乡谚俚语平凉方言之“妖婆子”,下面我们就来说一说关于妖婆子陕西话?我们一起去了解并探讨一下这个问题吧!

妖婆子陕西话(平凉方言之妖婆子)

妖婆子陕西话

乡谚俚语

平凉方言之“妖婆子”

半瓶子

说起后妈,老祖宗流传下来的称谓很多,如后妈、后母、继母、后娘等。不过,在平凉坊间,后妈还有“后妖婆”“妖婆子”等称呼。

“后妖婆”,也有写成“后姚婆”。在陇东及平凉方言语境中,后妖婆特指那些虐待前房子女的后妈。“姚”是“妖”的谐音,指一个人言行不符。一般情况下,后妖婆会把前房子女说得一无是处,把自己说得非常慈祥。

“妖婆子”,也有写成“姚婆子”。妖婆子和后妖婆有相同之处,也有不同之处。妖婆子既指后妈,也代指妖里妖气的女人,鲜明特征就是能说会道、猴手猴脚、故弄玄虚、装腔作势、挑拨是非。

陇东学院方言学者刘瑞明教授认为,“妖婆子”的“妖”是“谣”的谐音,指造谣生事。“婆”是“颇”的谐音,指程度深,不仅限于年纪大的女人或后妈。

所以,“妖婆子”的正确写法应该是“谣颇子”。

在刘瑞明看来,汉字是表意文字,其意义与字形表里相关,一定的字形表示着一定的意义,一定的意义通过一定的字形来表示。人们看到一个字词,首先是通过它的字形来理解它的意义,如果记录方言词语所用的字与它的意义不一致,就使得这个词语失去理据,变得无法理解,甚至会误导读者望文生义,对该词语做出错误的解释。以前,方言仅限于口头交流,书写不多,故而不存在争议。如今,随着互联网在城乡范围内的普及,人们日常线上交流时,会大量使用方言词语,因而对于方言字词的正确书写,显得尤为重要。

例如,平凉方言形容某个人是“烧料子”,指那些喜欢炫耀、举止轻浮、爱出风头的人。“烧”是“热”,“料”是“燎”的谐音,与“烧”同义复说,“子”是“资”的谐音。烧料子的正确写法是“烧燎资”。烧燎资不光爱炫耀,而且不珍惜,铺张浪费,比“败家子”稍微好那么一点点。

平凉人常说的“料片子”,与“烧料子”同义。“料”是“燎”的谐音,“片”是“谝”的谐音。正确写法“燎谝子”。

“扫殿猴”与“烧料子”“料片子”同义。其出处无从考证。不过,在平凉民间流传着一个关于扫殿猴的段子。相传,黑蛋小时候问他爷:啥是扫殿猴?他爷想了一会说:扫殿猴应该是个官儿。黑蛋好奇:扫殿猴是多大个官儿?他爷说:估计跟县长差不多一样大的官儿。黑蛋又问:扫殿猴是干啥的?他爷说:就是给皇上扫宫殿的官儿。黑蛋继续追问:皇帝穿的是啥衣裳啥鞋?他爷说:皇帝穿的绫罗绸缎跟金子做的鞋。黑娃:金子鞋不硌脚吗?他爷说:瓜娃,金子鞋里头垫着麦草哩,皇帝一走路麦草扬了,扫殿猴就跟着扫地……

这只是个逗人一乐的段子。半瓶子上述所阐释的方言词汇和人品有关,而平凉方言形容人品的词语很多,如二百五、二杆子、半吊子、半挣子、半脑子、二妮子、二流子、二愣子、窝里老、戳头子、囊包客、败家子、白眼窝、邪魔神、穷怂鬼、乡棒、贱皮子、贼娃子、烂片子、舔沟子、掐球算、轱辘子、冒辘轳、人眉嘴眼、懵怂、独活虫、日鬼匠、白日鬼、装洋蒜、青不光光等等。

“二百五”是平凉方言常用词语之一。“二百五”的意思平凉人都理解,常指傻头傻脑不很懂事而又倔强莽撞的人。但为何是“二百五”,而不是一百五或三百五呢?

有学者认为,“二百五”就是二百五十文钱,俗称“半吊子”。这个说法并不靠谱,实际上古代的一吊钱是一千文,半吊子应该是五百文。另据记载,古代人用银子按两划分,一般五百两是整数,用纸包好,五百两为“一封”,而二百五十两就是“半封”银子,因为与“半疯”谐音,所以后来人们也把疯疯癫癫的人叫作“二百五”。

至于“半吊子”,很多人明白意思,却不知道其出处来历。追根溯源,这个词语来源于古代的钱币计量制度。古代最常见的货币是铜钱,而铜钱一般为圆形方孔。为了便于携带和计算,从汉代起,人们就已开始将铜钱用细绳串起来,这种穿铜钱的绳子在汉代时被称“贯”,如《史记·平准书》中就曾说:“京师之钱累巨万,贯朽而不可校。”而到了魏晋南北朝时期,“贯”又成了货币计量单位,“一贯”相当于一千文(由于铜钱正面铸有文字,故一枚铜钱又称“一文”)。可能是由于钱串提起时往下垂吊的缘故,到了清代“一贯”又被称“一吊”。而半吊(即五百文)为一吊的半数,不满串、不成吊,也有不着调之意。所以,人们就用“半吊子”来比喻一些人或事物。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