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读

长江曾是我国淡水鱼类资源最丰富的流域,如今,白鲟、白鳍豚、长江鲥鱼等长江特有鱼类已宣告“功能性灭绝”,越来越多长江鱼类正濒临灭绝境地。

近日,农业农村部发布通告,自2020年1月1日起,长江流域332个自然保护区和水产种质资源保护区全面禁止生产性捕捞;长江干流及重要支流以上区域以外的天然水域,最迟自2021年1月1日起实行暂定为10年的常年禁捕。

01长江白鲟宣告“灭绝”

2020年到来了,但长江白鲟没有等到。近日,中国水产科学研究院首席科学家危起伟发表的一篇论文说,地球上最大的淡水鱼之一、中国特有物种长江白鲟已经灭绝。根据科学家多年研究,长江白鲟的灭绝时间应在2005—2010年之间。

长江今年灭绝的物种(那些濒危灭绝的物种)(1)

中国特有物种长江白鲟已经灭绝

白鲟是长江特有旗舰物种之一,因其吻部长状如象鼻,俗称象鱼。白鲟性情凶猛,位于生物链顶端,被称为“中国淡水鱼之王”。这种体态庞大的远古鱼类,曾与恐龙为邻,在长达1.5亿年的漫长年月里,游过了白垩纪,在恐龙大灭绝中幸存。

2000多年前,《诗经》有过对长江白鲟的描述。“……有鳣有鲔,鲦鲿鰋鲤。以享以祀,以介景福。”“鲔”即是白鲟的古称,被用来祭祀祖先,以求福祉永绵延。

相比白鳍豚、江豚、中华鲟等“明星物种”,长江白鲟不那么出名。研究了大半辈子长江珍稀动物的危起伟教授,也只见过长江白鲟10多次。危起伟介绍,在1981年至2003年期间,除了20世纪80年代初期曾经在长江口见过批量白鲟幼鱼,中国总共只有210次大个体长江白鲟的确切目击记录。

站在食物链顶端的白鲟横行无阻,被称为“水中老虎”。它体型巨大,体色深灰或浅灰,有长长的鼻子,游动迅疾,以其它鱼类为食,可以一口吞下七八斤重的草鱼。危起伟团队的调研显示,20世纪70年代前后,白鲟的年捕捞量约为25吨。人们捕获的白鲟体长大多2-3米,体重约150公斤。1983年,白鲟被国务院通令列为要求严格保护的珍贵稀有野生动物,严禁捕捞。

危起伟第一次和白鲟打照面,见到的就是一具尸体。那是1984年,他大学刚毕业,在湖北宜昌葛洲坝附近,一条撞烂了脑袋的白鲟被渔民打捞上岸。这条白鲟很有可能是与船只或水坝相撞而受伤。

人类最后一次见到长江白鲟,是2003年1月,一条3米多长的白鲟撞进了四川宜宾南溪县一名渔民的大网,拖着船直入江心激流,差点掀翻渔船。渔民向当地渔政部门报告此事后,当时的农业部紧急从北京调运药品到成都。被误捕时,那条白鲟身上有一条8厘米长的伤口。危起伟赶到后发现,这是一条3.35米长、150公斤重、25岁的雌性白鲟,体内已有数十万颗鱼卵。他和救护团队当即决定缝合伤口,尽快对它进行标记放流,实施跟踪。

长江今年灭绝的物种(那些濒危灭绝的物种)(2)

人类最后一次见到长江白鲟,还是2003年。

按照计划,他们通过跟踪这条白鲟,研究人员可以找到它的洄游产卵场,发现更多的白鲟,再通过人工繁殖,实现物种延续。在追踪的第四天,白鲟突然加速逆流而上,进入长江主干道激流段。那天江面上雾很大,跟踪船不慎触礁,失去白鲟的信号。自此,再也没有人类见过长江白鲟的可靠记录。

目前,人类已有成熟的技术对白鲟进行人工繁育。但自2003年至今,长江白鲟未再现身。危起伟认为,对长江白鲟的保护开始得太晚了,拯救白鲟的关键时间点在1993年以前,即其功能性灭绝(注:指在自然状态下基本丧失了维持繁殖的能力)以前;最晚在2005年以前,即预计的灭绝时间。但白鲟到1996年才被列为国际自然环保联盟(IUCN)红色目录下的极度濒危物种。对长江白鲟所有实质性的救援工作,都是在2006年以后开展的。如今看来,为时已晚。

02 “长江女神”白鳍豚之殇

在长江里生活了大约2500万年的白鳍豚,是中新世及上新世延存至今的古老孑遗物种。在我国一级保护动物中,大熊猫和白鳍豚分别被视为陆上和水生保护动物的“旗舰种”。

2006年12月13日,历时39天的“2006年长江淡水豚类考察”结束,来自中、美、日等6个国家的鲸类权威组成国际联合考察组,耗时一个多月,从湖北宜昌到上海,往返行程3000多公里,连一头白鳍豚的踪影也没有发现。而江豚估计也只剩1200头至1400头,只有1991年估计数的一半。根据此次考察的结果,2007年,国际生物权威期刊发表报告,宣布白鳍豚“功能性灭绝”。

专家介绍,白鳍豚在极盛时数量至少超过5000头。到20世纪80年代初,白鳍豚数量就下降至400头左右。1986年的调查显示,从湖北枝城到江苏浏河口1628千米长江江段,共有白鳍豚群48个,个体不足300头。同年,白鳍豚被国际自然环保联盟列为世界12种最濒危的动物之一。1993年,专家再次发出警告:白鳍豚数量已不足百头。

长江今年灭绝的物种(那些濒危灭绝的物种)(3)

有“长江女神”美誉的白鱀豚已经被宣布“功能性灭绝”。

1980年1月11日晚上,湖南城陵矶水产收购站给中科院水生生物研究所打来电话,说当地渔民捕获了一头活体的白鳍豚。中科院水生生物研究所研究员刘仁俊一行四人连夜赶往湖南。那是一头雄性的白鱀豚,不到两岁,在水里用麻绳和渔船系在一起,背部有两个血窟窿。刘仁俊和同事用稻草和棉絮把它带回了武汉,它有了自己的名字“淇淇”。

人们大多数关于白鳍豚的知识都来自于对淇淇的研究,行为、饲养、血液、生理、繁殖、疾病诊断与预防,这块研究领域的空白被一一填补。1986年,研究所捕到过两头白鳍豚,雄性的父亲,因年纪较大难适应人工环境,不久之后去世,雌性的女儿和淇淇还没能真正建立起亲密的关系,最终因间质性肺炎离开。1992年,水生所为淇淇修建了一座白鳍豚馆。但自此,刘仁俊再也未能为淇淇找到过伴侣。90年代以后,长江中已经很难再见到白鳍豚了。

2002年7月14日,淇淇老死在白鳍豚馆,成为毫无生气的标本,永远地留在了那里。2020年1月12日,中国科学院水生生物研究所白鳍豚馆前竖起了一块巨大的纪念石,命名“淇石”,以此缅怀40年前被从湖南城陵矶运到武汉东湖之畔的白鳍豚“淇淇”。

“在长江中,白鳍豚只有一个敌人,那就是人类。”研究者们在探寻原因时,早已达到了共识:无节制的人类活动,过度捕捞致使白鱀豚得不到充足食物;对长江的过度开发、涉水工程等,使它们的栖息环境碎片化甚至丧失;工业污染伤害了它们的免疫系统和生殖系统,船只噪声污染影响了它们声呐系统。就这样慢慢地,慢慢地,它们从地球上逐渐消失。

现在,当年成立的白鳍豚研究组已更名为鲸类保护生物学学科组,相关科研人员转向研究江豚了。白鳍豚功能性灭绝,长江江豚成为长江最后的哺乳动物。近几年,长江江豚迁地保护取得较大成果。

长江今年灭绝的物种(那些濒危灭绝的物种)(4)

2019年1月12日,在中科院水生所水生生物博物馆,我国首个根据白鱀豚“淇淇”复制的3D标本正式和大家见面。

“淇淇让我们对鲸类有了更多的了解和认识,具有很高的科研价值,科研人员取得很多科研成果。如果没有淇淇,我们对长江江豚的成功饲养也很难做到。”刘仁俊说道。22年多,通过对“淇淇”的饲养,我国科研人员取得了一批科研成果,使得我国的淡水鲸类研究在世界上独树一帜。

03 一“刀”难求:已成“记忆的味道”

长江刀鱼,学名为长颌鲚,是一种洄游性鱼类,平时生活在海中,而在每年的生殖季节,它们由海洋进入江河,并溯江而上进行生殖产卵,待到第二年再和幼鱼回到海中生活。长江刀鱼和鲥鱼、河鲀一起被誉为“长江三鲜”。

每到春季,“长江第一鲜”总会勾起不少食客的味蕾,不过,长江刀鱼已经告别餐桌——农业农村部发布通告称,自2019年2月1日起,停止发放刀鲚(长江刀鱼)、凤鲚(凤尾鱼)、中华绒螯蟹(河蟹)专项捕捞许可证,禁止上述三种天然资源的生产性捕捞。

据资料统计,在1973年,长江沿线的刀鱼产量大约为3500吨,但从此开始直线下降,1983年已经减少到350吨左右,到2017年仅有60余吨,日均单船产量只有1.5公斤。“江刀”逐年变少,渐渐地人们能吃上“江刀”已经非常“奢侈”了。近年来,“江刀”最贵行情卖过8000元一斤。

上世纪90年代初期,江苏的长江沿岸,“江刀”多到没人要,清明前卖到3角钱一斤,清明后只要1角多,便宜的甚至几分钱,这价格,和普通的草鱼、鳊鱼差距不大。江苏江阴、靖江、扬州等地的多位“80后”青年回忆,小时候在清明前吃刀鱼乃是家常便饭。

刀鱼很奇妙,冬天在海里吃饱积攒能量,春天开始逆着长江往上游,到安徽、湖北等地的湖泊中产卵,小鱼又顺着长江出海,到海里成长,周而复始。沿长江逆流而上时被捕获,是为“江刀”,而苏州、无锡、常州这一段长江,正是刀鱼最肥美的时候。“江刀”厚实有肉,“海刀”头大体薄,“湖刀”眼大体短,仅“江刀”有传说中的“清明前鱼骨软如绵”——“江刀”肉如豆腐,入口即化。

2007年之后,“江刀”产量锐减,江岸数百里,有时一天捕上来的“江刀”,居然能按条计。产量直接影响价格,鱼多则跌,鱼少则涨,一天一个样,有时清晨和晚上的价格波动,能有每斤两三千元之多。

2015年11月,农业部渔业渔政管理局发文,对《国家重点保护野生动物名录》(下文简称《名录》)水生野生动物调整方案征求意见,原因是:“近年来,由于生态环境不断恶化,野生动物资源破坏严重,濒危程度不断加剧,《名录》已不能适应当前野生动物保护工作的需要……”调整方案中,刀鱼名列其中。

刀鱼巨减,原因是多方面的。长江生态污染脱不了干系,滥捕也是原因之一。渔民们都忍不住谈到,前些年,长江上曾出现过“天罗地网”,除了航道之外,一张大网从江底拉到江面,每隔一段便有一张。

长江今年灭绝的物种(那些濒危灭绝的物种)(5)

一位渔民展示日趋罕见的长江刀鱼。

由于工程建设、水质污染、挖泥挖沙及过度捕捞等因素影响,长江渔业资源已经全面告急。青鱼、草鱼、鲢鱼、鳙鱼这“四大家鱼”的资源量也急剧下降。农业农村部公布的数据印证了这一点:“四大家鱼”早期资源量比上世纪80年代减少了90%以上。近年来,长江渔业资源年均捕捞产量不足10万吨,仅占我国水产品总产量的0.15%。

有关专家认为,根据资源评估模型估算,全面停止刀鲚捕捞后,如果管理奏效,可能在5年或8至10年后,刀鲚资源能够恢复到可以重新利用的水平。据悉,目前刀鱼已能够成功繁殖,但规模不大,成本也居高不下。味道不是很好,也不是很肥美。养殖难点在于饵料和水的更换,刀鱼洄游要经历从海水到淡水的过程,而人工养殖很难完美地做到这一点。刀鱼很娇气,一更换水体成活率极低。

04长江里那些岌岌可危的生灵

四川渔民间有俗语,“千斤腊子万斤象,黄排大得不像样”。“腊子”“黄排”分别指中华鲟和胭脂鱼,如今都是濒危动物,“象”即是有着长鼻子的长江白鲟。

长江水生旗舰物种中,仅有的四个国家一级保护动物近乎全军覆没:白鲟、白鱀豚被宣布灭绝或功能性灭绝;野生长江鲟不足20尾,连续十多年未发现自然繁殖;中华鲟也已连续三年未发现自然繁殖。鲥鱼、鯮鱼已经绝迹,圆口铜鱼等一批特有鱼类多年未见。

长江今年灭绝的物种(那些濒危灭绝的物种)(6)

中科院水生所武汉白鱀豚馆饲养员对长江江豚进行医疗护理训练。

多位专家说,短短几十年间,长江里这么多“水中国宝”绝迹,说明前些年人类活动的影响太大了,长江生态系统急剧恶化。

中国科学院水生生物博物馆王熙介绍,中华鲟、长江鲟、鲥、鯮以及刀鲚,有的也已经很多年没有见到过了。除鱼类外,扬子鳄、山瑞鳖等水生动物也危在旦夕,“它们中的某些种类估计是下一个白鲟吧!”

山东大学海洋学院副教授王亚民表示,禁渔对于渔业资源恢复肯定有利,但是对于长江生态环境恢复是否会起到决定性作用则存疑,因为影响长江生态环境的因素较多。“例如长江航运和水利工程,都对长江生物和生态造成比较大的影响。”科学家们也表示,保护长江濒危动物不单纯是保护该物种,更重要的是要保护濒危动物生存和繁衍所依赖的环境,就是要保护长江母亲河。

农业农村部发布通告,从2020年起在长江干流和重要支流除水生生物自然保护区和水产种植资源保护区以外的天然水域,实施长江十年禁渔计划。2019年12月27日,十三届全国人大常委会第十五次会议首次分组审议《长江保护法(草案)》。这标志着这部法律距正式出台已不遥远。

长江今年灭绝的物种(那些濒危灭绝的物种)(7)

随着长江全面禁捕,长江水体生态有望保护和修复。

从长江整体生态系统功能来看,禁渔对长江水体生态保护和修复、长江生态多样性维持和社会生态系统环境的改善都有积极作用。在曹文宣看来,之所以暂时将长江禁渔定为10年,是因为长江中的很多经济鱼类一般三四年性成熟,10年时间可以让长江鱼类繁殖2~3代。这种规模的种群增长会让鱼类资源有较明显的增长恢复。

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长江虽大,但人类不可对它竭泽而渔。保护更多的鱼类资源避免进一步灭绝,这实在是不容忽视的当务之急。

参考资料:

郜阳,《长江刀鱼今年全面禁捕》;

李健亚,《白鱀豚之殇》;

王嘉兴,《别了,长江白鲟》;

谢燃岸、雷远东、柴枫桔,《世界上第一只人工饲养成功的白鱀豚》;

王贤、李思远,《长江白鲟宣告“灭绝”,更多“水中国宝”岌岌可危》;

袁一雪、韩天琪,《长江禁渔会为我们留住下一个"白鲟"吗》。

来源:新周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