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战骑虎盾为什么要带藤甲兵(步兵遭遇铁骑只能等死)(1)

在冷兵器时代,身披重甲的重骑兵是野战当中近乎无敌的存在。为了对付这个棘手的敌人,步兵必须想出有效的应对办法。纵观史书,以步制骑不外乎四种方法,试分析如下。

三战骑虎盾为什么要带藤甲兵(步兵遭遇铁骑只能等死)(2)

一、地形、拒马。

骑兵相较于步兵的最大优势是:速度 冲击力。所以古今中外的步兵将领,在考虑如何对付骑兵时,首先想到的就是充分利用地利(陡坡、树丛、泥沼、河流等),来抵消敌军骑兵的冲击优势。如果地形不占优势,那就人为制造地利,即设置拒马、挖掘壕沟等。

三战骑虎盾为什么要带藤甲兵(步兵遭遇铁骑只能等死)(3)

1302年发生的“金马刺”之战,弗莱明步兵大败法兰西骑士。获胜的一个很重要的因素就是,战场位于河流泥沼弥密布之处,且弗莱明步兵还在阵地之前挖掘了大量的壕沟和陷坑,这极大地限制了法军骑兵优势的发挥。

三战骑虎盾为什么要带藤甲兵(步兵遭遇铁骑只能等死)(4)

1314年的班诺克本之战,由于战场周围布满沼泽、水坑,英军重骑兵只能以小队分批通过,花费很长时间,严重影响了阵型的布置。苏格兰国王布鲁斯一世趁机命令己方步兵方阵主动攻击混乱的英军骑兵,直接决定了此次战役的胜败。

三战骑虎盾为什么要带藤甲兵(步兵遭遇铁骑只能等死)(5)

百年战争时期,使英军长弓手扬名的三大战役(克雷西、普瓦捷、阿金库尔),英军的战术如出一辙:先选择有利地形,比如克雷西和普瓦捷之战,英军长弓手都是驻守在陡坡上,阿金库尔之战时,英军的阵地前是一大片泥地;之后是安插木桩、设置拒马、挖掘壕沟,等着法国骑士往坑里跳(法骑:我真跳......);然后重骑兵下马步战,弓箭手远程收割,最后重骑兵预备队扫荡残敌。当时的英军是如此依赖这一战术,以至于如果不选好地形、设置拒马,都不会打仗了,比如帕提之战。

三战骑虎盾为什么要带藤甲兵(步兵遭遇铁骑只能等死)(6)

1429年,在法军成功解围奥尔良之后,围城的英军被迫撤退。而法军一路紧追不舍,终于在帕提附近追上。法军前锋突击英军后卫部队,直接击溃对方。剩余的英军准备接敌,但是因为周围都是平地,没有什么高地、河流,而因为时间紧迫,也来不及设置拒马。一部分英军发现身后几百米处有一处树丛,于是就决定到那里设置防御阵地----这就导致英军队形不整,一片混乱。法军骑兵趁机突击,英军被一波流带走。有意思的是,此战之前,法军认为如果让英军设置好防御阵地,那么他们将是不可战胜的,于是法军决定快速突击,不给对方准备的时间;反观英军,在遇到法军突袭之后,第一反应就是找有利地形、设置拒马,但是周围的环境以及时间并不允许这样做,就导致了战斗的失败。

三战骑虎盾为什么要带藤甲兵(步兵遭遇铁骑只能等死)(7)

二、长枪阻遏。

如果战场周围没有可以有效利用的地形,同时也来不及设置拒马、挖掘壕沟,如同前述帕提之战那样,那怎么办?那就用长枪方阵来阻遏骑兵。一般来说,执行此类任务的长枪的长度都在3m以上,很多甚至超过5m,所谓“丈八蛇矛”是也。为什么要这么长?因为只有这样,才能最大限度地抵消敌军骑兵的冲击力。3m以内的话,即使阻遏了马匹的冲击力,因为长度的问题,也很容易撞在己方士兵身上。而且很多骑枪都在3m以上。

三战骑虎盾为什么要带藤甲兵(步兵遭遇铁骑只能等死)(8)

1314年的班诺克本之战,苏格兰人组成密集的长枪方阵,主动攻击英军骑兵。根据记载,“这两支部队碰到一起,英格兰骑士高头大马撞到了苏格兰士兵的长矛上,就像撞到了一棵大树,爆发了巨大而可怕的碰撞,队形割裂了,马也撞死了,它们紧紧地堆在一起。”英军骑兵多次冲击,但都无法冲破苏格兰人的长枪方阵。

三战骑虎盾为什么要带藤甲兵(步兵遭遇铁骑只能等死)(9)

中国古代也有类似的记载。1.《后汉书·段颎传》:“颎乃令军中张镞利刃,长矛三重,挟以强弩,列轻骑为左右翼。”——为对付东羌的骑兵,段颎使用了长枪方阵(长矛三重)。2.《新唐书·苏定方传》:“定方令步卒据高,攒槊外向,亲引劲骑阵北原。贼三突步阵,不能入。”——苏定方的步兵占据高地,组成长枪方阵(攒槊外向)对敌。突厥骑兵多次冲击无果。这种“长矛三重”、“攒槊外向”的长枪方阵vs骑兵的场景,在电影《佣兵传奇》中有很好的体现。

三战骑虎盾为什么要带藤甲兵(步兵遭遇铁骑只能等死)(10)

三、远程收割:长弓、神臂弓。

在前两个过程的进行中,己方弓箭手也可以趁机施加远程攻击,最大限度地杀伤敌人。

南宋抗金名将吴璘在讨论宋金的军事优劣时,认为金军的一大优势是“重甲”,而应对方法是“制其重甲,则劲弓强弩”。其兄吴玠在对付金军时,“玠命诸将选劲弓强弩,分番迭射,号“驻队矢”,连发不绝,繁如雨注”;“金生兵踵至,人被重铠,铁钩相连,鱼贯而上。(吴)璘以驻队矢迭射,矢下如雨,死者层积,敌践而登。”这一点与百年战争时期英长弓的用法相类似,比如在1346年的克雷西之战中,英军长弓手共击退法军骑兵十五次冲锋,为取得战役的胜利做出了巨大贡献。

三战骑虎盾为什么要带藤甲兵(步兵遭遇铁骑只能等死)(11)

四、混战肉搏:陌刀、大斧。

在经过地形的阻挡、弓弩的远程收割、以及长枪方阵的阻遏之后,此时的敌军骑兵队形混乱,已经丧失了冲击力,正处于站桩混战的状态。此时,轮到陌刀、大斧出场了。1.《宋史·岳飞传》:“是役也,以万五千骑来,飞戒步卒以麻札刀入阵,勿仰视,第斫马足。”2.《奏郾城捷状》:“将士各持麻扎刀、提刀、大斧与敌手拽厮劈。”1、2两条说的是绍兴十年(1140年)的郾城大捷,以步兵为主的岳家军用“麻扎刀、提刀、大斧”等长杆武器对付金军铁浮屠。注:这里的提刀当为掉刀的通假字。

三战骑虎盾为什么要带藤甲兵(步兵遭遇铁骑只能等死)(12)

3.《宋史·王德传》:“兀术以铁骑十余万夹道而阵,德曰:“贼右阵坚,我当先击之。”麾军渡桥,首犯其锋。一酋被甲跃马始出,德引弓一发而毙;乘胜大呼,令万兵持长斧,如墙而进,敌大败。”4.《武备要略·长柄斧法》:“夫长柄斧,宋将王德用以屈兀术者,令万人见斧如墙而进,大败金兵。”3、4两条说的是绍兴十一年(1141年)的柘皋之战,以步兵为主的宋军以大斧击败金军骑兵。

三战骑虎盾为什么要带藤甲兵(步兵遭遇铁骑只能等死)(13)

5.《宋史·刘锜传》:“俄以数千人出南门,戒令勿喊,但以锐斧犯之。统制官赵撙、韩直身中数矢,战不肯已,士殊死斗,入其阵,刀斧乱下,敌大败。”绍兴十年(1140年)的顺昌保卫战,刘锜也是用长刀、大斧击败金军骑兵。6.《宋史·韩世忠传》:“背嵬军各持长斧,上揕人胸,下斫马足。”绍兴四年(1134年)的大仪镇之战,韩世忠也是用大斧击败金军骑兵。

三战骑虎盾为什么要带藤甲兵(步兵遭遇铁骑只能等死)(14)

7.《明季南略》:“俱铁甲胄、铁面头子,止露两足;用长刀砍骑,锐不可当。”说的是镇江之战,郑成功的铁人军用斩马刀击败清军骑兵。

三战骑虎盾为什么要带藤甲兵(步兵遭遇铁骑只能等死)(15)

在之前的文章中,我们推测陌刀当与掉刀、大斧同属于长杆劈砍武器,所以用法也应该相似。8.《新唐书·李嗣业传》:“步卒二千以陌刀、长柯斧堵进,所向无前。”香积寺之战,李嗣业与郾城之战的岳飞一样,都是用大刀、长斧作战,而且如果之前的推测属实,掉刀几乎与陌刀一样,都是三尖两刃刀。9.《明史·刘定之传》:“至铁骑冲突,必资刀斧以制之。郭子仪破安禄山八万骑,用千人执长刀如墙而进;韩世忠破兀术拐子马,用五百人执长斧,上揕人胸,下斫马足。是刀斧挥霍便捷,优于火枪也。”明代大臣的奏折中,李嗣业与韩世忠的例子都体现了刀斧对骑兵的优势。

三战骑虎盾为什么要带藤甲兵(步兵遭遇铁骑只能等死)(16)

10.西夏察哥在讨论宋夏两国的军事优劣时说到:“国家(西夏)用铁鹞子以驰骋平原,用步跋子以逐险山谷,然一遇陌刀法,铁骑难施;若遇神臂弓,步奚自溃。盖可以守常,不可以御变也。”什么是陌刀法呢?根据《宋史》的记载:“又步兵之中,必先择其魁健材力之卒,皆用斩马刀,别以一将统之,如唐李嗣业用陌刀法。遇铁鹞子冲突,或掠我阵脚,或践踏我步人,则用斩马刀以进,是取胜之一奇也。”陌刀是对付敌军重骑兵(铁鹞子)的利器。

三战骑虎盾为什么要带藤甲兵(步兵遭遇铁骑只能等死)(17)

尤其要注意的是,上述前六个例子,都发生在南宋时期。此时,因为丧失了北方的优良马场,南宋极度缺马,不得不大量依靠步兵作战。所以在当时名将的传记中,出现这么多以步制骑的战例,当非偶然。《三朝北盟会编·征蒙记》:“兀术自述曰:吾昔南征,目见宋用军器,大妙者不过神臂弓,次者重斧,外无所谓。”南宋步兵的神臂弓、长刀大斧无疑是击败金军骑兵的利器。

本文系冷兵器研究所原创稿件。主编原廓、作者超重装轻骑兵,任何媒体或者公众号未经书面授权不得转载,违者将追究法律责任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