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着走着,酸甜苦辣尝遍,困顿在眼前,无力也无心挣扎。躺平是个选择吧,突然想到那个所谓的“不忘初心”, 这算是这几年比较热门的励志说法,那么怎么才算不忘初心呢?

我在回想,我有过哪些初心。

似乎我一直是一个没太有野心的人,或者是一个目标明确的而计划性特别强的人,这从我的职业发展也看出来,当然我的职业发展也有各种因素,比如时机,运气,能力等,不仅仅是因为我的心性。

我从小就喜欢生物,生命,这个能从小就能体现,比如喜欢和孩子玩,是楼里知名的小姐姐,希望摘花弄草,抓各种虫子,养各种可能得到的动物, 比如鸟,猫,虫子......初一第一次生物考试我以几乎满分的成绩(99.5)得了年级第一名。家里比较早有了电视,我看了英国女科学家珍·古道尔在非洲研究大猩猩的记录片, 在工作中还和摄影师结为伉俪,这几乎是我可以想到的最完美的生命诠释,有热爱的动物,有单纯生活,有和谐伴侣,平常沉浸在大自然中。

初心是什么使命又是什么(不忘的初心应该是什么)(1)

珍古道尔工作照

之后,因为英语成绩好,当了课代表,英语老师喜欢我,加上改革开放的春风,加入时代浪潮的澎湃之心,让我英文对这门技能神之向往。高中有一段时间对太空,宇宙有过深沉迷恋,对天文学也有过认真地神往。这期间父母也多次诱导过的“初心", 看我喜欢生物,包括生理卫生课的成绩也那么优异,想让我学医,可我非常抗拒,因为我有一颗相当文艺的心,高考前看过8遍《红楼梦》的心,是接受不了尸体解剖的。

高考将近的时候,我从高考非常容易的内蒙古移民到高考超级竞争的河北省,期间还到四川一个名不见经传的小县城读了半年书,体验了离开故土亲朋,寄人篱下的生活(姨妈一家对我很好,那段生活也是我的人生财富,这里不在控诉亲人而是说离开原生家庭的心理冲击)。这些生活上的变故让高考这个人生十字路口对我而言格外艰难。

父母虽然是那个时代很稀少的大学生,是中国第一批国家以及注册建筑师,但他们自小都是受过苦,挨过饿的人,对生活的选择还是相当的现实,见识也限于他们的人生高度,所以他们当初逼迫我姐姐放弃她热爱的文科专业,选择了他们自己觉着和他们专业“相似“”的专业——水利水电工程,这个专业可以想见的艰苦卓绝,姐姐哭了几鼻子也就听命了。到了我,因为我也哭了几鼻子,不愿意去内蒙古包头钢铁学院轧钢专业——这个他们系统内的学校,他们没再坚持,但也倾尽全力地为我选择了他们同学系统内的一个部级院校的科技英语专业。

父母之命媒妁之言,人生就这么现实,这么幸运而不幸地开始了。

我的大学时代的环境是改革开放的热潮时期,欧美、香港文化风靡,广东深圳以及其他沿海开放城市是热血青年的向往之地,外贸进出口、技术引进等行业最热门,我专业也算浪尖上的行当。那时候大学还包分配,大学成绩不错,毕业分配到了机械部北京一个国企的外贸科,这个结果似乎不够弄潮儿,我们班1/3的人去了广东,这再次显示了家庭影响的烙印。

被时代卷携着,我也开始了自已在北京的奋斗。

在学业上,去了北京第二外国语学院和中国人民大学商学院学习,最终拿到项目管理的硕士学位。

职业发展更是缤纷,那个国企(后来成为北京经典国有资产破产清理案例)日益衰败的沉闷气息,让我3年后选择离开,继续求学求职。先去了一家纺织外贸企业,那时候我接触到了当时国内还是少数玩家才知道的互联网,借助外语优势在国外互联网平台上进行供需交流,给那个外贸公司开拓出学生装的稳定业务。3年后,互联网也到了风口,初期外贸公司合作过的小小四通利方互联网部门,也变成了新浪。我也到了一家软银投资的互联网健康com公司,是公司初创最早的一批员工,成了互联网运营的排头兵。因生育短暂离开职场,之后去过2家公司,还自己创业办过两家公司,我一直跟在时代最热关键词后面。期间我有了家庭、孩子,有了房子贷款、汽车、幼儿园、学位等问题……我成为这个时代最典型的裹挟者。

大学刚毕业时,我还考虑过考托福去美国或者德国留学,父母不支持而放弃,迷惘着经常看些文艺片,记得一个叫《敦煌》的中日合作的电影,主人公是一个失意的举子,离开国都去西域寻找自己的理想,他最后总结“我为生存已筋疲力尽”,谈何理想啊!现在看,这话是不是也很文艺?

被社会洗礼过几轮,我开始更加务实,从一个健康管理公司到三甲医院科室市场部。这些经历让我不得不回望自己的初心在哪里。

初心也许不是一个具体理想目标,应该是一颗心,热爱生命的心,热爱自然的心,热爱助人的心,也许我还有一颗不甘于墨守成规的心,喜欢创新的心。

初心应该是一种生存状态——沉静而不焦躁的心,我自小喜欢绣花、织毛衣,现在也能坐下来3、4个小时写毛笔字,半宿不睡钩编织毛衣。

初心更应该是生命状态——简单而纯净。嗯,还有一颗向往美好的文艺心。

在红尘中打拼,人们往往很难跳出日常,尝遍酸甜(甜的时候很少)苦辣,但是一定要时刻提醒自己,人之为人,先做人再做事,保持本心,守住人性,关注人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