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你对“知识就是力量”“时间就是金钱”“商场就是战场”这样的论述深信不疑时,是否意识到,这种“就是体”已经把你引入了修辞学的大门,它一方面促进了认知和理解,但也在无形中设定了你思考的方向?

修辞学果真如此神奇?2000多年前,古希腊的亚里士多德就在其著作《修辞学》中给我们答案:修辞(术)是说服人相信任何东西,或者促使人行动的语言艺术。在我国的传统文学中,修辞的驾驭能力也成为评价作家创造力和想象力高下的标准。毕竟,早在《诗经》当中就已经呈现出的修辞智慧“赋、比、兴”,始终为后人不懈揣摩、津津乐道。

作为“说服”的艺术,修辞在品牌文案写作中的重要性也不言而喻,是诸多广告学、传播学书籍当中的重要理论。但在现实运用中,却呈现出一个有趣的现象:人们对于修辞到底是促进了品牌文案的理解,还是禁锢了理解,态度分化;对于修辞如何把握“使用的度”,观点不一。

先来看看正方观点:

重视修辞的一方,认为修辞就是文字的调味剂,让受众在回味的过程中加深对信息内容的记忆度,并在品牌和用户之间搭起一座桥梁,更有效地传递品牌情绪和产品功效。

再来看看反方观点:

对修辞呈谨慎态度的一方认为,过分依赖修辞是种病,得治!流于形式的修辞会让比喻变得空洞,而充斥在文案中的“谐音梗”则被认为是投机取巧的、不高级的创意。

这也正常。辩证法告诉我们,任何事物都是矛盾体、有AB面,矛盾是事物发展的源泉和动力,修辞在品牌文案中的运用也是如此。

辩证法还告诉我们,对立的观点往往从不同的侧面揭示了事物的本质,而人们正是借助这些相互排斥的概念和范畴,逐渐把握客观世界的本质。

那么,修辞学与品牌文案千丝万缕的背后,底层逻辑是什么?不同观点之下,所支撑的思考机制是什么?

01 隐喻构建了我们的生活

按照我们惯常的理解,修辞不是一种正常的语言,而是一种诗意的表达和沟通的策略。因而,各种隐喻很容易被看作是语言文字的特征,而非思想和行为的特点,人们有时甚至觉得,即使没有隐喻的存在,也能自如地生活。

但事实上,语言学家乔治∙莱考夫在其著作《我们赖以生存的隐喻》中明确提出,人类的思维过程,在很大程度上就是隐喻性的。我们思想和行为所依据的概念系统本身是以隐喻为基础。我们每天的思考,都充满了隐喻。

举个例子。“争论也是一场战争”,表面看,这只是一句比喻,但我们看看以下几句话:

攻击我逻辑中的每一个弱点;

和他争论,我从来没过;

他们展开了一场唇

你不认同他的观点?反击啊!

我采取什么话,才能更好地打击他?

……

可以看出,我们不仅用“战争”比喻“争论”,我们还使用一整套战争术语来描述“争论”,事实上,我们甚至还会暂时性地把正在与自己争论的人当作对手,攻击对方的立场,捍卫自己的立场,展开一场又一场的“攻势”。

由此发现,“争论也是一场战争”不仅是一句比喻,而是一套思维系统,争论被我们部分性地用“战争”语言去建构、理解甚至实施,我们的整个思维体系就处于这样的隐喻中,所以我们用“战争性”术语,而非平和的诗意的语言来讨论“争论”。我们就是这样构思它们之间的关系,如果换一套隐喻体系,反而难以理解。

再如,开篇提到的“时间就是金钱”。工业社会形成了“工作”的概念,也让我们明白工作创造价值,工作时间能被精确地量化,并用金钱支付。于是,时间就是金钱的隐喻由此形成,深深影响并建构了我们日常的思考和行为:时间在大多数人类的文化中就是一种宝贵的商品、有限的资源、计量的成本,我们在这样的隐喻体系下思考时间,把它当成可以节省、节约或者可以浪费、挥霍的东西。所以,除了这句比喻本身,“时间”和“金钱”还有很多表达方式是“共用”的——

了很多时间 / 我了很多钱

节省了一笔钱 / 我节省了1小时

我还剩下多少时间 / 你剩下多少钱

除此之外,我们表达情绪,会不自觉地使用方位隐喻(上/下):例如积极情绪是向上的隐喻,思维系统也如此构建:“情绪高涨”“提起干劲”;消极情绪是向下的隐喻,于是有“落”“消”之说;人生得意,是巅峰;事业不顺,是低谷……

可以说,隐喻构建了我们日常的生活和思维,我们往往通过另一种事物来理解当前的事物,离开这些修辞方式,我们甚至难以进行系统思考。从这个角度看,“修辞主义”也必然是文案的基本修养。

02 修辞也有“失灵”的时候

在语言学中,有一个著名的“管道比喻”:

思想(或意义)是物体。

语言表达是容器。

交流是发送。

即说话者把思想(物体)放进语言(容器),并(顺着管道)发送给听者。这个比喻意味着:语言表达是意义的容器,即意义就装在话中,独立于情境或者说话者。这很好理解,词汇本身确实具备独立而稳定的含义,这是语言沟通的基础。但有些情况下,场景和语境却深刻影响了意义的释放,意义并没有自然而独立地藏于话中,而是受到情境或讲话人的影响。比如下面两句话:

我们需要新鲜血液。

我喜欢读罗曼罗兰。

第一句话,需要语境借助理解。如果是医生所言,意义不言自明。但若是公司HR所言,则是指纳入新人(或年轻人),后一种情形是将“新鲜血液”的意义进行了再一次转喻。第二句话的意义也不能直接提取,因为这里的人名实际上指代的是其作品。

那么,“语言表达是意义的容器”这个隐喻,就不能百分百成立。我们会发现,隐喻构建我们理解语言的思维体系时,也有失灵的时候。

有了这样的认知基础,我们就能理解,为什么修辞如此重要,可以极大程度地赋能品牌文案,但又有很多导致词不达意、禁锢理解的情形。因为有些时候,隐喻只能部分构建,隐喻中的两个概念之间并不总是完全吻合。在概念没有交集的区间(或者只在次范畴交汇),修辞就会带来理解上的歧义,无法实现比喻的初衷。

比如苹果Macbook文案“轻于时代,先于时代”,有人夸奖,也有人诟病,究其本质,就在于对其词汇隐喻体系的理解不同。

有很多词汇,在我们的隐喻文化中,是缺乏连贯性的。它们在修饰不同的本体时,呈现出不同的价值观方向,脱胎于不同的经验基础。

比如上述文案中的“轻”和“先”。

先看“轻”字。有些经验下,“轻”为,比如“轻如鸿毛”“轻浮”等;有时“轻”则是,比如“轻易”“轻松”等,当这个词汇无法呈现出稳定的价值观,就无法如同“知识就是力量”那般让所有人点头称赞。笔记本轻了当然好,但“轻于时代”好不好呢?是显得“轻松”还是“轻浮”?

再看“先”字。“先”在我们的文化中,有时指代新事物,比如“先进”;有时指代旧事物,比如“先辈”。那么,“先于时代”所体现的“不与时代同步”,一定能指向“领先、超越”吗?类似的例子还如,我们有时候认为“未来在前”,称之为“前方的路”,有时候又说“未来在后”,我们称作“今后的路”。这种隐喻中呈现出的矛盾性,会让文案丢失认知的稳定性,无法构建强有力的认知想象。

同样是排比对仗的文案,“人头马一开,好事自然来”就被认为是口号中的经典之作。如果我们从隐喻有效性的角度来分析,这句话根植于我们的生活和思维的经验:喝酒多数是在一种值得开心和庆祝的场景,但显然有例外,于是“好事”二字则为我们锁定了思维的边界,让我们在有效的隐喻场内思考。“好事”是个认知稳定的词汇,虽然在每个人的思维中“好事”的标准不同,但对这个词的理解几乎不会产生歧义。

所以这句文案的好,不只是在于对仗的修辞,更在于它的隐喻关联了美好且确定的联想。

03 关联度就是效果强度

再回到之前的比喻:语言表达是意义的容器。既然是容器,就有边界,有内和外。在自然界,没有什么能比领地观念更为根本。尤其对人类来说,我们为任何事物划分界面,如果事物之间没有天然的界限,我们也会强加一个边界的概念,比如“视野范围内”“认知范围内”,即能看见的、能理解的才是可掌控的。

同样,如果想要隐喻有效,能够调动与之相同的思维体系,我们需要在一个容器内进行对话,无论是基于表面的谈论还是深入的思考,都不应有违和之处。

文案中好坏谐音梗的区分也在于此。

谐音的修辞方式,在我国古代诗歌文学中非常广泛,如刘禹锡的《竹枝词》、李商隐的《无题·相见时难别亦难》中都有成功运用。其本身是一种很经典的修辞方式。

在现代品牌文案的运用中,多数观点认为:谐音梗要成立,必须有一个重要的前提:能构成一语双关,即除了谐音的概念本身和品牌相关,还要求替换后的字(即和品牌相关的字)与原文组合起来,意思也能成立。失败的谐音梗,就在于替换后的字,只能听,不能看(读)。

从修辞学的角度,就是因为隐喻的概念体系超出了边界。在品牌文案谐音的情形下,意义无法通过管道(语言表达)去传达,要想保障传达的有效性就需在品牌与受众之间创建一个共有视野,消除误解。尤其当沟通的主体处于不同的经验背景,唯有通过意义的协商,互相理解才有可能。

比如:快手曾推过的活动文案“新大陆,趣探索”,“趣”一语双关“有趣”和“去”,无论从哪个角度理解,都有利于活动传播。类似成功的谐音梗还有宝马X2的“反其道而‘型’”,听起来是反其道而行,字面来看是反其道而有型,也不算跳戏。此外还有众所周知的“小朱配琦”,既有谐音,也有双关,谐音是小猪佩奇,双关是小朱(朱广权)搭配李佳琦,字面搭配也全对,完全不费解。

而德芙与领英联名时使用过的文案“以德芙人”则不满足条件。因为从字面来看,这四个字的组合并不成立,没有确切的隐喻体系,只能听,不能看(读)。所以使用时就需要有副标去解释它:下午茶吃德芙,让同事们心服口服。

但如此一来,利用谐音梗便捷传达含义的功能就失去了。

综上所述,隐喻无处不在,能大大提高我们的思维效率,是我们思维运作的基石,这是品牌文案能够借助修辞表达品牌精神的原因所在。

但又基于隐喻构建的有限性,超过阙值,就会失灵。

修辞是修辞手法吗(修辞主义还是修辞病)(1)

所以,回归本文主题:修辞主义是我们的思维方式。

但若要文案的修辞主义不生病,在文案里不断加持信息的过程中,要控制在有效的隐喻阙值内,一旦超过隐喻概念的思维空间,则易引起理解偏差,文案传递内容的效果强度就会不断减弱。

(禾作品牌出品,转载请注明出处。)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