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年一度的春节又来了,而春节,对于大多数的老百姓来说又必不可少的一道团圆菜《春节晚会》。每当这时,全家老小围坐在一起,看个《春节晚会》,说说笑笑,这才有家庭的温暖,让人体会到家庭的温馨。正因为如此,尽管《春节晚会》越来越不好看,越来越受人吐槽,但全家还是很关注它的,希望它办的越来越好,带给人们越来越多的欢乐。

但是,今年我看了这个小品,欢乐没感受到,倒是感受到了处处杀机,坐立不安。这是我从小到大看《春节晚会》以来从没有感受到过一种心情。这个小品就是贾玲、张小斐演的《婆婆妈妈》。

贾玲春晚全部小品婆婆妈妈(我妈和我媳妇看贾玲讲婆媳关系的春节小品时)(1)

在小品中,贾玲扮演的是婆婆,张小斐扮演的儿媳。两人为了家庭和睦,在儿子面前假装的亲如姐妹,但是背后却刀光剑影,剑拔弩张,恨不得除之而后快。“我说我不吃鸡蛋你给我夹了个鹌鹑蛋,怎么,我不吃鸡蛋是因为它大啊?”成了本场春晚中印象最深刻的一句台词。

贾玲的这个小品取材于我们中国家庭中千百年来都存在的一个大问题——婆媳矛盾,因此它天然就容易引起人们的关注,会激发人们强烈的讨论欲望。

果不其然,我在讨论该小品的话题下,见到很多儿媳在吐槽婆婆的不是。其实这也正常,因为据我观察,只要是牵扯到婆婆的话题,下面总会出现一堆儿媳吐槽婆婆。倒也不是说婆婆更加明事理,主要是婆婆不会上网,如果婆婆也会上网的话,估计评论就更热闹了。我相信,等这群儿媳老了后,我想象中的互怼网络盛况就会出现了。

贾玲春晚全部小品婆婆妈妈(我妈和我媳妇看贾玲讲婆媳关系的春节小品时)(2)

正因为婆媳矛盾这个话题的敏感性,所以我在看到这个小品时,感到心惊肉跳的。为什么?因为我媳妇和我妈正坐在一起看这个节目呢!

一个是婆婆,一个是儿媳,而节目还映射她们,她们会不会有代入感,产生不必要的联想呢?

这绝不是我的危言耸听,而是很可能出现的事实。

倒不是说我媳妇和我妈的关系不好,但是再好也不是亲妈和亲闺女,而女人的天性本就多疑,习惯感情用事,容易胡思乱想。这种事在我家也已经发生过不是一两次了。万一小品中演的内容触动了她们内心的敏感点,她会不会想:额,原来你是这么看婆婆/儿媳的?或者里面的笑点正好是拿其中的一方来取笑,而另一方笑了,会不会这一方就会觉得对方是再笑话她呢?“我说我不吃鸡蛋你给我夹了个鹌鹑蛋,怎么,我不吃鸡蛋是因为它大啊?”这种诡异的想法都有,我觉得她们因此胡思乱想的概率还是很大的,所以我看的时候感觉心惊胆战的,生怕触动小品她们敏感的神经,埋下愤怒的火种,到时我可就倒霉了。

为什么婆媳关系一直是个大问题?

从古至今,为什么一直以来,婆媳关系是个大问题?

很多评论的儿媳,说婆婆怎么怎么不好,所以她们才对婆婆有意见。

那问题来了,难道说公公就没有不好的?岳父岳母就没有不好的?为什么单单婆媳关系表现的这么突出?

所以那些说婆婆不好导致婆媳关系不好不是根本原因,根本原因是儿媳和婆婆相互之间本身就抱有敌对情绪。

心理学上有一个情绪ABC理论,是由美国心理学家埃利斯创建的。他是认为激发事件A(activating event )只是引发情绪和行为后果C(consequence)的间接原因,而引起C的直接原因则是个体对激发事件A的认知和评价而产生的信念B(belief)。

贾玲春晚全部小品婆婆妈妈(我妈和我媳妇看贾玲讲婆媳关系的春节小品时)(3)

也就是说,客观事实只是引起我们情绪的触发条件,而不是决定条件,决定条件是我们对客观事实的看法。

我以这个小品中,张小斐给贾玲这个婆婆夹鸡蛋为例。

当婆婆认为儿媳居心叵测时,她就会认为儿媳夹鸡蛋是故意给她找事,故意给她难堪。相反,如果婆婆喜欢儿媳,儿媳给她夹鸡蛋,她就会认为儿媳体贴她,疼爱她。

同样一件事,正因为婆婆对于儿媳的主观看法不一样,产生的结果就完全不一样了。

换成儿媳同样如此。如果儿媳对于婆婆抱有意见,那么婆婆干的任何事在儿媳眼里都是故意给她找茬。相反,如果儿媳认可婆婆,那么即使婆婆犯了错,她也会给婆婆找借口,原谅她。

作为婆婆,作为儿媳,自己想想是不是这个理?

所以婆媳矛盾根本原因不是婆婆做到不对,或者儿媳做的不对,而是婆婆、儿媳同性相斥,都没有足够的容忍度,都喜欢挑毛病,最终导致了婆婆、儿媳相互看着不顺眼。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