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我们的文艺初心更笃定

——文艺界学习贯彻重要讲话精神的思与行

作者:光明日报报道组(报道组成员:光明日报记者王慧敏、赵建国、李春利、王国平、韩业庭、郭超、李笑萌、刘江伟、刘平安、苏雁、高平、王胜昔、李慧、赵玙、王建宏)

北京冬奥会、冬残奥会开闭幕式惊艳世界。

这是两场体育盛会的开篇与结语,也是新时代文艺绽放的绚丽花朵。

从“雨水”开始到“立春”落定,二十四节气倒计时表达了对中华文明的尊崇和礼敬;从蒲公英的种子萌发盎然春意,到激光刻刀雕刻出冰雪五环;从洁白雪花编织世界各国的“各美其美”,到一株微火守护“美美与共”……

冬奥盛典,大国自信。

新时代文艺发展指南(我们的文艺初心更笃定)(1)

二〇二一年六月二十八日晚,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一百周年文艺演出《伟大征程》在北京国家体育场盛大举行。这是戏剧与舞蹈《长征》。新华社记者陈晔华摄

开闭幕式是文艺的匠心之作。总导演张艺谋带领团队,在中华五千年时空中穿行,在优秀传统文化精华中萃取,在时代火热生活中体悟,在全球科技前沿中探索,向世界展现了诗意盎然的“中国式浪漫”,奉献了无与伦比的冬奥文化盛宴。

“国之大者”,文艺从未缺席。

盛世气象,最离不开文艺的凝眸与书写。

2019年3月4日,在看望参加全国政协十三届二次会议的文化艺术界、社会科学界委员时,深情嘱托——

希望大家承担记录新时代、书写新时代、讴歌新时代的使命,勇于回答时代课题,从当代中国的伟大创造中发现创作的主题、捕捉创新的灵感,深刻反映我们这个时代的历史巨变,描绘我们这个时代的精神图谱,为时代画像、为时代立传、为时代明德。

2021年12月14日,在中国文联十一大、中国作协十大开幕式上,殷切期望——

广大文艺工作者要树立大历史观、大时代观,眼纳千江水、胸起百万兵,把握历史进程和时代大势,反映中华民族的千年巨变,揭示百年中国的人间正道,弘扬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弘扬伟大建党精神,唱响昂扬的时代主旋律。

的重要讲话,对文艺工作者是巨大鼓舞和鞭策。当代中国,江山壮丽,人民豪迈,前程远大,时代为文艺繁荣发展提供了前所未有的广阔舞台。

近日,本报报道组采访了参加全国两会的部分文艺界代表委员,连通了会外的文艺工作者,与他们一起回望刚刚过去的2021年,感怀领袖对文艺的指引和期许,感知文艺在时代进程中的脉动,感受文艺工作者为人民的火热初心。

心系民族复兴伟业,热忱描绘新时代新征程的恢宏气象

●记者观察——

2021年,文艺领域缔造了无数高燃瞬间、高光时刻。

大型情景史诗《伟大征程》的舞台上,有看不尽的辉煌,数不完的成就,更有说不尽的感念,唱不完的赞歌;电视剧《功勋》点燃了广大观众崇尚英雄、学习英雄的热情;电视剧《山海情》把扶贫协作理念融入人物命运变迁,引发全年龄段观众追剧;电影《我和我的父辈》写满家与国的真谛,令无数观众动容……

当年万人空巷的观影追剧现象,正在回归。

纵观这些“破圈”传播、有口皆碑的文艺作品,时代是其鲜明的底色。党的十八大以来,以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领航中国,推动党和国家事业取得历史性成就、发生历史性变革,开辟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境界。在如此恢弘的时代面前,任何一个有抱负的作家艺术家都不会视而不见、无动于衷。

采访中,我们深切感受到,文艺家们把艺术创造向着亿万人民的伟大奋斗敞开,向着丰富多彩的社会生活敞开,这是造就这些精品力作的根本所在。

我们看到,在改革开放的前沿,在工业生产的一线,在乡村振兴的路上,在疫情防控的现场,文艺工作者始终是见证者、书写者。他们从生活的静水深流中窥见时代的波澜壮阔,从现实的纷繁复杂中辨析历史的节奏与步伐,为人民奋斗、民族奋进留下炽热而凝重的记录。

●文艺工作者说——

田沁鑫(全国政协委员,中国国家话剧院院长):去年恰逢中国国家话剧院正式成立20周年。给中国国家话剧院的艺术家回信,强调用情用力讲好中国故事,创作出更多无愧于时代、无愧于人民的优秀作品。字里行间,饱含着对国家话剧院创作更多精品力作的殷切期待。站在“两个一百年”的历史交汇点上,我们仿佛又听到了滔滔的延河水,看见了巍巍的宝塔山。新时代激发了我们极大的创作热情,我导演的《故事里的中国》《典籍里的中国》等,都受到观众的欢迎和鼓励。我们创排的话剧《直播开国大典》,以戏剧艺术致敬广播人,重现“开国大典”伟大时刻。在建设文化强国的新征程中,文艺工作者要奔跑起来,用精品力作为新时代文艺事业繁荣发展、为丰富人民精神世界作出更大贡献。

吴为山(全国政协常委,中国美术馆馆长):人们赴中国共产党历史展览馆参观时,会看到馆前竖立着一尊气势如虹、迎风招展的党旗雕塑,通过造型语言展示了我们党百年艰难曲折的革命历程,展现了新时代共产党人高擎旗帜为理想而奋斗的精神风貌。对我而言,创作《旗帜》的过程,是一名党员理解感悟党的初心使命的精神洗礼,也是文艺工作者投身时代、潜心创作的决心展示。正如所说,把文艺创造写到民族复兴的历史上、写在人民奋斗的征程中。今年我将组织创作《长征》大型组雕,以雕塑艺术熔铸长征精神,以静态语言诉说英雄故事,激发人们奋进新征程、建功新时代的强大动力,这也是我向党的二十大献礼的作品。

朱海(大型情景史诗《伟大征程》总撰稿,词作家):去年6月28日晚,大型情景史诗《伟大征程》在国家体育场盛大上演。当万人在《领航》的旋律中欢呼高歌时,我心潮澎湃。生逢伟大时代,要有与之匹配的史诗表达。党的百年奋斗历程本身就是一部史诗,我们不仅要去记录、去书写,而且要从时代巨变中提炼主题、淬炼题材,通过具有民族本色的艺术形式、具有时代特色的视觉元素、具有生活底色的叙事手法,创造文艺新史诗。近年来,我参与创作了《我们的四十年》《奋斗吧中华儿女》《伟大征程》等大型晚会,深刻感受到时代为文艺创作提供了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素材,关键看我们如何用契合时代表达的方法去剪裁、去缝制,如何用符合艺术规律的手段去加工、去创新。文艺工作者要当弄潮儿,既要放眼新时代的波澜壮阔,也要洞观新生活的褶皱肌理,书写壮丽篇章。

郑晓龙(全国政协委员,电视剧《功勋》导演):在我的创作成绩单里,有一部特别的电视剧,让我有了不一样的收获,那就是根据8位“共和国勋章”获得者的事迹改编的《功勋》。去年作品播出时,在青年人中产生很大反响。刚受领这项导演任务时,我并没有什么把握。当我反复研读这8位功勋人物的事迹材料后,逐渐与他们共情,人物形象开始在脑海里立体丰满起来。他们的精神境界、人格魅力,他们在平凡人生中创造出的不凡功绩,成为这部作品活的灵魂。有了这些感动中国的功勋人物,才有我们感动观众的故事。新时代正涌现无数像“共和国勋章”获得者这样的英模人物,他们编织着新生活的斑斓图景。我们要聚焦他们、定格他们,为新时代留下难忘的艺术经典。

范稳(全国政协委员、云南省作协主席,小说家):一个作家应该是一个渴望生活的人,渴望进入大时代的大生活中,而不是局限于自己圈子里的小生活。脱贫攻坚这样划时代的伟大战役,作家应该在场,做参与者、见证者、记录者。我新近推出的长篇小说《太阳转身》,呈现了云南边疆地区历经脱贫攻坚后的华丽转身。在边境一线采风时,那些投身脱贫攻坚的人们,身上散发出来的优秀品质和英雄气概,深深感染着我,激发我的写作欲望。我为那些在现实生活中完成命运转身的人们感到欣慰。作为一名作家,有责任和义务积极投身于这个伟大时代,并为之作出见证。

何常在(河北省网络作家协会副主席,网络小说家):强调,一切创作技巧和手段都是为内容服务的。科技发展、技术革新可以带来新的艺术表达和渲染方式,但艺术的丰盈始终有赖于生活。我深受启发。这几年,我创作了不少现实题材网络文学作品,包括反映中医文化的《隐者慧医》和讲述年轻人创业的《三万里河东入海》,收获不少网友点赞。写现实题材,首要的是接触现实。很多网络作家习惯于电脑前的天马行空,不愿意匍匐在火热的生活现场,导致很多作品被诟病为“披着现实的外套写空洞的故事”。离开火热的社会实践,茕茕孑立、喃喃自语,只能被读者所抛弃。我会牢记嘱托,在生活的广阔天地中书写,让网络文学也有被时代记住的作品。

坚守人民立场,书写生生不息的人民史诗

●记者观察——

2021年,人民越来越成为文艺的主角,文艺越来越受到人民的青睐。

只有热爱泥土的种子,才会生根开花;只有扎根沃土的树苗,才能枝繁叶茂;只有保持跟人民的温度,才能保持人民对文艺的热度。

讲述闽宁协作、共赴美好生活的扶贫题材电视剧《山海情》,之所以成为2021年的“爆款”,就是因为它是从黄土地上生长出来的,是从人民生活深处孕育出来的。《山海情》之所以获得广泛共鸣与共情,很重要的一点就在于做到了生活提炼、精神提纯,既能脚下有泥,还能心中有火、眼里有光,处处彰显博大的家国情怀。

根据茅盾文学奖获奖作品《人世间》投拍的同名电视剧,成为虎年荧屏开年大戏,给观众带来别样的温暖与感动,创下央视一套近5年来电视剧平均收视新高。很多平时只是父辈生活旁观者的年轻人,陪着父母一起追剧,与“周家三代人”共同经历平凡朴素、充满着人间烟火和喜怒哀乐的生活。

人们发现,平凡的奋斗者也是生活的英雄,普通老百姓也能站在舞台的中央。

指出,“在人民的壮阔奋斗中,随处跃动着创造历史的火热篇章,汇聚起来就是一部人民的史诗”,“文艺要对人民创造历史的伟大进程给予最热情的赞颂,对一切为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奋斗的拼搏者、一切为人民牺牲奉献的英雄们给予最深情的褒扬”。

采访中,我们发现,越是成就卓著的文艺家,与人民的关系越亲,在生活沃土扎根越深,对“我是谁”“为了谁”的问题拎得越清。

所有拥抱生活的文艺家都得到了生活的馈赠,所有深入人民的文艺家都得到了人民的赞赏。

这就是文艺的固有法则。

●文艺工作者说——

扎那(内蒙古苏尼特右旗乌兰牧骑队长):今年是给我们苏尼特右旗乌兰牧骑队员回信五周年。的嘱托,激励我们这支草原上的红色文艺轻骑兵,更加自觉地深入基层将欢歌笑语撒遍草原的各个角落,努力筑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去年文代会作代会结束后,我们参加了自治区组织的“百团千场”下基层惠民演出,用实际行动践行重要讲话精神。由于地广人稀,农牧民居住分散,在嘎查的演出,每场观众平均二三十人,少的时候甚至只有三五人,不管人多人少,我们都投入百分之百的感情和心力。演出表现的大都是农牧民身边的故事,有时候他们看着看着会突然说:“这演的不就是我们自己吗!”看到他们脸上洋溢着满足感和亲切感,我们所有付出都是值得的。今年将召开党的二十大,我们现在正排练讴歌新时代的歌曲《领航》,希望早日唱给农牧民听。

赵德平(河北大厂评剧歌舞团团长,剧作家):我最大的爱好就是到农村转悠,睡睡土炕,吃吃玉米饼子,和乡亲们拉拉家常,听听村里的新鲜事儿,好故事、好角色就会自然地闯进我的剧本中。作者没有生活,作品就不会生动;作者心里没有群众,作品就没有观众。我们的戏农村群众爱看,那是因为讲述的都是农民的故事,反映的都是农村现实生活。每次上演新剧目,我都要在现场仔细观察观众的表情、聆听观众的议论,看看创作时埋的“包袱”响不响。我时常告诫团里的人,决不能有半点糊弄农民的想法。我已经78岁了,但依然行走在为农民创作、为农民演出的路上,对我而言,这是一种幸福。

季栋梁(宁夏作协副主席,纪实文学作家):在网络上输入“西海固”3个字,“西海固到底有多穷”等条目赫然呈现。清朝大臣左宗棠在奏折中长叹“苦瘠甲于天下”,联合国粮食开发署标注的是“世界上最不适宜人类生存地区”,这两个“定语”曾经代言了西海固。我是土生土长的西海固人,对这片土地有着深厚感情。2020年,西海固9个国家级贫困县区脱贫,彰显着中国扶贫的历史深度。我想用纪实文学的方式记录这个载入史册的大事件。我感到,要写出西海固最深刻最根本的千年之变,写出扎实厚重散发着泥土芬芳的史诗性作品,写出可歌可泣的感人历程,必须踏进生活的洪流,贴近老百姓的日常,捕捉最鲜活的细节、语言和感受。采取原生态手法,原汁原味地讲述,用人民的语言、用人民熟悉的语言,讲述人民自己的故事。

景雪变(山西运城蒲剧青年团团长,表演艺术家):我一辈子都会记得这个场景。有次下乡演出,一位70岁的老汉骑车载着90岁的老母亲,从几十里外赶来看戏。那位老母亲跟我说:“再看一场你的戏,我这辈子就再也没有遗憾了。”尽管我早已过了退休年龄,尽管已经演了50多年,可为了不让热情的观众失望,我依然坚守在蒲剧的舞台上。我们平均一年要为基层群众演出200多场,这些年仅《山村母亲》一部戏就演了2000多场。农村的条件不比城里,村口的戏台、农家小院都是我们的舞台。一些小山村人口较少,只有几户人家,有时遇上停电,我们就举着火把演,打着手电筒演。我们还在努力创排更多讲述当下老百姓故事的新戏。

亚里昆·哈孜(新疆美术家协会副主席,国家一级美术师):我父亲是维吾尔族画家哈孜·艾买提,他的每一幅作品都源自生活、源自人民。从父亲那里,我找到了我们“从哪里来”的精神密码,明确了我们到“哪里去”的精神路标,对艺术创作要坚守人民立场有了更深的理解和感悟。这些年来,我曾多次深入帕米尔高原,来到南疆各地,了解当地风土人情,从中获得了源源不断的创作灵感。多年的创作实践告诉我们,文艺的生命力来源于日积月累对生活的观察、细致的体验。如果没有扎根基层的热切情怀,没有感同身受的百姓共鸣,没有热气腾腾的生活味道,就一定创作不出好的作品。

坚持守正创新,用跟上时代的精品力作开拓文艺新境界

●记者观察——

2021年,文艺创新的足音更加铿锵有力。

创新是文艺的生命。2021年文艺创新的最大看点,莫过于红色题材作品在守正创新中带给人们的巨大惊喜。

电视剧《觉醒年代》把我们耳熟能详的党史故事,变成一首激荡人心的青春之歌、一部感人肺腑的红色诗篇。陈独秀、李大钊既有革命者的热血豪情,也有普通人的儿女情长;陈延年、陈乔年、赵世炎、邓中夏等一批“五四”青年在迷茫彷徨的追寻中坚定了革命信仰;蔡元培、鲁迅等文化巨匠们在风云变幻的历史舞台上演绎着他们的人生追求……

主创者匠心独运的创新创造,把主旋律影视作品的人物形象塑造提升到新高度。网友留言说,革命先驱自风雨和苦难中来,如光一般耀眼!看到他们为理想无惧无畏的那股劲儿,我“破防”了!安徽合肥的“延乔路”成为今天年轻人献花祭奠的网红打卡地,丹漆随梦的背后,是动人心魄的美的绵绵延伸。“觉醒年代”因此位居年度热词榜首。

2021年文艺创新还有很多可圈可点之处:

电影《守岛人》中英模形象的平而不凡,话剧《香山之夜》隔空对话的艺术想象,复排版歌剧《党的女儿》在全新的音乐铺陈和炫目的多媒体赋能中让经典获得新生,电视节目《美术经典中的党史》用经典美术作品唤醒人们对党史的记忆,创新赋予传统文艺样式新的生命。从《唐宫夜宴》到《只此青绿》,文物与文艺碰撞出精彩火花,逐渐闯出一条传统文化的“破圈”之路……

采访中,大家普遍提到创新对于文艺创作的独特价值,要怀着学习前人的礼敬之心,超越前人的竞胜之心,不断探索尝试,激发创意灵感、丰富文化内涵、表达思想情感,用跟上时代的优秀作品开拓文艺新境界。

●文艺工作者说——

赵麟(2022年北京冬奥会开幕式音乐总监,作曲家):北京冬奥会开闭幕式的诗意与浪漫,为世界带来惊喜和震撼。这背后是导演及主创团队的精益求精、勇于创新。我们都明白,如果按部就班,用以往习惯的、拿手的表达方式,会相对安全、简单。但我们更明白,想要做一场无愧于这个伟大民族、伟大时代的开幕式,要有自我突破的勇气。从根植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二十四节气”倒计时,到“黄河之水天上来”的古诗今韵,再到微火虽微可以燎原的主火炬,无论是贯穿全场的音乐元素,还是每一处科技辅助下的巧思,无不体现着艺术创造力和中华文化价值的融合,中华美学精神和当代审美追求的结合。守正创新、自我突破注定会面临一些困难,但是一定要有自信。而自信建立于最佳方案。

孙晓云(中国书法家协会主席):书法作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中华民族重要的文化标识,更是华夏精神气质的典型象征。我始终将自己定位为一名“书法实践者”,要做的就是“以古人之规矩,开自己之生面”,努力在中国传统书法和当代书法之间搭建起一座桥梁,让人们既能从中看到书法的悠久传统,又能感受到浓厚的时代审美气息,用一笔一画感染人,让更多人来欣赏和学习中国书法。前不久,中央广播电视总台与中国书法家协会共同启拍《中国书法大会》,通过先进的视觉呈现为古老碑帖注入新的生命,鲜活表达中国文化蕴含的思想和精神力量。这是让中国书法艺术活起来、火起来的又一次创新探索。我们期待,在纸与屏的融合创新中彰显汉字之美、书法之美,展现中华美学精神与当代审美追求,推动书法艺术在当代更加发扬光大。

柯军(全国人大代表、江苏省演艺集团总经理,昆曲表演艺术家):600年的昆曲,“变”是其发展常态,它是与时代同步的。我们昆剧院以《梅兰芳·当年梅郎》为起点,创新的脚步不曾停歇,以一年一部的节奏创作生产出三部昆剧。“难上的戏,我上;别人不唱,我唱”,是贯穿《梅兰芳·当年梅郎》全剧的精神主脉,也是我们演员排演每一部新戏时秉持的信念。这些年,我们一直在为古老昆曲寻觅当代知音,使昆曲不仅可以演绎传统经典,也能担负起创作现实题材的重任。去年,红色题材《瞿秋白》、抗疫题材《眷江城》两部现代昆剧,感动、感染了无数戏迷。我们力求用实践证明,古老的昆曲也可以很时尚,让社会各界看到了昆曲正在通过创新向着“高峰”奋力迈进。

王勇(国家京剧院院长):京剧艺术必须依靠符合时代要求、观众需求的方式覆盖更广泛的受众。去年以来,国家京剧院谋划京剧创新传播的一个大动作,就是联合中国移动咪咕新媒体平台,打造传统经典大戏《龙凤呈祥》海内外演播升级版,在今年春节期间推出。《龙凤呈祥》线上演播为戏迷票友提供了阖家团聚的社交场景,受到海内外观众、网友热捧。在《龙凤呈祥》演播聊天室,线上票友好评不断。赞不绝口的评价处处洋溢着观众对传统文化的热爱,国家京剧院因此取得了开年演出演播双丰收的好成绩。

马萧林(全国政协委员、河南博物院院长):现在传统文化“破圈”的例子越来越多。去年,文创产品“考古盲盒”、河南春晚节目《唐宫夜宴》、综艺晚会《元宵奇妙夜》的持续火爆,促使我们不断思考文物与文创的结合、与文艺的碰撞,它们之间擦出的火花正是传统文化的“出圈”密码。如何让厚重的历史变得活泼有趣、时尚多元?如何让传统文化的传播和发展契合时代潮流,满足年轻人的个性追求?答案就是“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博大精深的中华文明是文艺创新的宝藏,文艺创新是激活中华文化生命力的不竭动力。形式的创新、科技的赋能,为沉浸式展览和体验提供了发展空间,让古今对话成为可能。未来,面向青少年,做好优秀传统文化的精准诠释、精彩表达,不断增强时代感、吸引力,仍是博物馆工作的重中之重。

用情用力讲好中国故事,向世界展现可信、可爱、可敬的中国形象

●记者观察——

2021年,肆虐的新冠肺炎疫情虽然阻隔了世界,但并没有阻挡住中国故事走向世界的脚步。

电影《长津湖》用史诗性叙事再现了抗美援朝战争中最惨烈的一场战斗,用一曲革命英雄主义壮歌,展现了中国军人震天撼地的铁血气概,一举拿下中国影史票房总冠军。这个激荡人心的中国故事,与《1921》《我和我的父辈》《中国医生》《悬崖之上》等一批优秀电影登陆国际市场,让世界看到了中国电影的实力,看到了中国精神的魅力。

采访中,来自文学、影视、音乐、戏剧、美术、舞蹈等领域的文艺家,都有这样的信心和豪迈:“日新月异的中国,每天都在发生精彩的故事,有着一切文学艺术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丰沛源泉。”

山河岁月,波澜壮阔。中国进行的伟大实践、取得的伟大成就、积累的伟大经验,创造了经济快速发展和社会长期稳定两大奇迹。这是中国故事感动世界的内在逻辑。

反映改革开放伟大历程的系列电视剧《大江大河》,在全球多个视频平台热播,中国人砥砺前行的故事深入人心;反映东西部扶贫协作的电视剧《山海情》,在海外视频网站上线,展示了中国脱贫攻坚带来的山河巨变,中国的“山海情”引发世界共情;作家杨红樱创作的童话故事书《戴口罩的猫》,再现了全球抗疫中的中国力量和中国担当,让世界感受到中华民族的精神品格。

文艺,正在用春风化雨的力量,向国际社会解码着中国道路的成功秘诀,细数着中国人民的生活变迁,描摹着万千百姓的心灵世界。

●文艺工作者说——

刘家成(全国政协委员,导演):强调,用情用力讲好中国故事。我认为,“用情”从根本上讲是价值观的问题,要对我们的社会有正确的认知,要怀揣对这片土地的热爱去创作;“用力”则要求文艺创作要精益求精,这不仅是一种艺术坚守和追求,更是对观众负责。“用情用力”就是要不断深入生活,激发创作激情,不断打磨每一个细节,让作品经得起亿万观众“咂摸”。我导演的电视剧《情满九道弯》刚刚杀青。“九道弯”既是胡同的名字,也寓意着在改革开放巨变中,胡同里几户人家命运经历的跌宕起伏。剧中的人物、情节、语言都是从生活中来,我们希望把胡同拍出“葱花味”,让观众感受到家家户户的烟火气,让世界看到中国改革开放以来爬坡过坎取得的进步,传递温暖和信心。

骆芃芃(全国政协委员、中国艺术研究院篆刻院院长):中国篆刻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典型代表,在今天,中国篆刻已发展成为一门独立的艺术,除了传承古代凭信功能以外,更是中国人的人文追求和诚信、尊严的象征。近些年,中国篆刻艺术逐渐迈出国门,2008年北京奥运会会徽让世界见证了中国印的魅力,2009年“中国篆刻”被列入“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这门古老的艺术正在焕发新的时代风采。在全球新冠肺炎疫情肆虐之际,中国援助法国的医疗物资上贴着一枚亮丽的印章大标识“千里同好,坚于金石”,受到两国人民的好评和喜爱。我从事篆刻艺术创作、研究和教学工作几十年,坚信中国篆刻将为共同绘就“美美与共”的人类文明美好画卷作出更大贡献。

许锐(北京舞蹈学院副院长,编剧):在舞剧《五星出东方》的创作中,我对“用情用力讲好中国故事”有更深的体会。这部作品的创作缘起,是古丝绸之路新疆和田尼雅遗址出土、绣有“五星出东方利中国”纹样的汉代织锦护臂,由此展开的一场艺术想象。创作的过程就像大漠中的艰苦跋涉,我们要从穿越时空的文物中找到人们寄托其上的情感与价值。我们努力把源于中华传统文化的智慧与情怀,放在舞剧这样一种融合不同民族、文化、地域的艺术中,生动诠释中华民族共同体理念。

韩进(安徽省文艺评论家协会主席):如何向世界展现可信、可爱、可敬的中国形象?北京冬奥会开闭幕式给出了完美答案。宏大的中国叙事,不仅彰显了中国审美旨趣,传播了当代中国价值观念,而且反映了全人类的共同价值追求。它的成功之处,就像网友用一个字称赞导演团队所说的——懂,这也是讲好中国故事的关键和要害所在。“懂”是一种认知,知己知彼;“懂”也是一种态度,理解尊重;“懂”还是一种方式,求同存异。因为“懂”,中国的自信、友好和热情得到全世界的赞许,“中国式浪漫”得到全世界的欣赏。现在,我们正在做一套“这就是中国”科学文艺丛书,以科普绘本形式讲述当代中国科技发展与社会进步的中国故事。我们希望通过这套丛书,让世界更“懂”中国。

张闻昕(中山大学中文系硕士研究生,95后作家):要塑造出可信、可爱、可敬的中国形象,讲好中国故事是基本前提。这要求我们在创作初始,心里得有一杆秤、一把尺,明白中国形象是具体亲切的中国人民,是宏伟美丽的大好河山,是无数个细小而珍贵的生活碎片积聚起来的平凡日子。好的作品承载的是一个兼容并包的中国。作为一个小说领域的新人,在讲好中国故事的路途上,既要让作品有鲜明的中国特质,也要有吸纳世界先进文明的视野和胸怀,让中国文艺拥有中国风、世界范,洋溢出青春活力。

赵丽宏(上海市作协副主席,诗人):作为一个中国诗人,我很骄傲,为我们的母语骄傲,为中国文学古老深邃的伟大传统骄傲。我的创作始于20世纪70年代初,至今已超过半个世纪。我们这代作家,完整见证了改革开放给国家带来的巨大进步,时代的变迁带给我们独特的生活感受和人生体验。我们现在所处的新时代,鼓励作家用真诚的态度继承传统、亲近大地,追求真理、歌颂人民,写出接地气的文学作品,这使我们的文学天空更加自由辽阔。随着祖国的不断强大,中国故事越来越受到世界的关注和重视。这几年,海外对中国当代诗歌译介的热情前所未有。我的感受是,尽管有跨文化传播的差异,国外的读者还是能从一个当代中国诗人的咏叹中,感受到中国故事的巨大魅力,这也让我越发感受到作为中国诗人的幸运和荣耀。

坚持弘扬正道,在追求德艺双馨中成就人生价值

●记者观察——

2021年,一次综合治理行动将对文娱领域生态产生重大而深远的影响。

这是成长中的烦恼。在文娱百花蓬勃盛开的同时,一些芜杂乱草暗中滋生。流量至上、畸形审美、“耽改”成风、艺人失德、借贷追星、“职粉”互撕等问题成为社会公害,天价片酬、“阴阳合同”、偷税逃税等老问题以新方式死灰复燃。社会各界加强整治的呼声不断。

中央有关部门及时出手、重拳出击,一系列得民心、顺民意的文娱领域综合治理措施当即出台。

中央宣传部印发《关于开展文娱领域综合治理工作的通知》,强调坚持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引领,坚持问题导向、综合施策、标本兼治,有效遏制行业不良倾向,廓清文娱领域风气,引导从业人员崇德尚艺,营造良好环境。

中央网信办启动“清朗·‘饭圈’乱象整治”专项行动,文化和旅游部部署强化演出市场执法监管,广电总局明确坚决抵制“耽改”之风等泛娱乐化现象,中国文联强化文艺工作者职业道德建设联席会议工作制度,中国作协加强网络文学行业职业道德建设。一批知名文艺家纷纷发声,呼吁坚决抵制不良风气、坚定追求德艺双馨。

系列组合拳精准出击,成效彰然。从建章立制到树立标杆,文艺领域昂扬向上、风清气正、健康发展的良好行业生态蔚然成势,摒弃浮躁、潜心创造的创作信念深入人心。

采访中,一大批知名文艺家和中青年文艺骨干纷纷表示,整治文娱领域乱象是一记当头棒喝,使很多沉溺“饭圈”、迷失方向的文娱领域从业者幡然醒悟。越来越多的文艺工作者认识到,要把个人的道德修养、社会形象与作品的社会效果统一起来,坚守艺术理想,追求德艺双馨,努力以高尚的操守和文质兼美的作品,为历史存正气、为世人弘美德、为自身留清名。

●文艺工作者说——

李雪健(中国文联副主席,表演艺术家):去年,我参演了电影《我和我的父辈》、系列剧《我们的新时代》,还应邀参加了总台“向经典致敬”“重走楷模路”等节目。重新回到拍摄电影《焦裕禄》《杨善洲》的地方,我感慨万千。三十年前,我因为演焦裕禄获了奖、出了名;三年前,我与焦裕禄、杨善洲、甘祖昌这些我饰演过的英模人物,一同获得“最美奋斗者”的荣誉。演英雄学英雄,英雄的精神教育启发了我,让我不断提醒自己:不忘初心,感恩奋进;生命不息,创作不止。为人民奉献精神食粮,演员责无旁贷;为民族贡献精神力量,演员大有可为。演员要做到个人修养、社会形象和作品效果相统一,珍惜自身影响力;要有自知之明,要有一颗纯洁的心,下真功夫、练真本事、求真名声。

冯远征(全国政协委员、北京人民艺术剧院副院长):对广大文艺工作者提出“在追求德艺双馨中成就人生价值”的希望,我认为“德艺双馨”就是“清清白白做人,认认真真演戏”。这是在我刚刚进入北京人民艺术剧院时,院里的老艺术家常对我们年轻演员说的一句话。它看似平常,但是一路走来,我深刻体会到,要想做到非常不容易。去年,我们剧院老艺术家蓝天野老师荣获“七一勋章”,这是党和国家对一位艺术家的最高褒奖。我为蓝天野老师感到骄傲,他用一生践行的就是“清清白白做人,认认真真演戏”。今年春节期间,我去探望他的时候,95岁的蓝天野老师依然关心着北京人艺的未来,关爱着青年演员的发展,他对艺术的敬畏之心、对事业的赤诚之心感染着我。希望每一位年轻的文艺工作者都能把德艺双馨作为自己的永恒追求,以好人品、好作品回馈时代。

汤素兰(湖南师范大学教授,儿童文学作家):儿童需要文学的滋养,所以有了我们这些儿童文学作家。现在,学校、社会和家庭对于儿童阅读越来越重视,市场需求巨大。我们这一代作家有幸赶上了这个好时代。面对市场利益诱惑,我一直坚持严肃的文学创作立场,坚持对作品进行精心的艺术打磨,不让市场牵着鼻子走。我创作了与我的畅销作品《笨狼的故事》系列完全不同的《南村传奇》和《犇向绿心》,完成了中华先锋人物常香玉、张海迪的传记写作,创作了“共和国勋章”获得者袁隆平、“七一勋章”获得者蓝天野和艾爱国、“人民科学家”吴文俊的绘本故事。希望通过我的讲述,能让更多少年儿童像这些楷模人物一样,将个人梦想和国家利益、民族尊严紧密相连,做有益于他人和社会,有益于国家和民族的人。修艺与养德是一个作家一生的功课。作家只有树立正确的名利观,有高尚的品德和赤子之心,才会有情怀有担当,作品才会有积极的意义和价值。

杨敏(重庆武陵都市报首席记者,摄影家):德艺双馨,先德后艺,德行正、事业成。摄影人要崇德尚艺,用手中的相机记录祖国的发展和变化,记录普通人的故事。新冠肺炎疫情发生后,我每天都在医院、疾控中心、防控点、复工复产等一线拍片。今年春运,我跟踪拍摄黔江危石工区铁路工人搜山排危,和他们一起爬悬崖、攀陡坎;今年春节前后,黔江出现持续多日雨雪天气、道路积雪成冰,我徒步上山,跟踪拍摄阿蓬江镇起坨村女村医帅小云踏雪出诊,拍摄了一批作品,在报刊发表后引起不错的反响。我认为,要拍出感人的、不负时代的影像作品,必须把镜头对准人民、聚焦人民,这是文艺工作者的职责所在。

王宏伟(天津音乐学院副院长,歌唱家):今年年初,天津市发现新冠肺炎阳性病例。我所任职的天津音乐学院按照部署要求,连夜组建一支上百人的疫情防控工作队伍下沉社区,全力以赴支援疫情防控。作为一名文艺工作者,身边发生的鲜活故事和可爱的人民群众就是最生动的创作素材。身在天津的词作家纪连祥写下这首《承诺》:“有谁会这样对你说,我是你平安的依托。风中我为你坚守,用真诚书写爱的恋歌……”作曲家杜鸣迅速为这首歌谱曲,我在演唱时将满腔热情汇入旋律之中,抒发真诚的情感。作品第一天上线点击量就突破150万人次。这次创作让我感受到,文艺创作要从身边熟悉的人和事中取材,从滚烫的现实生活中取材,从人们共同的经历中取材,用真挚的情感去感染人、鼓舞人,这样才能引发大家共情,才能激发起强大力量。

白庚胜(全国政协常委、中国作协副主席):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文艺事业作为党和人民事业的一部分,无论何时都坚持党的宗旨这个大道,坚定共产主义理想信念这个大德,承担崇高社会道义,释放巨大道德能量,发挥了良好的道德引领作用。文艺工作者要深入生活、扎根人民,释放正能量,弘扬真善美,用生动、饱满、感人的文艺形象,表现时代的本质,一切为了满足人民的精神需求而创作,并把一切文艺成果交由人民去审美、评价、取舍。这是社会主义文艺的“大道之行”。为此,文艺工作者必须继承中华传统文化中的道德精华,使优秀的人品和文品相统一,有国家责任与民族担当,有世界视野和人类情怀,用文艺的形式及其成果,更以自己德艺双馨的修为,为社会主义文化强国建设、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提供道德的力量、实现道德的审美、树立道德的典范。

结语

我们采访结束时,全国两会刚刚落下帷幕。

走在宽阔的长安街上,和煦的春风拂面,迎春花和玉兰花竞相怒放,日渐浓郁的春意传递着新的希望。

在今年全国两会上,文艺界代表委员积极参政议政,为推动新时代文艺繁荣发展建言献策:

——我们要认真贯彻重要指示精神,坚持以文化人、凝结心灵,以艺通心、沟通世界。

——加强文艺赋能乡村振兴,把文艺元素纳入乡村建设,彰显乡村之美,助力建设美丽中国。

——重视青年文艺人才的发掘与培养,让文艺薪火相传,用文艺的青春力量展现发展进步的青春中国。

——进一步做好优秀传统文化的普及和传播,让国风国潮引领文艺风尚,春风化雨、潜移默化地滋养心灵。

——组织专门力量开展网络文艺研究,切实加强网络文艺创作引导,不断推动网络文艺向好发展。

——为文从艺要讲品位、讲格调、讲责任,自觉遵守法律、遵循公序良俗,自觉抵制拜金主义、享乐主义、极端个人主义,以精品力作回馈时代、报答人民。

……

这些真知灼见、肺腑之言,反映了文艺工作者的共同心声,也将成为文艺工作者的自觉行动。

阳春布德泽,万物生光辉。在这个明媚、温暖的春天,在喜迎党的二十大的浓厚氛围中,我们播下文艺的种子,静候群花绽放、一路芬芳。

《光明日报》( 2022年03月25日01版)

来源: 光明网-《光明日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