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高考地理一轮复习地球与地图 备战2023年高考地理一轮复习考点考点18(1)

备战2023年高考地理一轮复习考点帮(新高考专用)

18 植被

(模拟练 真题练)

2023高考地理一轮复习地球与地图 备战2023年高考地理一轮复习考点考点18(2)

(2022·陕西·宝鸡中学模拟预测)林下植被生物量的分布特征主要受林龄和林分郁闭度(在阳光直射下,森林中乔木树冠在地面的总投影面积与林地总面积的比,反映了林分的密度)的影响。木质物残体指森林中一定直径大小的死亡木质性残体或碎片。下图示意黑龙江省某林场长白落叶松人工林碳储量(生态系统中碳元素的储备量)分配情况。据此完成下面小题。

2023高考地理一轮复习地球与地图 备战2023年高考地理一轮复习考点考点18(3)

1.随着林龄升高( )

A.灌草层碳储量占比保持稳定 B.乔木层碳储量与林龄成正比

C.乔木层林分郁密度逐渐减小 D.木质物层碳储量占比在减小

2.林龄7年以上的人工林中,灌草层碳储量占比迅速下降的主要原因是( )

A.土壤肥力降低 B.林下气温升高 C.林下光照变弱 D.林下水分减少

3.影响该林场人工林树种选择的主要因素是( )

A.树苗价格 B.区域气候 C.造林面积 D.人工成本

【答案】1.D 2.C 3.B

1.读图可知随着树龄升高,木质物层碳储量占比在减小,D正确;而灌草层占比波动较大,A错误;乔木层碳储量和树龄也不成反比,B错误;乔木层郁闭度在增大,C错误。所以选D。

2.随着树龄增大,郁闭度变大,林下光照条件变差,限制林下植被生长,灌草层生物量快速下降,导致灌草层碳储量迅速下降,C正确;树龄增加,枯枝落叶增加,导致土壤肥力升高,A错误;郁闭度变大,林下气温降低,B错误;郁闭度增加,导致林下蒸发量减少,林下水分增加,D错误。所以选C。

3.影响植被生长的因素主要为水分和热量,所以选择人工林树种主要考虑区域气候,故B正确。材料没有表现出树苗价格、造林面积和人工成本的相关信息,且树苗价格、造林面积和人工成本不是影响林场人工林选择的主要因素,故ACD错误。所以选B。

(2022·浙江台州·模拟预测)近年来,全球植被覆盖率不断上升。除了气候因素,更离不开人类的植树造林工程。中国的植树节为每年的3月12日,由于气候的差异,各国的植树节日期存在明显的差异。下图为世界各地的植树节日期。完成问题。

2023高考地理一轮复习地球与地图 备战2023年高考地理一轮复习考点考点18(4)

4.推测意大利植树节时间为( )

A.1月 B.5月 C.8月 D.11月

5.近年来,巴西在亚马孙平原烧毁雨林,种植橡胶等经济作物。与原始雨林相比,人工种植的橡胶林内空气湿度( )

A.较高橡胶林土壤裸露,蓄水能力低 B.较高橡胶林内气温较高,蒸发旺盛

C.较低橡胶林植被丰富,截留的降水较多 D.较低橡胶林地表缺乏草木,水分易散失

【答案】4.D 5.D

4.从世界各国植树节时间可以看到,日本在4月,加拿大在5月,巴西在9月,约旦在1月,林木存活需要一定的热量与水分,热带、亚热带国家热量满足的前提下,主要在雨季来临前植树,意大利为地中海气候,夏季炎热干燥,冬季温和多雨,夏季过于干燥树木不易存活,B、C选项错误。冬季为雨季,热量也可满足生长需求,故在雨季前种植,11月份最佳,1月雨季来临,气温也有所降低,不利于存活生长,A选项错误,D选项正确。故选D。

5.原始雨林植被茂密,物种丰富,地表覆盖率高,植被涵养水源能力更高,蒸腾作用更大,其湿度更大,A、B选项错误。橡胶林植被更加单一,其截流作用更差,由于地表缺乏植被,空气流通快,水分易散失,C选项错误,D选项正确。故选D。

(2022·江苏常州·模拟预测)泰加林是北半球中高纬度分布面积最辽阔的森林生态系统。夏季温凉,冬季严寒,冷而湿是泰加林生长的必要条件。我国也有泰加林分布,称为“明亮森林”。下图为植被类型分布与水热关系图。据此完成下面小题。

2023高考地理一轮复习地球与地图 备战2023年高考地理一轮复习考点考点18(5)

6.图中代表泰加林的是( )

A.甲 B.乙 C.丙 D.丁

7.下列山脉中有泰加林分布的是( )

A.昆仑山 B.大兴安岭 C.南岭 D.秦岭

8.我国“明亮森林”( )

A.林间透光性差 B.不易倾倒 C.主根发达 D.侧根发达

【答案】6.C 7.B 8.D

6.由题可得,泰加林的生长条件是冷、湿;图中丙的年平均降水量大多为1000m以上,降水丰富;年平均温度在0℃左右,气候寒冷;故丙为泰加林,C正确。甲年均温在20一30℃,气温高,年降水量极为丰富,应为热带雨林,A错误。乙地气温温和,降水丰富,应为温带阔叶林,B错误。丁气温在温和到寒冷之间,降水较为稀少,应为温带草原,D错误。故选C。

7.由“夏季温凉,冬季严寒,冷而湿是泰加林生长的必要条件”可知,泰加林的生长条件是冷、湿;大兴安岭位于我国东北部,纬度较高,气温低;加上来自太平洋的气流带来的水汽在此受地形抬升,降水相对丰富,有泰加林分布,B正确。昆仑山脉位于我国内陆地区,降水稀少,A错误。南岭和秦岭位于亚热带地区,气温高,无泰加林分布,CD错误。故选B。

8.由所学知识可知,“明亮森林”由松,落叶松属组成的森林,树冠稀疏,林内透光度大,因此称为明亮针叶林;“明亮森林”林间透光性强,A错误。根据材料信息,纬度较高,由于严冬的土壤冻拔作用,将落叶松的根系向上拔起,森林易倾倒,B错误。冻土发育,森林的主根很难深入,侧根发达,C错误,D正确。故选D。

(2022·山东·威海市教育教学研究中心二模)南京市某大学以校园典型区为研究对象,探索不同植被种植方式对微环境热舒适度的改善效果。下图示意某日不同植被种植方式对热舒适度改善效果日变化曲线,△PETm表示裸地与绿地距地面1.5米处的气温差值。据此完成下面小题。

2023高考地理一轮复习地球与地图 备战2023年高考地理一轮复习考点考点18(6)

9.下列对改善热舒适度效果最好的植被类型或组合是( )

A.草坪 B.灌木 C.灌草混合 D.乔木

10.该日后一周内,观测区内正午植被影子持续变长。该日最可能是( )

A.5月10日 B.6月29日 C.12月16日 D.1月8日

【答案】9.D 10.B

9.由图片可知,乔草结构、乔灌草结构的△PETm的值在白天时段较高,说明在炎热天气下,乔木通过树冠遮荫和自身蒸腾对温湿度、平均辐射温度的调节作用明显,对改善热舒适度效果最好,D正确,排除ABC。故选D。

10.该区域位于北半球,该日后一周内,观测区内正午植被影子持续变长,说明该日后一周内正午太阳高度变小,太阳直射点往南移动。5月10日后一周内,直射点北移,A错误;6月29日后一周内,直射点南移,B正确;12月16日后一周内,若经过冬至日,直射点南移之后北移,C错误;1月8日后一周内,直射点北移,D错误。故选B。

(2022·河南·模拟预测)潮汐是海水的周期性涨落现象,涨潮流速慢,落潮流速快。辽河口在潮汐作用下形成了大片广阔的潮滩,并发育了一种独特景观——“潮汐树”(由发育在潮滩上的潮沟组成,其形如树)。潮滩上生长着一望无际的耐盐碱蓬草,是“潮汐树”发育保持的关键因素。图为“潮汐树”景观。据此完成下面小题。

2023高考地理一轮复习地球与地图 备战2023年高考地理一轮复习考点考点18(7)

11.“潮汐树”的形成过程是( )

①潮涨潮落,汇流面积增加②潮沟加深,分汊增多③落潮,滩面冲蚀④涨潮,泥沙淤积

A.①②③④ B.④③②① C.④③①② D.④②①③

12.推测“潮汐树”的生长方向最可能是( )

A.平行于海岸生长 B.“树干”向岸,“树冠”背岸

C.两端交替生长 D.“树冠”向岸,“树干”背岸

13.下列会使“潮汐树”难以保持的活动时( )

A.安装钻井平台 B.取消沿海养殖 C.种植碱蓬草 D.退耕还湿

【答案】11.C 12.D 13.A

11.落潮流速快于涨潮,涨潮时海水向海岸方向涌动,以淤积为主;落潮时海水离岸,流速加快,在滩面上进行冲蚀,形成最初的潮沟;随着每天潮涨潮落,伴随着溯源侵蚀和侧蚀等活动,汇流面积不断增加,潮沟逐渐加宽加深,分汊也不断增加,最终形成“潮汐树”。因此“潮汐树”的形成过程是④③①②,C正确,ABD错误。故选C。

12.海岸边潮水侵蚀更强烈,潮沟更宽阔,形成“树干”;越向陆地,侵蚀减弱,形成多条不同方向的潮沟,形成“树冠”,因此“树冠”向岸,“树干”背岸。D正确,ABC错误。故选D。

13.岸边生长的碱蓬草能加固稳定潮沟,保持“潮汐树”形态,在岸边安装钻井平台会使碱蓬草遭到破坏,潮水侵蚀强烈,易形成散乱的辫状水道,使“潮汐树”遭到破坏,退耕还湿、取消沿海养殖可保护碱蓬草。A正确,BCD错误。故选A。

(2020·北京平谷·一模)下图为我国新疆植物物种丰富度分布趋势图。读图,完成下面小题。

2023高考地理一轮复习地球与地图 备战2023年高考地理一轮复习考点考点18(8)

14.图中( )

A.南北向分布体现纬度地带性 B.高值区的分布与光照呈正相关

C.分布趋势与地势起伏相一致 D.地带性植被为温带落叶阔叶林

15.N地比M地植物物种丰富度多主要因为( )

A.河流较多,水源充足 B.有西风带来水汽,降水较多

C.纬度较高,日照时间长 D.地势平坦,土壤肥沃

16.赴塔里木河观赏胡杨林金黄色树叶美景最佳节气( )

A.清明 B.立秋 C.寒露 D.立冬

【答案】14.C 15.B 16.D

14.影响植物物种丰富度的因素有气候、地形、水源、人类活动等。该图显示的物种丰富度与地势起伏及降水的关系,无法体现纬度地带性,A错误;高值区的分布与地势起伏、降水呈正相关,地势起伏大、降水多,植物物种越丰富,与光照关系不大,B错误;由题中图可以看出,该地植物物种丰富度分布趋势与地势起伏相一致,地势起伏大、降水多植物物种越丰富,C正确;该地地带性植被为荒漠或荒漠草原,D错误。故选C。

15.根据所学知识可知,在水分充足的区域,植物物种丰富度与能量呈正相关;而在水分缺乏的区域,植物物种丰富度则与能量呈负相关。该区域深居内陆,不受东南季风影响;N地位于北疆,纬度更高,受西风影响,带来水汽,降水较多,晴天较M少,B正确。该地地处新疆地区,深居内陆,水源不足,A错误;植物物种丰富度与日照时间关系不大,且纬度较高,不一定日照时间就长,如冬季,纬度越高昼越短,C错误;物种丰富度与地形、土壤因素关系不大,D错误。故选B。

16.根据所学知识可知,塔里木河位于南疆,温度相对较高,所以叶子黄得较晚,叶子变为金黄得在十月中旬。落叶过程持续三周左右,故欣赏塔里木河胡杨林金黄色树叶美景的最佳节气为立冬。D正确,ABC错误。故选D。

(2022·吉林吉林·模拟预测)2022年1月14日,南太平洋岛国汤加的H岛开始火山喷发,爆发导致海啸淹没了汤加沿海地区,岛上大部分地区已沉入海底,使鸟类和海洋生物受到影响。据卫星资料表明该火山多次喷发,其中2015年的一次喷发导致岛上植被消失,但短短3年,岛上植被就开始恢复。下图为H岛区域图,完成下面小题。

2023高考地理一轮复习地球与地图 备战2023年高考地理一轮复习考点考点18(9)

17.关于H岛位置和所属板块判读正确的是( )

A.甲,太平洋板块 B.乙,太平洋板块 C.甲,印度洋板块 D.乙,印度洋板块

18.H岛火山喷发引发国际关注,在互联网上也出现各种言论,其中不可信的是( )

A.新西兰发布海啸预警 B.新西兰全境能目睹火山喷发

C.汤加周边可能下泥雨 D.汤加周边近日气温略有下降

19.H岛植被得以快速恢复,其种子传播的最主要方式是( )

A.西风传播 B.海水传播 C.海鸟传播 D.鱼类传播

【答案】17.C 18.B 19.C

17.读图从深度上判断甲一侧浅,乙一侧深,中间梯度明显说明甲乙分别为不同板块,同时甲一侧岛屿众多,所以该火山所在位置为甲区域,甲区域南部为新西兰岛,综合分析得出位于印度洋板块上,乙为太平洋板块,所以C正确。ABD错误。故选C。

18.汤加火山距离新西兰近,火山喷发导致海啸会影响新西兰沿海地区,A不合题意。火山喷发虽然猛烈但是人眼可视范围有限,加之新西兰南岛上多山,影响视线,B符合题意。火山灰颗粒细加之该地热带地区多对流雨,C符合题意。受火山灰遮光影响汤加气温会有所下降,D不合题意。故选B。

19.岛屿面积较小,而H岛植被得以快速恢复说明种子传播有着定向性,风与水作为定向传播的媒介缺乏定向性,AB错误。鱼类无法登岸故无法传播,D错误。周围岛屿众多,有种子,同时距离近易于海鸟传播,C正确。故选C。

(2022·湖南·雅礼中学一模)冰川物质平衡量等于积累量与消融量的差值,它是冰川对气候变化最直接的反映。冰川零平衡线是积累区与消融区分界线。近年来,乌鲁木齐河源1号冰川呈快速消融趋势,随着时间推移,冰川消退地区植被群落也会发生变化。通常该地冰川退缩后的裸地气温已明显上升,但直到100年后才有地衣类植物茂盛繁育,3000年后才有苔草草甸的广泛发育。甲图为乌鲁木齐河源1号冰川三次运动形成的地貌,乙图表示1号冰川物质零平衡线高度变化。据此完成下面小题。

2023高考地理一轮复习地球与地图 备战2023年高考地理一轮复习考点考点18(10)

20.下列关于1号冰川物质平衡的说法,正确的是( )

A.冰川物质平衡量越小,冰川融化越弱 B.冰川物质平衡量越小,冰川积累越多

C.降水越多,冰川物质零平衡线越低 D.气温越高,冰川物质零平衡线越低

21.冰川消退后,该地区植物群落演替的直接决定因素为( )

A.土壤 B.气温 C.水分 D.光照

【答案】20.C 21.A

20.冰川物质平衡量等于积累量与消融量的差值,冰川物质平衡量越小,说明积累量越少,消融量越大,A、B错:降水越多,说明冰川物质积累量越大,即冰川物质平衡量大,冰川物质零平衡线越低,C对;气温越高,说明冰川物质消融量越大,即冰川物质平衡量小,冰川物质零平衡线越高,D错误,所以选择C选项。

21.基于冰川退化后,主要留下以砾石为主的冰碛物(成土母质),随着时间演化,低等植物作用形成原始土壤并逐渐发育成成熟土壤,逐渐适合高等植物繁育,A正确。由材料可知,气温上升100年后才有植物繁育,因此气温不是直接决定因素,B错误。冰川消退后,水分、光照条件会影响植物的生长,但是对于植物群落演替不会起到直接决定作用,C、D错误。所以选A。

2023高考地理一轮复习地球与地图 备战2023年高考地理一轮复习考点考点18(11)

(2022·湖南·高考真题)我国西北某内流河下游河岸地带发育着荒漠植物群落,胡杨为主要建群种,该地地下水平均埋深3~4米。下表反映该植物群落属性及影响因子随离河岸距离增加的变化情况(其中土壤容重与土壤有机质含量呈负相关,土壤电导率与土壤含盐量呈正相关)。据此完成下面小题。

离河岸距离

(m)

群落属性

影响因子

群落结构

群落盖度(%)

海拔(m)

土壤含水量

(%)

土壤容重

(g/cm3)

土壤电导率

(mS/cm)

50

乔—灌—草

30.33

916

5.73

1.41

0.36

200

乔—灌—草

34.00

917

5.04

1.50

0.59

350

乔—灌—草

40.33

914

4.42

1.50

0.37

500

乔—灌—草

46.67

914

18.51

1.41

2.56

650

乔—灌—草

74.33

913

19.27

1.37

0.40

800

乔—灌—草

68.67

913

15.23

1.38

1.02

950

乔—草

45.00

912

7.78

1.40

0.50

1100

乔—草

40.33

916

3.06

1.58

0.66

1250

乔—草

34.33

915

2.32

1.62

1.98

22.随离河岸距离的增加,变化趋势与群落盖度总体相似的影响因子有( )

①海拔 ②土壤含水量 ③土壤有机质含量 ④土壤含盐量

A.①② B.②③ C.②④ D.③④

23.浅根系草本植物在该植物群落中分布广泛,主要得益于( )

A.胡杨涵养水源 B.草本植物水分竞争力强

C.地下水埋深浅 D.草本植物耐盐碱能力强

24.在离河岸950米到1250米的地段,该植物群落中灌木消失的主要原因可能是( )

A.土壤有机质减少 B.乔木与灌木水分竞争

C.土壤含盐量增加 D.草本与灌木水分竞争

【答案】22.B 23.A 24.B

22.读表可知,随离河岸距离的增加,群落盖度大致先增后降,海拔高度变化规律不明显,土壤含水量大致先增后降,土壤容重大致先降后升,土壤电导率变化规律不明显,材料信息表明,土壤容重与土壤有机质含量呈负相关,土壤电导率与土壤含盐量呈正相关,因此随离河岸距离的增加,土壤有机质含量大致先增后降,土壤含盐量变化规律不明显,由此可知,随离河岸距离的增加,变化趋势与群落盖度总体相似的影响因子有土壤含水量和土壤有机质含量,即②、③符合题意,①、④不符合题意。综上所述,B符合题意,排除ACD。故选B。

23.材料信息表明,该地地下水平均埋深3~4米,浅根系草本植物很难直接获得地上水,但该地胡杨为主要建群种,具有较强的涵养水源作用,从而为浅根系草本植物提供水源,因此浅根系草本植物在该植物群落中分布广泛,A符合题意,排除C;草本植物根据较浅,因此水分竞争力并不强,排除B;该区域地下水较深,盐碱化现象并不严重,因此草本植物耐盐碱能力强不是广泛分布的主要原因,排除D。故选A。

24.干旱地区植物得以生存主要取决于水分水源条件,由于乔木与灌木的根系较深,在缺水地区存在明显的水分竞争状况,由乔木比灌木水分竞争能力更强,使得在离河岸950米到1250米的地段,该植物群落中灌木消失,B符合题意;草本根系较浅,与灌木的水分竞争中,灌木竞争能力更强,因此灌木消失不是草本与灌木水分竞争的结果,排除D;在离河岸950米到1250米的地段,乔木与草本植物均能生长,因此土壤有机质减少、土壤含盐量增加不是导致灌木消失的主要原因,排除AC。故选B。

25.(2022·湖南·高考真题)阅读图文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土壤有机质包括腐殖质、生物残体等,大多以有机碳的形式存在。土壤有机碳密度是指单位面积内一定深度的土壤有机碳储量。海南岛某自然保护区内保存着较完整的热带山地雨林,此地常受台风影响。下图示意该保护区内一块样地的地形及该样地内部分点位土壤表层(0~10cm)的有机碳密度(单位:kg/m2)。

2023高考地理一轮复习地球与地图 备战2023年高考地理一轮复习考点考点18(12)

  1. 指出该样地山脊与山谷土壤表层有机碳密度的差异,并分析其原因。(4分)

(2)该地森林固碳能力比长白山更强,请说明理由。(4分)

(3)森林固碳是降低大气二氧化碳浓度的重要途径,提出增强当地森林碳吸收能力的主要措施。(4分)

【答案】

(1)差异:山脊土壤表层有机碳密度较大,山谷土壤表层有机碳密度较小。原因:与山谷相比,山脊受台风影响更大,易使植被倾倒死亡、腐烂,树木更新快,增加土壤中有机碳输入。

(2)与长白山相比,该地水热条件更好,植被更茂密,热带森林光合作用更强,吸收二氧化碳更多,把碳大量固定在植物体内。

(3)积极恢复森林,扩大森林面积;加强森林抚育和管理,注重林木的保护性间伐与更新,提升森林固碳能力等。

【解析】

(1)首先在等高线图中读出哪里是山谷、哪里是山脊,然后观测山脊和山谷中点位的土壤表层(0~10cm)的有机密度,会发现山脊土壤表层有机碳密度较大,山谷土壤表层有机碳密度较小。土壤有机质含量由有机质输入和分解两方面决定,图中显示,该样地内相对高差不大,山谷与山脊的气温相差不大,且均比较水分充足,因此山谷与山脊有机质的分解差异不大,而土壤中有机质主要通过枯枝落叶来输入,材料信息表明,当地常受台风影响,与山谷相比,山脊受台风影响更大,易使植被倾倒死亡、腐烂,增加土壤中有机碳输入,也因此树木更新快,有机碳的输入来源较多,从而使得山脊土壤表层有机碳密度较大。

(2)森林固碳能力包括土壤固碳能力和生物体固碳能力。由于长白山地区气候冷湿,土壤的有机碳含量高于海南岛,因此该地森林固碳能力比长白山更强应表现在生物体固碳能力。与长白山相比,该地属于山地雨林地区,水热条件更好,植被生物条件更优,植被更茂密,热带森林光合作用更强,吸收二氧化碳更多,从而把碳大量固定在植物体内,因此该地森林固碳能力比长白山更强。

(3)森林固碳是降低大气二氧化碳浓度的重要途径,森林的固碳能力取决于森林的数量和质量,从数量来看,当地应积极恢复森林,扩大森林面积,从而增强当地森林碳吸收能力;从质量来看,应加强森林抚育和管理,注重林木的保护性间伐与更新,使得森林生长更加旺盛,从而提升森林固碳能力。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