝塔桥街

中兴公司码头

36

和记码头1

宝塔桥街

肉联厂码头

大桥站码头

37

和记码头2

宝塔桥街

肉联厂码头

天环码头

其实,下关的码头远不止这大大小小的37座,有些是因为岁月的流逝,不被历史所记载,随着老辈人离去也带走了他们的记忆。下关口岸的开放,带来了下关的繁华,下关的码头功不可没;尤其是新中国成立以后,航运业日新月异,蒸蒸日上。下关具有得天独厚的地理优势,是古都南京的门户,人流的涌动,促进了下关的商业繁荣,成为名副其实的百年商埠。然而,市场是—根无情的“指挥棒”,随着沿江高速公路的开通和航空运输业的发展,2001年至2003年三年间,长江水上客运终于被彻底逼出了市场。随之,下关的各类码头也悄然退场,只留下海事、航道、公安、水政、水利、渔政等职能专用码头规划在原河运学校码头区一带,滨江风光带仅保留了“功德船”这艘南京近代史上的第一座轮船码头,改造成了“揽江台”景观点。

中渡古镇最大码头 细数下关37座码头(7)

图片提供 憧葛

草鞋夹:是明朝时期夹江尚未成为淮口(惠民河)时间的洲地名称。成为淮口后称为“河西”。

草鞋峡:清初草鞋夹断开后的“七里洲”部分流走后合并成为“八卦洲”,当时的夹江部分被称为“草鞋峡”,长度从宝塔桥水道即金陵船厂江面到幕府山江面。夹指洲地,峡指江面。大屠杀地址因为临近幕府山北的草鞋峡江面,故名。

稿件来源:《下关往事》微信公众号

中渡古镇最大码头 细数下关37座码头(8)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