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文:子张问曰:“令尹子文三仕为令尹,无喜色三已之,无愠色旧令尹之政,必以告新令尹何如?”,下面我们就来说一说关于论语经典名句博学识文?我们一起去了解并探讨一下这个问题吧!

论语经典名句博学识文(论语学习打卡)

论语经典名句博学识文

《公冶篇第五》

原文:

子张问曰:“令尹子文三仕为令尹,无喜色。三已之,无愠色。旧令尹之政,必以告新令尹。何如?”

子曰:“忠矣。”

曰:“仁矣乎?”

曰:“未知,焉得仁?”

“崔子弑齐君,陈文子有马十乘,弃而违之。至于他邦,则曰:‘犹吾大夫崔子也。’违之。

之一邦,则又曰:‘犹吾大夫崔子也。’违之。何如?”

子曰:“清矣。”

曰:“仁矣乎?”

曰:“未知。焉得仁?”

白话:

子张问道:“令尹子文三次当令尹,不见他有喜色。三次罢免,不见他有愠色。他自己当令尹时的旧政,必然告诉接替他的新人,如何呀?”

先生说:“可算是忠了。”

子张说:“好算仁人了吧!”

先生说:“那只是这一事堪称为忠而已,若问其人那我不知呀!但哪得为仁人呢?”

子张又问道:“崔杼弑齐君,陈文子当时有马四十匹,都抛弃了,离开齐国,到别国去。他说:‘这里的大臣,也像我们的大夫崔子般。’于是又离去,又到别一国。他又说:‘这里的大臣,还是像我们的大夫崔子般。’于是又离去了。这如何呀!”

先生说:“可算是清了。”

子张说:“好算仁人吧?”

先生说:“那只这一事堪称为清而已,若问其人,那我不知呀!但哪得为仁人呢?”

钱穆先生注解:

未知,焉得仁:此处未知,仍如如上有二解:一说,文子所至言犹吾大夫崔子,其人似少涵养,或可因言遭祸,故是不智。此说之不当,亦如前辨。另一说,仅知其清,未知其仁,辨亦如前。盖就三去之事言,若可谓之清,而其人之为成德完人与否,则未知也。盖忠之与清,有就一节论之者,有就成德言之者。细味本章辞气,孔子仅以忠清之一节许此两人。若果忠清成德如比干、伯夷,则孔子亦即许之为仁矣。盖比干之为忠,伯夷之为清,此皆千回百折,毕生以之,乃其人之成德,而岂一节之谓乎?

我的感悟:

陈文子的品质清白正直,不屑与乱臣贼子为伍。清白正直和忠于职守是今天为政者应该具备的重要的品质。仁的概念要有忠,要有清,还要有义,还要有道,还要有德,还要上升到更高的境界,不光要成己,还要成人,还要成就万事万物。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