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为中华民族最隆重的传统节日,春节就像是一朵冬日里的腊梅。它无需映衬,色相自来,无需簇拥,芬芳自溢,无需喧嚣,蜂蝶自来。日复一日,年复一年,兜兜转转,小孩咿咿呀呀,盼望着新衣服、压岁钱,大人们忙忙碌碌一年,只盼来年花更好、月更圆、人更美。我们带着虔诚,心里眼里都是满满的期盼,相信过去的已然过去,然后用别样的情怀去迎接新的明天。

俗话说得好“旧的不去,新的不来”。又是一年好时节,让旧的去,新的来。

辞旧迎新这个词,若追溯起来,我们要回到《诗经》时代。《诗经·幽风·七月》有云“穹室熏鼠,塞向瑾户。嗟我妇子,曰为改岁,入此室处。”。透过浓浓的古香,我们仿佛看到勤劳质朴的人们正在整理屋舍,熏除耗子,为迎新年忙的不亦乐乎。

后,宋代吴自牧的《梦梁录》有云“十二月尽,不论大小家,俱洒扫门闾去尘秽、净庭户、以祈新岁之安。”可见扫尘除疫这一习俗是代代相传,直至今日的。


诗经小雅74篇全文(十里不同风百里不同俗)(1)

只是,今时不同往日,随着岁月的洗礼,除疫这两个字已经被人们逐渐淡化。扫尘也不再那样讲究,曾经的榕树枝叶、嫩竹枝叶和红花……等工具已被更加简介好用的扫把、掸子所取代。

形变本未改,性变质未变,无论工具如何,扫尘已经成为新年辞旧迎新的一种印记,它就像是那净土里长出的一棵幼苗,即使他日叶再繁枝再茂,根也总在那里,不离不弃。

从早期的“列廛于国,日中为市”到“商邑翼翼,四方之极”,集市的形成和步步规范给人们提供了很大的方便,尤其是后来的腊月集,丰富了人们的年货,为迎新添了不少色彩。

虽是寒冬腊月,集市上却有“春暖花开,百花争艳”的场面。新衣布匹、春联日历、糖果蔬菜,满目琳琅,应有尽有,人们簇拥着,在需要的年货中比较、徘徊、选购,真是好不热闹。


诗经小雅74篇全文(十里不同风百里不同俗)(2)


看着这样喜气洋洋的画面,让人不由得想到一个特殊的群体——商人。尤其是老北京庙会的商人们,在我们忙着置办年货、打扫房屋之时,他们却要在忙碌的准备货物为初一的庙会做准备,对这些人来说添置一些新的货物便是辞旧迎新的最佳方式了。

“千里不同风,百里不同俗”,对于最隆重的春节来说则更是如此了,下面就让我们一起从北到南去看看各地辞旧迎新的风俗吧!

团团圆圆过大年这句话在旧年俗较多的东北可真是极为应景,在那里,一切辞旧迎新的活动都要在除夕夜举行。届时,全家人换上新衣服,一起祭祖焚香,还要根据长幼次序向祖宗磕头,表示辞岁,随后全家人在举行家宴,长辈先上座,晚辈们团团而坐,取“阖第团圆”之意。

河北的辞旧迎新大多从腊月就开始的,那里的人们在腊月二十三家家户户扫庭院,二十五便开始张贴春联,烘托喜庆气氛,到了除夕晚上,全家人还要坐在一起包水饺、备冷拼,为新一年的第一顿饭做准备。


诗经小雅74篇全文(十里不同风百里不同俗)(3)


提起陕北,很多人首先想起的一定是那里的民歌,那质朴的歌词、诚挚的旋律如山涧激流腾空涌来,给人一种灵动炽热的美感,同那民歌一样,陕北的辞旧迎也是格外的赤城火热,到处红红火火。

每年进入腊月,当地的妇女就开始忙碌起来,她们用自己那勤劳质朴的双手为家里准备一切吃穿,推上碾子压糕面,赶上毛驴磨豆腐,蒸黄馍馍,做黄酒,擀杂面,炸油糕……还有那全家人的被褥清洁、新衣服制作,都是她们在年前准备妥当。我想,那一定是一双至柔至刚的手,才能经受住如此操劳,担起如此重任。

给孩子做个“枣牌牌”是陕北独有的另一种习俗,“枣牌牌”就是用红线穿上红枣、谷草秸秸,上面挂个铜钱,下面坠个鞭炮。在陕北这是一种避邪祝福的吉祥物,据说带在孩子的后背,不仅可以驱邪还可以带来好运。

妇女做活的“顶针”在当地也是祝福的吉祥物,有些人家用红线穿上它,挂在孩子的脖子上,十二岁之前每年增加一个,寓意吉祥幸福,当地人叫“增岁顶针”。


诗经小雅74篇全文(十里不同风百里不同俗)(4)


“二十三,祭灶官;二十四,扫房子;二十五,打豆腐;二十六,去割肉;二十七,杀只鸡;二十八,杀只鸭;二十九,去打酒;年三十儿,贴门旗儿。” 开封的一首民谣基本上概括了河南人辞旧迎新的全部过程,虽然现在很多人已经不亲自打豆腐,杀牲畜,但是在很多农村地区,这些习俗都还完好无缺的保留着。

贴对联在河南的部分地区特别讲究,如林州、卢氏等地,对联就格外有意思。林州地区在解放前人们讲究贴门神,门神像多为秦琼、敬德、大刀关公、五子登科等,大都是刻板印的。后来,农村又兴起了贴双对联,即贴两幅对联,门框上一副,门垛墙上再贴一副。

在卢氏农村地区贴的对联极多,院子里的庭树上要贴“欢度新春”,石磨上要贴“白虎大吉”,石碾上贴“青龙大吉”,车上贴“日行千里”,牲口槽目贴“六畜兴旺”,粮食屯上贴“米麦满仓”,桌子上贴“日进斗金”,衣柜上贴“衣服满箱”,床头上贴“身体健康”,厨房贴“小心灯火”,鸡笼贴“鸡鸭成群”等。在此地区对联分红、绿两种,一般人们贴红色对联,若是家中有丧事则必须连续三年贴绿色对联,三年过后才可贴红色对联。

除了贴春联,无锡人民还贴桃符、门补,据说有辟邪的好处。由于钟馗捉鬼的故事在当地流传较广,所以当地人民还会在新年来临之际挂上钟馗画像,以避新一年鬼祟。在部分村落,很多人家有在门楣上张挂吉庆语句的红单联和剪纸门笺挂络的习俗。


诗经小雅74篇全文(十里不同风百里不同俗)(5)


不同于北方的春联,闽南一带的乡村地区除了贴春联以外,还要在房门两侧搁置甘蔗,这甘蔗必须是两株圈贴红纸连根的,俗称“门蔗”,地方语言“蔗”与“佳”读音相近,寓意进入佳境。

“腊梅花”是重庆人辞旧迎新的标志,在这个有着雾都和山城称号的城市,淳朴的人们会在春节前背着背笼到近郊采一些腊梅花,他们会挑选自己喜欢的颜色放置在家中,既实惠漂亮又清香温馨。不过对于一些年轻人来说,他们往往用一些颜色鲜艳的花束来代替腊梅,他们觉得那鲜艳的颜色更能烘托出春节的气氛。

相对以上城市,南宁的欢度新春方式就比较单一了,那里的人民只是在初一凌晨时一起燃放鞭炮,就表示四旧迎新了。

与大陆不同,香港的迎新方式独具特色,他们不贴春联、年画,取而代之的是“生意兴隆”“出入平安”等字样。我们常见的舞龙舞狮等表演在香港的集市上也很难看到,还有我们的燃放鞭炮,在香港也是被禁止的。对于香港来说辞旧迎新的方式便是逛花市了,在除夕,香港的大小花市都人山人海,大家用自己的方式欢度佳节。

提起台湾不得不说起尾牙节,尾牙节是农历的十二月十六,是台湾非常重大的节日,这天家家户户都要祭拜土地公。另外生意人还要降祭品分享给同事,当地人叫“食尾牙”。“食尾牙”还有一个说法,就是如果老板想解雇某个员工,就会以鸡头相向,预示着让对方另谋高就。如今这一节日在闽南地区格外流行。


诗经小雅74篇全文(十里不同风百里不同俗)(6)


台湾人民的春节要从腊月二十三开始,从那天起人们就开始全面的打扫卫生,纷纷置办年货。到了除夕(台湾叫二九暝)这天,人们先将象征着吉祥如意的春联贴在自家的门窗上面。

之后人们开始祭祭拜祖先,他们在室内摆上供桌,桌上摆设供品和香烛,这次的祭拜为的是迎接祖先们“回家过年”,祭拜完毕,人们便开始燃放烟花爆竹,到此,台湾人民的辞旧迎新活动也告一段落。

作为中华民族最隆重的传统节日,春节就像是一朵冬日里的腊梅。它无需映衬,色相自来,无需簇拥,芬芳自溢,无需喧嚣,蜂蝶自来。日复一日,年复一年,兜兜转转,小孩咿咿呀呀,盼望着新衣服、压岁钱,大人们忙忙碌碌一年,只盼来年花更好、月更圆、人更美。我们带着虔诚,心里眼里都是满满的期盼,相信过去的已然过去,然后用别样的情怀去迎接新的明天。

辞旧迎新不可不知的常识:

1.辞旧迎新只是一种隶属于春节的习俗,它并不是一个节日,更加没有固定的时间,大多地方到了腊月份就开始陆陆续续的准备一些能准备的事宜,为新年讨好彩头。

2.扫尘这一习俗在古时候讲究颇多,有的地方还有固定的时间,如老北京就把腊月二十四定位“扫房日”,有的地方则是腊月二十三。现在无论是形式还是时间上都已经被简化,大多地方没有统一的标准与规定,多为年前的大扫除。

3.辞旧迎新中贴春联这一习俗目前还是比较兴盛的,但是随着时代的变化发展,其内容也在简化,文中所介绍的一些内容如今已经被人们淡化。

红素清/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