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您喜欢这篇作品,欢迎点击右上方“关注”。感谢您的鼓励与支持,希望能给您带来舒适的阅读体验。


孔融让梨的故事可以说是家喻户晓,主人公孔融出身名门,是孔子的第二十世孙,是东汉末年著名的文学家。

但最终孔融被曹操以“不忠不孝”的罪名处死,这不禁令人瞠目结舌。

孔子与孔融是一个人吗(孔融孔子后代因)(1)

那么孔融是如何一步步把自己推向死亡的深渊的呢?

背后的隐情又是什么?

今天我们就来聊聊孔融死亡背后的秘密。

名门之后,正直雅士

孔融不光是孔子的第二十世孙,据史书记载,他的七世祖孔霸是汉元帝的恩师,因此他的家族是“世受皇恩”,可以说在整个汉王朝,孔融的家族是地地道道的名门望族。

出生在这样环境下的孔融自然是自幼饱读诗书,四书五经六艺可以说是样样精通,因此在他十几岁的时候就远近闻名了。

东汉当时的名士李膺曾高度评价孔融,认为孔融日后必是旷世奇才。

孔子与孔融是一个人吗(孔融孔子后代因)(2)

孔融正直的一面从小的时候就展露出来了。

在孔融十六岁那年,当时有个名士叫张俭,在朝为官时因刚正不阿得罪了权贵、大太监侯览,后来侯览深恨张俭,要致张俭于死地。

张俭提前得到了消息便逃出了京城,于是侯览假借皇帝的命令要求各个州郡缉拿张俭。

张俭逃出京城之后,跑到了孔融的哥哥孔褒家,可当时孔褒不在家,只有孔融在家。

张俭认为孔融太小,不想连累孔融,就没有把被朝廷缉拿的事情告诉孔融,并打算离开。

孔融见张俭脸色不对,便说道:“我哥哥虽然不在家,但是我作为弟弟就不能尽地主之谊招待你吗?”

于是留下张俭在孔家住下了。

孔子与孔融是一个人吗(孔融孔子后代因)(3)

不幸的是,张俭留宿孔家的事情最终还是被侯览知道了,侯览大怒,下令捉拿孔融孔褒张俭三人。

提前得到消息的孔褒事先把张俭送走了,自己则和弟弟孔融被侯览抓住了。

本来张俭是来投靠孔褒的,而且孔褒和张俭的关系世人皆知,本因定罪于孔褒,可孔融说:“收纳藏匿张俭的是我孔融,跟我哥哥无关。”

这句话让审理此案的主审官大吃一惊,认为眼前这个只有十六岁的孔融能说出这样的话来,日后必成大器,于是就把这件事上报给了皇帝。

皇帝听了之后惊奇不已,认为孔融正直且富有牺牲精神,值得褒扬,于是下令特赦了孔融和孔褒,孔融也因此事远近闻名。

孔子与孔融是一个人吗(孔融孔子后代因)(4)

后来孔融得到了司徒杨赐的赏识,被召入为官。

朝中大臣们认为孔融年纪轻轻就成为司徒掾属,肯定日后必有作为,于是争相巴结交好孔融,送了很多礼物来贿赂孔融,但孔融都一一回绝了。

不光如此,孔融还暗中调查朝廷大臣以及官宦子弟中的贪污腐败问题,有些贪污腐败的官员害怕被查就警告恐吓孔融,让他别多嘴。

但是孔融完全不怕这些威胁,搜集到了证据之后便上报给了杨赐和皇帝,为朝廷铲除了不少贪官污吏,一时间孔融名扬天下,甚至成了当时刚正不阿的代名词。

孔子与孔融是一个人吗(孔融孔子后代因)(5)

年少时期的孔融就如此刚直,日后的孔融更是成了当时人们心中的楷模。

北海父母官,入京参朝政

公元189年,东汉王朝的内部发生了巨大震动。

大将军何进为了铲除与他作对的“十常侍”,听从了袁绍的建议,召外将董卓入京。

可还没等董卓到京城,何进就等不及了,自己只身入宫去杀十常侍,结果被十常侍反杀了,然后十常侍劫持了皇帝逃出京城,这就是著名的“十常侍之乱”。

董卓在来的路上杀散了十常侍,迎奉皇帝回了京城,然后把持了朝政。

日子久了,董卓就有了谋逆之心,想先废了汉少帝立陈留王刘协为帝,再自立为帝。

但此举一定要得到朝廷大臣的支持,于是董卓就召开会议征求大臣们的支持。

可董卓刚把他的想法说出来时,孔融就第一个站出来反对,认为董卓是大逆不道,言辞说得非常激烈严重。

说得董卓哑口无言,因此他对孔融怀恨在心,但是孔融是孔子之后,家族势力庞大,连董卓都畏惧三分。

为了报复孔融,董卓想了个馊主意,把孔融调到黄巾贼最猖獗的山东北海国担任国相。

孔子与孔融是一个人吗(孔融孔子后代因)(6)

孔融到了北海国之后,励精图治,对外修补城墙,扩充军备以对抗黄巾军;对内开办学校,召集流民,分发田地,让百姓安居乐业。

一时间北海国丰衣足食,国富民强,慢慢成为了东汉乱世中的世外桃源,北海国的百姓为了感谢孔融,尊称孔融为“孔北海”。

董卓被杀之后,京城和中原地区陷入了战乱和动荡,这和繁荣富强的北海国成了鲜明的对比。

随着时间的推移,争霸中原的诸侯们渐渐地被消灭,最终只剩下袁绍和曹操两个诸侯势力最强大。

有人就劝孔融投靠他们其中之一,但孔融认为袁绍曹操二人都有篡汉的想法,不愿意投靠他们。

孔子与孔融是一个人吗(孔融孔子后代因)(7)

公元196年,曹操迎奉汉献帝到许昌之后,便把许昌改为国都,称“许都”,并且用皇帝的名义强行征召孔融入朝为官,孔融无奈,只好入京为官。

孔融是汉王朝的老牌大臣,因此在朝中孔融担任了一个“将作大匠”的职位。

每次朝会孔融都到场,无一缺席,并且多次给曹操提出非常良好的建议与意见,甚至这些建议和意见帮曹操改善了对朝廷的掌控能力。

这让曹操对孔融刮目相看,开始视孔融为心腹知己。

孔子与孔融是一个人吗(孔融孔子后代因)(8)

但就是从这时候,孔融仗着自己是汉室老臣,孔子之后,慢慢地对曹操开始怠慢,一步步惹怒曹操,最终被曹操下令处死。

这又是这么回事呢?

轻慢权臣,口无遮拦

公元200年,袁绍曹操两方爆发了著名的“官渡之战”,最终以曹操全面胜利而告终,而袁绍也在战败不久去世,但袁家偌大的家业也是有继承人的,比如袁绍的三个儿子。

但袁绍的三个儿子并不团结,甚至互相攻伐,最终被曹操各个击破。

公元204年,曹操攻占了袁绍三儿子袁尚的大本营邺城,破城之后,曹操的儿子曹丕抢先一步入城,不光抢劫城中百姓的财物,还强纳了袁绍的二儿子袁熙的妻子甄宓为妻。

孔子与孔融是一个人吗(孔融孔子后代因)(9)

这件事其实是很不光彩的,孔融知道了这件事之后就写了封信给曹操。

信中说当年周武王讨伐纣王,攻下纣王的国都之后,就把纣王的妻子赏给了周公,因此曹丕强纳甄宓这件事并不过分,甚至合情合理。

曹操也是爱读书的人,在看了孔融的来信之后惊讶不已,因为书中没有这个记载。

曹操觉得可能是自己书看得不够多,于是就开始翻书,翻了很久也没看到这段记载,于是曹操很疑惑,就写信问孔融是什么意思。

孔融回信说,按照曹丕公子现在的做法,当时是应该这样的。

孔子与孔融是一个人吗(孔融孔子后代因)(10)

曹操这才明白孔融这是变着法挖苦讽刺自己的,但是曹操没有生气,起码表面上没有生气。

因为就如前文所说,孔融是孔子的后代,而且孔融家族势力庞大,曹操这会刚入主中原,需要像孔融这样的大家族支持,因此没有对孔融动怒。

不光孔融喜欢有事没事的挖苦讽刺曹操,就连孔融推荐给曹操的“人才”也喜欢这样干。

早些年孔融担任过选拔官员的职位,曾给曹操推荐过一个人才叫祢衡。

孔子与孔融是一个人吗(孔融孔子后代因)(11)

祢衡有着出口成章、过目不忘的才能,但是他恃才傲物,看不起除了孔融以外的任何人,当孔融推荐他给曹操之后,祢衡压根没当回事。

因此曹操后来多次征召祢衡入朝为官,祢衡就称自己有精神病,不愿当官,也不愿见曹操。

孔融知道之后就来劝祢衡,说你就算再看不起曹操他也是当朝丞相,他多次叫你去你不去是在说不过去,祢衡这才起身去见曹操。

孔子与孔融是一个人吗(孔融孔子后代因)(12)

可见着曹操之后祢衡也没个正形。

按照汉朝规定,下官见上官是要穿官服的,祢衡不光没穿官服反而穿着很破旧的草衣去见曹操,曹操手下的人觉得祢衡这样很不尊重曹操,但曹操也是个洒脱之人,不在乎这些。

正好这天曹操正在大宴宾客,旁边有专门敲鼓的鼓吏在演奏,曹操问祢衡会演奏鼓吗?

祢衡回答说会,于是祢衡就走到鼓吏面前,脱光衣服穿上鼓吏的衣服开始演奏鼓,一开始还算正常,可演着演着就不对劲了,甚至开始辱骂曹操,这就是“击鼓骂曹”的典故。

孔子与孔融是一个人吗(孔融孔子后代因)(13)

骂完之后祢衡自然被赶出了宴会,但曹操因为是丞相,为了彰显他“宰相肚里能撑船”的气度,他并没有责备祢衡,但他把这笔账记在了孔融身上。

因为这个人是孔融推荐的,曹操认为孔融是借着祢衡来讽刺自己,便对孔融恨之入骨。

如果孔融只是在这些小问题上骂骂曹操,曹操最多也就恨孔融,断然不会杀孔融的,但孔融在极为敏感的政治问题上也和曹操作对,这是曹操不能容忍的。

孔子与孔融是一个人吗(孔融孔子后代因)(14)

在官渡之战前夕,当时的实力对比是袁绍强大而曹操弱小。

袁绍在官渡这一个地方投入的兵力就超过了十万人,而曹操仅仅在官渡布防了不到两万人,这让朝中很多人觉得袁绍是不可战胜的。

比如孔融就是这么认为的,孔融说,袁绍四世三公,门生故吏遍天下,且坐拥河北四州之地,兵精粮足,远不是曹操能对抗的。

因此他建议曹操投降袁绍,一是为了中原百姓免受战乱之苦,二是曹操自己可以保全性命。

孔子与孔融是一个人吗(孔融孔子后代因)(15)

但在战争时期散布投降论调是决不允许的,孔融这样做更让曹操下定决心要杀死孔融。不光如此,孔融还有其他严重的政治立场问题,比如封侯问题。

孔融曾多次上书给汉献帝说,按照汉王朝四百年的惯例。

京城千里之内不封侯,可曹操在官渡之战前后已经是武平侯了,封地就在京城千里范围之内。

孔融这话什么意思呢?

表面上是想把曹操的封地迁到京城千里之外的地方,实际上是想让曹操远离京城的政治中心,让曹操还政于汉献帝。

孔子与孔融是一个人吗(孔融孔子后代因)(16)

这是严重的政治倾向问题,是曹操不可触碰的底线,最终曹操忍无可忍,在公元208年南下征讨刘表之前,就把孔融杀了。

但孔融毕竟是孔子之后,家族势力庞大,孔融作为孔家的代表人物,要杀他谈何容易?

于是为了名正言顺的杀孔融,曹操给孔融编织了一系列罪名,并且把这些罪名公之于世。

孔子与孔融是一个人吗(孔融孔子后代因)(17)

不忠不孝,惨遭冤杀

曹操给孔融编织的第一个罪名就是“不忠”。

不忠于谁呢?

当然不是他曹操,而是不忠于大汉王朝。

曹操给孔融编织的这个罪名有证据吗?

当然是没有直接证据,但是有一些只言片语。

当时负责监察百官的御使大夫郗虑曾向曹操举报说,孔融说过一句大不敬的话,曹操听了之后勃然大怒,就给孔融定下了不忠的罪名。

孔子与孔融是一个人吗(孔融孔子后代因)(18)

孔融说了什么话呢?

这句话的原文是“有天下者,何必卯金刀”

因为孔融是孔子后代,自幼受到儒家学识影响,因此按照孔融的意思,能治理天下的人,是要有知识才能的,不一定要姓刘。

因为按照古代刘字的写法,卯金刀加起来就是个刘字。

但在曹操的理解里,这句话的意思变成了“能当皇帝的何必是姓刘的呢?”

那如果按照曹操理解的意思,那就成了地地道道的谋反的言论了。

最重要的是,郗虑跟曹操说,这句话是孔融说的,但孔融到底说没说这句话,这就不得而知了。

孔子与孔融是一个人吗(孔融孔子后代因)(19)

曹操给孔融编织的第二个罪名是不孝。

但孔融是孔子之后,一直崇尚儒家学识,儒家是以孝为先,孔融怎么会不孝呢?

当群臣都对孔融不孝这个说法保持怀疑的时候,曹操出来解释了。

曹操说,孔融说过这样的话:孔融说父亲母亲对儿女是没有恩情的,为什么呢?

首先父亲对儿女没有恩情,是因为父亲之所以生下儿女目的是为了自己快活。

母亲对儿女也是没有恩情的,因为母亲就好比一个罐子,孩子好比罐子里的物品,物品从罐子里倒出来之后还跟罐子有什么关系呢?

孔子与孔融是一个人吗(孔融孔子后代因)(20)

虽然这两条罪现在看来简直就是莫须有,是不是孔融自己说的都搞不清楚,但是在当时影响极坏。

要知道汉王朝是以孝治国的,又是把儒家当做国教的,一个孔子的后人居然有着不忠不孝的罪名,那冲击和影响力该有多大?

这导致孔融在当时影响极坏,甚至《三国志》的作者陈寿都不敢给孔融单独立传。

而孔融就是因为这样的罪名被曹操冤杀了,实在令人唏嘘。

孔子与孔融是一个人吗(孔融孔子后代因)(21)

结语

孔融的死,虽然说是那个时代无可避免的悲剧,但也跟孔融自身有很大的原因。

当时的实际掌权者是曹操,孔融不管再怎么看不起曹操,也不该心高气傲,口无遮拦地去讽刺曹操。

虽然最后孔融是被曹操冤杀的,但是一步步把孔融推向死亡深渊的,正是孔融自己。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