至德二载十二月丁未,至自蜀郡,居于兴庆宫。三载,上号曰太上至道圣皇天帝。上元元年,徙居于西内甘露殿。宝应元年建巳月(762年),崩于神龙殿,年七十八。
这是《新唐书》中关于李隆基晚年生活的介绍,寥寥数笔,这位唐朝在位最长的皇帝,李隆基一生便就过去了。
时间倒回到天宝十五年(756年),六月十四日、年过七十李隆基经过一天跋山涉水感觉有些累,本打算早些休息,忽听外面响起了喧哗之声,心中有些担心,连忙发生了什么事情,
左右侍从回答道:“杨国忠谋反”李隆基忙拄着拐杖走到驿门,慰劳军士,下令军士离开,但这次皇帝的命令没有人执行、反而是以陈玄礼为首的随驾禁军军士,向这位七十多对的老皇帝开出了一个要求,请李隆基下令处死杨国忠跟杨贵妃。”
这场影响大唐历史的“马嵬之变“其实是一场“有计划的兵变,是太子李亨与心腹宦官李辅国去拉拢左龙武大将军陈玄礼,密谋策划以非常手段对付杨国忠。玄宗避乱出逃,离开京师时的全部队伍约有3000余人、太子李亨的后队人马就有2000人,其中包括禁军中的精锐部队——飞龙禁军。他的儿子广平王李俶(后来的代宗李豫)和建宁王李倓在出逃的队伍中“典亲兵扈从”,这给李亨发动政变提供了千载难逢的好机会。
但令李亨始料不及的是,陈玄礼身为禁军首领,在处死贵妃后,带头向玄宗表示效忠。在诛杨一事上陈玄礼与李亨意见一致,但是他仍然忠于玄宗,这确保了玄宗的人身安全。李亨一手策划马嵬兵变,诛杀杨氏,矛头已指向了李隆基。
安禄山叛乱时,李隆基本想禅让太子李亨、但此次兵变,自己亲儿竟然是主谋,使玄宗大受打击。父子分道扬镳也已势在必行,李隆基在禁军首领陈玄礼的保护下向南入蜀、李亨不可能再随父皇一路南行,李亨向北直到顺利抵达朔方军治所灵武,狼狈不堪的太子李亨一行才得以喘息。
天宝十五载(756年)七月十二日、马嵬之变一个月后、李亨就在灵武自行宣布即帝位,是为唐肃宗,改元至德,李隆基就这样被儿子推尊为太上皇,当天,肃宗就派使者前往四川,向太上皇报告这一消息,对于自己变成太上皇的事情,李隆基此时唯一能做的就是接受。
第二年九月,郭子仪收复长安和洛阳。十月,唐肃宗派人入川迎接太上皇返回长安。,太上皇李隆基路过马嵬时、派人到杨贵妃的墓前祭奠,并想为她改葬。但遭受宦官李辅国反对而停止,李隆基只好秘密派太监准备了棺材,重新安葬杨贵妃。
《旧唐书·杨贵妃传》: “初瘗时以紫褥裹之, 肌肤已坏, 而香囊仍在。内官以献, 上皇视之凄惋, 乃令图其形于别殿, 朝夕视之” 。
也就是:埋葬杨贵妃的时候用紫色褥子裹着埋葬,后来肌肤已经腐败但香囊还在。所以,内官便献上香囊,李隆基凄惨地看着,然后让人(王文郁)画了杨贵妃的画像放在别殿,白天傍晚都要去看看。
刚回长安的时候,李隆基的日子还是不错的,居住在兴庆宫的李隆基虽然不再过问政事,但侍候他的仍是龙武大将军陈玄礼与内侍监高力士,另有玄宗的亲妹玉真公主与旧时宫女、梨园弟子为他娱乐。最重要的他还有自由,可以在自己的宫殿临街的地方看看百姓。
但三年不到、宦官李辅国为了立功以固其恩宠,上奏肃宗说:“上皇居兴庆宫,日与外人交通,陈玄礼高力士谋不利于陛下。今六军将士尽灵武勋臣,皆反仄不安,臣晓喻不能解,不敢不以闻。”李辅国乘肃宗患病之机,矫诏强行把玄宗迁居西内。在途经夹城时,李辅国又率射生将五百骑,剑拔弩张,气势汹汹地拦住去路。此时的李隆基已七十五岁,早被吓的胆战心惊,几乎坠下马来,幸亏高力士挺身而出,李隆基才安全地迁居甘露殿。
其实不过是唐肃宗对唐玄宗一直都很提防,看见百姓看到他欢呼,这让唐肃宗感到不安。之前还有所顾及,等他坐稳了皇位后,就不满唐玄宗李隆基继续居住在兴庆宫,不然也不会在事后、肃宗没责怪李辅国,反倒安慰他几句。不几天,玄宗的几个亲信也遭到清洗:高力士以“潜通逆党”的罪名,被流放于巫州;陈玄礼被勒令致仕;玉真公主也出居玉真观。
作为已经在位44年的李隆基,爱妃被逼死、爱卿被杀,自己只能点头承认逼迫的人是“忠臣”。这对于久居皇位者是什么打击?同时,久掌权位、常做明星的他,肃宗称帝成为“新君”。在此情况下,李隆基已经成为弱势一方,回到长安后,其禁卫军先是被解除武装废除,后被软禁宫中、此时变成剩下唐玄宗一个人,孤苦伶仃,更有多少悲苦?
《新唐书》评价说:自高祖至于中宗,数十年间,再罹女祸,唐祚既绝而复续,中宗不免其身,韦氏遂以灭族。玄宗亲平其乱,可以鉴矣,而又败以女子。方其励精政事,开元之际,几致太平,何其盛也!及侈心一动,穷天下之欲不足为其乐,而溺其所甚爱,忘其所可戒,至于窜身失国而不悔。考其始终之异,其性习之相远也至于如此。可不慎哉!可不慎哉!
最是无情帝王家,唐朝自李世民开始玄武门夺位之后,为后代开辟了一条新路,李隆基通过唐隆政变、先天政变”登上皇位、掌握皇权、同样是逼迫父皇退位,李世民与唐肃宗李亨两个人的评价完全不一样,一方面是皇帝本身的成就来看,从唐肃宗称帝后的作为看,李亨的治国才能还不如晚年的李隆基,更不用说李世民、由此,无论当时还是后世对其评价都不高,必然影响对其评价。并且人们将同情的目光寄托在李隆基的身上,再加上儒家思想在民间、统治阶层的传播已经成为定局,儿子对父亲如此人们也多是同情父亲。李世民玄武门之变逼迫李渊退位登基后,依然对李渊尊敬无比,相反李亨对于自己的父亲,可能认为李隆基在马嵬兵变后已没有价值了,最后不得不说的一件事情是李隆基死的同年、李亨亦驾崩。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