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人通过地球绕日公转,确定了一年的时间。

古人通过地球自转,确定了一天的时间。

那古人是通过什么来确定一月的时间呢?

我国从古到今留下太多有关月亮的诗词。

“举杯邀明月,对影成三人。”

“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

“海上生明月,天涯共此时。”

……

你还能说出多少?

……

太多了!

其中著名的一句是苏轼的“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此事古难全”。

这句准确地说出了月相变化,当然苏东坡想表达的不是月相规律,他想说的是“人有悲欢离合”,并且是“此事古难全”。一句“人有悲欢离合”,写出了人生的常态。也许人生的哲理就在于不完美,就如同月亮总是阴晴圆缺一样,只有经历过很多事并且心胸豁达的人才能写出这样的诗句,或许唯有东坡。

其实,远在苏轼之前我国古人已经认识到了月相的变化。而且不仅是我国国人,像古埃及、古巴比伦等都有根据月亮的变化而制定的历法。

我国古人通过月亮的阴晴圆缺来确定一个月的时间,从满月到下一个满月时间为一个月,一年大概有12个这种情况,所以把一年分为12个月。

月球是距离地球最近的自然天体,也是唯一的天然卫星。它自西向东不停地绕地球公转,本身又绕自转轴不停自转,这是不是有点像地球自转和地球绕日公转。看来这些大家伙都是一个套路。

年有四季更替月有阴晴圆缺(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1)

但是月球的自转和公转与地球有一点不一样,就是它自转一圈的时间和绕地球公转一圈的时间是一样的。这样的结果是什么?那就是对于地球上同一观察者而言,月球总是以同一面向着地球,也就是我们总是看到月球的一面,而看不到另一面。

月球本身不发光,也不透明,它通过反射太阳光而发亮。当月球运动到地球和太阳之间时,我们地球人会感觉月亮和太阳同时东升西落,也就是太阳白天升起,月亮也升起;晚上太阳西沉,月亮也落下去了,结果就是我们看不见月亮,这天称为新月,农历为初一,月相的专用词语叫“朔”。

年有四季更替月有阴晴圆缺(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2)

新月后,晚上会出现蛾眉月。此后,蛾眉月逐渐变粗,到农历初七、初八,开始变成凸向西边的半圆,月相的专用词语叫“上弦”。

上弦后,我们慢慢的会看到满月,此时地球位于月球和太阳之间,农历为十五或十六,月相专用词语叫“望”。

望之后,满月开始亏缺,直到变成凸向东边的半圆,此时大约为农历初二十二、二十三,月相专用词语叫“下弦”。

下弦后,月亮逐渐又变为蛾眉月,直到变成新月,农历的一个月结束。

你发现没有,农历和月相变化有关。

古人就是通过观察月相来计量月的,月亮连续两次新月或满月的间隔时间称为一个朔望月。

几乎全世界所有的古老文明都是通过观察月相纪月的,我国的农历就跟月相有关。基督教、犹太教、伊斯兰教和印度教的宗教日历也一直都是基于月亮的,亘古未变。复活节总是在每年春分月圆后第一个星期日,就是这个原因。

下期详细讲解阴历,喜欢的朋友请点关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