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心所欲的画笔画出人意外(画是一眼千年的画)(1)

诗画中国

总台宝藏文化节目《诗画中国》来了!真的,看完昨晚播出的第一期,就会惊叹:传世名画还能这样赏?!

人在画中游,吟之,歌之,舞之,感之,悦之。每赏一幅名画,有诗,有剧,有曲,有舞,有评,观感简直不要太到位!有网友追评,“也就是这般绝笔圣手之画,才配得起咱泱泱五千年文明吧!”遍览中国名画,那真是观神仙“打架”,初选六幅为引,发起“一张画封神”挑战,你心中至爱哪一张?

《“一张画封神”挑战,

来看古代神仙画家“打架”!》

踏上这条浪漫的诗画艺术之旅,

我们将领略——

万里江山的壮美,自然雅趣的秀美,

品格高洁的至美,率真洒脱的俊美,

匠心独运的精美,色彩缤纷的华美,

幸福生活的丰美,

在对美的发现与求索中,追寻生命的大美。

——《诗画中国》

01

溪山行旅图

北宋·范宽 所作

高206厘米 宽103厘米

珍藏于台北故宫博物院

诗词壮志 丹青抒怀

《上阳台帖》

唐·李白

山高水长,物象千万,

非有老笔,清壮何穷。

随心所欲的画笔画出人意外(画是一眼千年的画)(2)

《溪山行旅图》是少见的立轴画作,

被誉为“宋画第一”。

不了解这幅作品的人,

第一次见到这幅画,

可能会觉得它乌漆麻黑,

其实这代表了中国绘画的审美高峰,

就是古人所讲“计白当黑,知白守黑”,

水墨,才是“王者”。

画,比人高,气场“强大”,

站在它面前,你能感受到

扑面而来的磅礴之势,

顶天立地的沉雄气概,

瞬间就会对“高山仰止,景行行止”,

有了具象的体会。

“山有三远”,

自山下而仰山巅谓之高远;

自山前而窥山后谓之深远;

自近山而望远山谓之平远。

范宽就是利用这“三远”,

通过高度和虚实的刻画,

使画作形成视觉的跳跃;

山的右侧,一条细细的瀑布

给人一种“飞流直下三千尺”之感,

整张画由此变得灵动起来。

万树皆墨,密密层层,

千尺悬瀑,堂堂正正。

范宽画的是高山,是他心中的顶峰,

更是世人心向往之的精神高地。

02

水图

南宋·马远 所作

共十二段 每段纵26.8厘米横41.6厘米

珍藏于故宫博物院

诗词壮志 丹青抒怀

上善若水。水善利万物而不争。

出自《道德经》老子

随心所欲的画笔画出人意外(画是一眼千年的画)(3)

随心所欲的画笔画出人意外(画是一眼千年的画)(4)

随心所欲的画笔画出人意外(画是一眼千年的画)(5)

随心所欲的画笔画出人意外(画是一眼千年的画)(6)

随心所欲的画笔画出人意外(画是一眼千年的画)(7)

《水图》局部高清图

马远,

可能真的是我们的“手替”!

水,无形无色,但在他的画笔下,

成了主角,幻化出各种形态和丰富意趣:

洞庭风细、层波叠浪、寒塘清浅、

长江万顷、黄河逆流、秋水回波、

云生沧海、湖光潋滟、云舒浪卷、

晓日烘山、细浪漂漂。

江河湖海等十二景皆绘于《水图》之中,

光听这些空灵的名字,就觉得非常美!

水的静谧、迂回、盘旋、

汹涌、激荡、跳跃、碰撞,

微风吹起的涟漪,月光反照的潋滟,

亦被表现得惟妙惟肖。

在学术上还有一种说法,

就是《水图》十二段

可能指代的是当时的十二州。

其对应关系为:

半幅无名残卷对幽州;

“洞庭风细”对荆州;

“层波叠浪”对豫州;

“寒塘清浅”对冀州;

“长江万顷”对扬州;

“黄河逆流”对雍州等。

故国魂牵,山河梦寻,

近千年过去了,在《水图》里,

我们看到水,

还有被岁月晒干的一纸心酸。

03

洛神赋图

宋人摹顾恺之

纵26.3厘米 横641.6厘米 绢本设色

珍藏于辽宁省博物馆

诗词壮志 丹青抒怀

其形也,

翩若惊鸿,婉若游龙,

荣曜秋菊,华茂春松。

髣髴兮若轻云之蔽月,

飘飖兮若流风之回雪。

出自《洛神赋》曹植

横置手机观看 效果最佳

随心所欲的画笔画出人意外(画是一眼千年的画)(8)

随心所欲的画笔画出人意外(画是一眼千年的画)(9)

随心所欲的画笔画出人意外(画是一眼千年的画)(10)

随心所欲的画笔画出人意外(画是一眼千年的画)(11)

随心所欲的画笔画出人意外(画是一眼千年的画)(12)

随心所欲的画笔画出人意外(画是一眼千年的画)(13)

随心所欲的画笔画出人意外(画是一眼千年的画)(14)

随心所欲的画笔画出人意外(画是一眼千年的画)(15)

随心所欲的画笔画出人意外(画是一眼千年的画)(16)

随心所欲的画笔画出人意外(画是一眼千年的画)(17)

随心所欲的画笔画出人意外(画是一眼千年的画)(18)

随心所欲的画笔画出人意外(画是一眼千年的画)(19)

随心所欲的画笔画出人意外(画是一眼千年的画)(20)

随心所欲的画笔画出人意外(画是一眼千年的画)(21)

明末清初一位书画家,

是这般品评《洛神赋图》的:

灵变飘渺,洵为传神,

复见实相,宇宙第一尤物。

这幅多个故事情节组成的类似连环画

而又一气贯通的六米长卷,

是现存时代最早的、

唯一图文并茂的摹本,

画面斑驳漫漶,反而越发显得古朴。

由“中国画祖”、东晋名士顾恺之

依曹植所作的《洛神赋》,传神还原

建安才俊与洛水神女的旷世情缘:

河畔相遇,一见倾心,

玉佩定情,水波传意,

奈何缘浅,人神殊途,

求之不得,魂绕梦牵……

浅赏这幅画,可追“线”逐“眼”:

顾恺之善以微妙变化的细线

勾勒物像,其线条圆转均匀,

有秀劲古逸之气,连绵缠绕之意,

后世称之为“春蚕吐丝”或“高古游丝描”。

画中人多以四分之三的体貌朝向观者,

这是画家诠释的质朴的“立体感”。

顾恺之画人最看重点睛之笔,自云:

“传神写照,正在阿堵(指眼睛)中。”

不知你有没有注意到一个有爱的细节:

《洛神赋图》中,曹植与洛神的目光,

始终未曾离开彼此。

04

昭陵六骏图

金代·赵霖创作

纵27.4厘米 横444.9厘米

珍藏于故宫博物院

诗词壮志 丹青抒怀

《马诗·其五》

唐·李贺

大漠沙如雪,燕山月似钩。

何当金络脑,快走踏清秋。

横置手机观看 效果最佳

随心所欲的画笔画出人意外(画是一眼千年的画)(22)

随心所欲的画笔画出人意外(画是一眼千年的画)(23)

局部高清图

昭陵六骏,

曾跟随唐太宗李世民征战沙场出生入死,

立下赫赫战功的六匹战马。

赵霖依昭陵六骏石雕而绘,

每一段都标注了战马名字,相当霸气!

从右至左依次是:

飒露紫、拳毛騧[guā]、白蹄乌、

特勒骠、青骓[zhuī]、什伐赤。

六匹战马被赋予了不同的神采,

有的垂头温顺,有的风驰电掣,

有的身中数箭,也不改凌空而起之势。

战事的紧张感与骏马的勇往直前,

被表现得淋漓尽致。

每匹马儿,都在诉说着

一段惊心动魄、死里逃生的故事。

大唐气象的雄心与抱负,

犹在疾蹄与嘶鸣间可闻。

在这幅画中,只有飒露紫旁有一人像,

此人乃唐大将丘行恭,

当年李世民与郑王交战,

身骑飒露紫陷入险境,

幸好丘行恭拼死护驾,逃过一劫。

回到营地后,丘行恭为飒露紫

拔出其胸前的箭之后,它就倒下了。

画中丘行恭左手安抚,

右手欲拔不忍,爱马之心可见。

中箭的飒露紫本能向后微缩,忍痛屹立,

这一幕,人马情深,极具悲剧美。

05

快雪时晴图书画合璧卷

元代赵孟頫、黄公望

画作部分纵29.7厘米横104.6厘米

珍藏于故宫博物院

诗词壮志 丹青抒怀

《快雪时晴帖》

晋·王羲之

羲之顿首:快雪时晴,佳。想安善。未果,为结。力不次,王羲之顿首。山阴张侯。

随心所欲的画笔画出人意外(画是一眼千年的画)(24)

随心所欲的画笔画出人意外(画是一眼千年的画)(25)

随心所欲的画笔画出人意外(画是一眼千年的画)(26)

随心所欲的画笔画出人意外(画是一眼千年的画)(27)

局部高清图

画前,装有赵孟頫书赠黄公望的

“快雪时晴”四大字,

来自于王羲之的《快雪时晴帖》。

画中,寒林映带,山楼正对远峰,

山、树用干笔飞白画出,

上空有红日一轮,用朱砂画,

绘就雪山初晴的景象,

勾勒出雪后自然的洒脱舒朗。

那么,“世纪难题”来了:

中国画很少用白颜料,

如果只用水墨,怎么来表现雪呢?

古人巧思妙得,

习成中国山水画特色之一:

借地为雪。

这是留白画法的一种,

晕染深色的林木、天空、川流和点景,

以衬托白雪皑皑。

画雪,其实是“留雪”,

渲染的是一种氛围,营造的是一种意境,

浑然无迹却有飘逸高雅之妙,

是谓中国画美学。

06

竹石图

清·郑夑[xiè] 所作

纵143厘米横74厘米

珍藏于深圳博物馆

诗词壮志 丹青抒怀

《竹石》

清·郑燮

咬定青山不放松,立根原在破岩中。

千磨万击还坚劲,任尔东西南北风。

随心所欲的画笔画出人意外(画是一眼千年的画)(28)

一丛墨竹从悬崖峭壁下傲然而生,

姿态疏朗,竹叶茂密,竹枝劲瘦。

虽然只是寥寥几支,但视觉上,

通过墨色浓淡深浅,线条错落有致,

给人一种立体的层次感。

每一枝竹子竟似铮铮风骨,跃然纸上。

画上的题跋《竹石》

也成流传千古的名篇,

是诗画结合的经典之作。

郑燮也就是我们熟悉的郑板桥,

绝对是历史上最痴迷竹子的文人之一了,

他画竹也很有自己的特点,

有墨竹三重画境之说:

“眼中之竹”“胸中之竹”“手中之竹”,

对于中国水墨画法而言意义重大。

郑板桥一生坎坷,

却不改桀骜不驯,心胸坦荡,

所以他画“竹石”,亦是画自己的人格,

“千磨万击还坚劲,任尔东西南北风”

是他的不屈,

“些小吾曹州县吏,一枝一叶总关情”

是他的仁爱,

“写取一枝清瘦竹,秋风江上作渔竿”

是他的淡泊,

“非唯我爱竹石,而竹石亦爱我也”

是他与竹的“双向奔赴”。

还未尽兴?

每周日晚8点,央视综合频道,

总台全新大型文化节目《诗画中国》追起来!

点击左下角【阅读原文】,完整观看最新一期!

一张画封神,你心中至爱哪一张?

欢迎留言区补充!


监制 | 李浙

编辑 | 王若璐 校对 | 少卓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