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宋末年战役介绍(南宋中兴十三处战功之大仪镇之战)(1)

作者:我方特邀作者千秋远

上一次,咱们讲述了无比屈辱的公元1130年和发生在当年的小插曲——太湖之役。

到了这一年的4月,在岳飞和韩世忠的“热情欢送”下,金兀术和他带领的女真大军,终于开始了北撤。

一、刘豫和伪齐

宋金双方,是不是可以从此南北对峙了?

不,并不是这样,对于习惯了北方草原和山林的金人来说,好像南方的气候环境不太对胃口,他们貌似真的不太喜欢长期住在中原一带,所以,这一片占领区还是找个傀儡来统治吧!

这种想法并不是突然间的灵光一现,早在1127年的靖康之难之后,他们就是这么干的,当时扶立的人叫——张邦昌,但这个一月逊位的张邦昌却让女真人很失望,他简直就是烂泥扶不上墙!

南宋末年战役介绍(南宋中兴十三处战功之大仪镇之战)(2)

所以,到了1130年,女真人扶立的标准不再是位高权重、声威俱隆,而是“要乖、要听话”!于是,一个曾经不入流的“人物”终于进入了视线——他叫刘豫!

和贵为宰相的张邦昌比起来,只是济南知府的刘豫,虽然实在不入流,但他却够无耻——在女真人入侵山东地界的时候,他甚至杀了部将关胜(就是《水浒传》关胜的原型),以讨好金人新主子。而他的无耻,也换来了巨大的“回报”——任京东西、淮南等路安抚使,节制大名、开德府、濮、滨、博、棣、德、沧等州,换句话说,整个淮河以北,名义上都是他的地盘!

而这还不到头,公元1130年7月,女真人正式册封刘豫为帝,建国号为齐,这就是我们后来熟知的“伪齐”!

南宋末年战役介绍(南宋中兴十三处战功之大仪镇之战)(3)

刘豫和“伪齐”的存在,有没有意义呢?还是有的,起码从公元1130年到1134年,这几年间,在东线战场,相对而言比较平静,女真人把目光聚焦在了陕西和四川一带,希望通过占领川陕,沿江顺流灭掉整个南宋,但这“梦想”,被吴玠吴璘兄弟无情碾碎!

二、重新瞄准东南

既然西南战区完全没指望,公元1134年9月,女真人把目光重新聚焦在东南战区——柿子还是挑软的捏吧,毕竟当年的“搜山捡海捉赵构”行动,还是很爽的!

如果问为啥是东南,而不是正南,原因很多:首先,赵构在东南方的临安,所以瞄准东南本身就是一场斩首行动;其次,从战略层面看,如果进军正南,西南和东南一旦绕道合围,那后果还是很严重;当然,还有一个重要的原因:正南方太不好惹——这个时代最伟大的统帅岳飞已经冉冉升起。

南宋末年战役介绍(南宋中兴十三处战功之大仪镇之战)(4)

好吧,金兀术把战略重点集中在东南,这一次他率领的部队有点缩水,不是以前的10万,而变成了5万——没办法,成年累月的打仗,女真人的战损也很严重,造人行动显然有点跟不上损耗!不过没关系,金人扶立的刘豫开始起作用——也该你出血了。

这一次,刘豫是真出血,他出动的兵力至少有10万,和女真的5万人合兵一处,号称“五十万”,并且叫嚣要“直捣吴会”!

不要小看这支杂牌军,在中国历史上,女真人绝对是一种怪物,他们好像具有一种天生的统合力:当年,他们从东北的白山黑水走出来时,只有不满万人,可通过一次次的战斗,他们却像滚雪球一样,力量越来越膨胀。而最恐怖之处却是,无论什么种族,一旦加入女真大军,战斗力就会发生质变!后来的蒙古人,几乎和女真人一样!

这“50万”大军兵分三路,浩浩荡荡开向南方,兵锋直指:滁州(今安徽滁州)、和州(今安徽和州)、扬州。

三、战斗总动员

眼看女真人气势汹汹而来,怎么办?是战,是和,还是跑?对于这个“千古难题”,赵九弟和他的一帮文武开始了大辩论:

智商250的“聪明人”兼宰相朱胜非建议:跑吧,咱打不赢,大不了再玩一次“东海漂流记”嘛!

不过这建议,立刻被参知政事赵鼎反对:不行,得打,实在打不赢,咱再跑也行啊?

一个是宰相,一个相当于副宰相,俩人意见针锋相对,这让赵九弟犯难了。

而在这关键时刻,“神助攻”来了——张俊居然也不同意逃跑:一直跑,一直跑,什么时候是个头啊?还不如打一仗?

张俊的表现真是令人“热泪盈眶”,毕竟朱胜非和赵鼎都是文人,而张俊却是妥妥的武将,他的这种表态——难不成他要再次爆发了?

南宋末年战役介绍(南宋中兴十三处战功之大仪镇之战)(5)

好吧,头一次,赵构发现主战的声音压过了逃跑,好吧,那就打一仗吧!打仗之前得给全国人民打气,赵九弟发表了一篇热情洋溢的诏书:我之前之所以选择逃跑,一不是怕,二不是打不过,而是因为我爹(宋徽宗)和我哥(宋钦宗)都在敌人手里,我纯属投鼠忌器,只能逃跑为上!

多么充分而感人的理由,在“以孝治天下”的大宋朝,只要你抬出了“孝”字大旗——无论多么不合逻辑,都会变得合情合理!

四、“三”将出征

当然,赵九弟之所以敢于“刚”一回,也是有底气的:毕竟张俊曾在明州城下干翻过女真人的前锋,韩世忠曾在黄天荡差点困死金兀术,吴玠吴璘在西南不是打的也很好吗?更何况,此时聚拢在他身边的,堪称人才济济——“中兴四将”中的三个都在东南战区:韩世忠、张俊、刘光世,他们的兵力加起来也有十好几万,并不比对面的敌人势弱。

既然对方大军压境,赵九弟这一次也算是底牌尽出:韩世忠进驻扬州,张俊兵出苏州,刘光世从南京进军。三路大军,分别迎击女真伪齐联军,这是多好的布防啊!

赵九弟相信:三将出征,铁定寸草不生。其实,甚至连我都是这么想的!

南宋末年战役介绍(南宋中兴十三处战功之大仪镇之战)(6)

十月初,自信满满的赵构甚至摆出了御驾亲征的架势。

可历史却从不按套路出牌,三将还没出征,却怪事频发:久经战阵的张俊,在苏州城病倒了——据说是骑马摔的!而人在建康的刘光世,他突然失联了——刘大将军人在建康很“健康”,可麾下大军就是趴窝不动!

换句话说,只有韩世忠一支部队从镇江进驻扬州,直面敌军。再换句话说:江北的韩世忠,成了一直孤军。

那么韩世忠的部队够吗?能一人独抗“50万”大军吗?不够,负责任的说,多年来,韩家军始终保持在一个稳定的水平——8000,这个数字甚至一直保持到赵九弟回收三大将兵权!

即便我们按照真实数字,8千vs15万,正面对决,那也是绝不可能完成的。

眼看张俊、刘光世“擅改剧本”,“总导演”赵鼎急了:张俊、刘光世,你们俩给我过江作战!可不管赵鼎多急,张俊、刘光世就像死人一样,严格秉持着“将在外君命有所不受”的铁律。

这下,连赵九弟也不淡定了,他觉得不能把希望完全寄托于韩世忠的孤军,他派出了谈判代表——魏良臣、王绘到金军军中求和,只要给条活路,啥都好说!不仅如此,他还命令韩世忠后撤,回到镇江布防。

五、大仪镇之战

此时,韩世忠在哪呢?他在大仪镇——也就是扬州城以西大约70里的地方,这是韩世忠为女真人选择的决战之地。

对于女真人的分兵行动,韩世忠也选择了分兵:他让部将解元防守承州,阻挡敌人的步兵,而自己则率领主力直面“天下无敌”的女真骑兵。

当然,韩世忠已经接到赵九弟回撤的命令,甚至他还见到了和谈大使——魏良臣、王绘,注意,在未来,这个魏良臣会成为掌控宋帝国大权的宰相,但今天,他会被韩世忠当成一个工具人。

眼瞅谈和代表经过防区,韩世忠还是要和魏良臣、王绘说几句客套话:老板发话了,要我撤军,你看,我都开始收拾行李,准备走人了!

对于韩世忠的后撤,魏良臣很欣慰:韩将军还是很听话的!看来这次出使任务很容易。

而眼看魏良臣离开防区,进入女真军营,韩世忠却突然露出了一丝“不讲武德”的微笑。

南宋末年战役介绍(南宋中兴十三处战功之大仪镇之战)(7)

魏良臣毕竟是不谙军事的文官,他看到韩世忠在收拾行装,却没注意到韩家军已经在自己的身后堆满了栅栏、拒马之类的工事,这分明就是自断归路、破釜沉舟,根本就是要和女真人玩命的架势。

但没办法,对于这些,魏良臣是根本看不懂。到了女真军营,魏良臣一通客套带比划,就把韩世忠“正在”撤军的消息,泄了个底朝天。

听到这个消息,女真前锋统领聂儿孛堇瞬间两眼放光:正愁韩世忠不好对付呢,他居然主动撤了,天赐良机!那还等什么,赶紧追啊!

聂儿孛堇激动了,他不再等后面的大部队,作为此次的前锋,当然是要争首功,他率领前锋中的前锋——大几千人,直扑扬州城。

而在大仪镇,韩世忠已经布下了非常规的“十面埋伏”:传统意义的包围圈一般都是个大口袋,讲究把敌军一口全吞掉,可韩世忠这次玩的不是,他利用大仪镇地形,把自己有限的兵力进一步分散成5部,全部分散在交通要冲,一共又形成了大大小小20多个小埋伏圈。

如果你问大仪镇有什么特殊的地形?那得说一声,这里地处南方,多雨多水的自然环境,除了形成一个个河沟之外,还有很多看似平地的沼泽,而对于骑兵来说,一旦陷入沼泽就基本等于进了坟墓。

所以,韩世忠的每一处埋伏圈人数都不多,但每一处都很致命,效果也相当震撼:当数千女真骑兵全部进入预定战场,一声发喊,20多处伏兵一起发动,战争瞬间开动!

诸位自己想想:如果自己带队走入陌生地界,却突然发现从头到尾好像都有敌军的埋伏圈,那心理震撼——绝对是十级以上!是的,此情此景,带给当年女真人的恐慌也是十级左右。

在神臂弩的打击下,女真骑兵瞬间乱作一团,弓箭打击之后,韩世忠麾下最精锐的背嵬军出动了。精锐就是精锐,这支背嵬军都是“程咬金”——他们的武器几乎清一色都是大斧,对付重甲在身的女真骑兵,没什么武器比长柄大斧更好使了:因为够长,所以能直接砍马腿;因为够重够锋利,所以能够直接破甲。

在此多数一句,很多人认为宋军的战力低下是因为士兵素质不高,其实不对,纵观整个军事史,单兵作战能力最高、个人军事素质最强的,很可能就是宋朝的步兵,原因无他,长期缺少战马的宋军,在和北方骑兵的长期对决中,为了活命,他们练就了有史以来最好的体能,其中的重步兵“步人甲”日常负重甚至达到29公斤。

我们说回大仪镇战场,这一夜,女真先锋部队损失惨重,仅被俘的女真骑兵就有200多人,被杀的起码也在一千人以上,这种战损对于只有几千人的先头部队来说——受不了!

不光大仪镇不好惹,进攻承州的金军也遭到了迎头痛击:先一步到达承州的解元早就布好了陷阱,金军进入伏击圈后,一声发喊,又是一轮强攻猛打,这一战女真人的损失非常确定——被擒148人,有零有整!

在大仪镇战场上,神臂弩和大斧大显神威,多年以后,金兀术还心有余悸的说道:宋用军器,大妙者不过神臂弓,次者重斧……

后记

平心而论,大仪镇之战虽然赢了,但无论200人,还是148人,甚至数千人,这损失对于“50万”大军来说,也就九牛一毛,可不久之后,女真人居然退兵了!

虽然韩世忠很英勇,但毕竟兵少,他还做不到一支孤军吓退百万雄师,真正的原因是:金国内部出事了,金太宗完颜吴乞买病危了,金国的各方大佬正在玩“宫心计”,在这关头,离皇宫越近,就意味着将来分得的蛋糕越大,傻子才在外头“建功立业”!所以,闻讯的金兀术,才立刻选择了撤军。

或许,也正是女真撤得这么及时,后世对于大仪镇之战给予了过高的评价,留下了“绍兴四年十月,淮东宣抚使韩世忠,败乌珠游骑于大仪镇,乌珠遂不进”的传说。

参考资料:《三朝北盟汇编》《宋史》《如果这是宋史》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