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宋后期出现过外部局势的巨变,也就是蒙古灭金,南宋北方的敌人换人了,虽然当时宋理宗执行了联蒙灭金的策略,但是所有人都知道,蒙古可不是什么可靠的盟友,金国灭亡后,南宋也不得不面对蒙古这个强敌,而在蒙宋战争的第一阶段中,蒙古凭借阳平关之战的胜利,攻入川蜀之地,令百年没有遭遇大规模战火的川蜀州郡备受摧残,川蜀不仅是南宋整体防线的重中之重,“宋室南渡,以四川为上游重镇”,同时也是南宋的一大经济支柱,可是经历过蒙古大军的洗劫,川蜀元气大伤,南宋国力更是遭遇重创,面对崛起的蒙古,南宋表现的更是无力抵抗。

阳平关之战真实历史(阳平关之战南宋全线吃紧无暇西顾)(1)

不过虽然阳平关之战,宋军战败,但是当时的宋军主将曹又闻所率3万宋军,与50万蒙古联军鏖战,几近全军覆没,主将战死,也是打出了南宋军人的血性。

阳平关之战,乃至梦宋战争的导火索,是有宋理宗一次也算是正确的决定引起的,也就是端平入洛事件,端平元年,也就是1234年,金国被灭,因为战前蒙宋双方未对河南之地的归属有过明确约定,所以蒙古撤出了河南之地,而对于南宋来说,河南地区堪称是南宋一朝梦寐以求希望夺回的地盘,汴京曾经就是北宋的国都啊,北宋众多帝王的皇陵就在那里,宋理宗也是一个有理想的帝王,所以他还是不顾朝内的反对,开启了夺取河南之地的军事行动,只是最终结果还是南宋的“老配方”,北伐无果,还险些弄出亡国之危。

《宋史.赵葵传》时盛暑行师,汴堤破决,水潦泛溢,粮运不继,所复州郡,皆空城,无兵食可因。未几,北兵南下,渡河,发水闸,兵多溺死,遂溃而归。

因为河南之地经历了蒙金战争的战火,所以已经没有支持宋军在河南之地立足的人口和粮草,而且随着蒙古大军的南下,缺粮的宋军很快被蒙军击溃,战火一度延续至南宋的两淮战区,端平入洛军事行动的失败,也是让宋理宗下诏自责,更大的问题是,端平入洛引起了蒙古的疯狂报复,直接导致了蒙宋战争的开启,第一阶段,也就是窝阔台攻宋时期,对南宋打击最大的就是川蜀之地被攻破了,也就是阳平关之战。

阳平关之战真实历史(阳平关之战南宋全线吃紧无暇西顾)(2)

按理说,川蜀之地应该是南宋最需要守卫的要地,但是为何在关键的阳平关之战中,南宋朝堂并未及时支援川蜀战场呢?给人的感觉是无所作为,坐视川蜀被攻破,但其实南宋不是不救,而是没时间,也没能力去救援,川蜀之地的战事,双方唯一争夺最激烈的阳平关之战,但是此战持续的时间还不到一个月,南宋没有足够的时间可以调度,再者南宋也没有足够的兵力了。

南宋面对北方势力的整体防线,最主要的就是三大战区,川蜀战区,京湖战区,还有就是两淮战区了,沿着长江一线形成了稳固的防御体系,而蒙古号称50万大军攻川的时候,京湖、两淮两大战区也是不消停的。

《宋史.理宗本纪》(端平三年三月)襄阳北军主将王旻、李伯渊焚城郭仓库,相继降北。时城中官民兵四万七千有奇,其财粟三十万、军器二十四库皆亡,金银盐钞不与焉。南军主将李虎乘火纵掠,襄阳为空。

(十月)大元兵破固始县,淮西将吕文信、杜林率溃兵数万叛,六安、霍丘皆为群盗所据。

阳平关之战发生在端平三年九月,而当年三月京湖战区的重镇襄阳发生反叛,被焚毁一空,直到孟珙收复襄阳才算是重新建立京湖一线的防御,而在阳平关之战后一个月,蒙古大军攻略两淮,宋将率军反叛,所以说,在端平三年时期,南宋整体防线都在遭受蒙古大军的威胁,不是不想救援川蜀,而是没有能力救援,同时还有重兵防守两淮战区,如果调集兵力救援川蜀的话,没准其他防线就出问题了。

阳平关之战真实历史(阳平关之战南宋全线吃紧无暇西顾)(3)

所以总的来说,蒙古大军攻略川蜀,南宋只能寄希望有川蜀的宋军追击击退蒙古大军,而这就需要有一个有能力的统帅,可惜当时的四川制置使赵彦呐不是这样的人,制置使在南宋时期掌本路诸州军事,也就是说赵彦呐成为了当时川蜀战区最高的军事指挥官,那么他是一个什么样的人呢?我个人的观点是,他是典型的文官出身统帅,所以其指定的战术就是一条,死守且缺乏变通。

赵彦呐的前任四川制置使是郑损,就是因蒙古大军破关外诸隘而放弃三关,赵彦呐极力劝谏但是郑损不听,郑损被罢免后,赵彦呐得以继任。

《宋史.赵彦呐传》三年,会郑损弃四州,退保三关,彦呐力争不胜,罢归家者五年。

而到了赵彦呐担任川蜀战区最高统帅的时候,两次面对蒙古大军南下,赵彦呐的战术布置就是一个,退守大安军,也就是阳平关,是汉中进入川蜀的通道的一座要塞。阳平关在今陕西宁强西北,在三国时期就比较出名了,围绕着川蜀和汉中的战争都多少和阳平关有关。

《三国志.武帝纪》张鲁使弟卫与将杨昂等据阳平关,横山筑城十馀里,攻之不能拔,乃引军还。贼见大军退,其守备解散。公乃密遣解忄剽、高祚等乘险夜袭,大破之,斩其将杨任,进攻卫,卫等夜遁,鲁溃奔巴中。

《三国志.先主传》二十三年,先主率诸将进兵汉中。分遣将军吴兰、雷铜等入武都,皆为曹公军所没。先主次于阳平关,与渊、郃等相拒。

《三国志.张郃传》渊遂没,郃还阳平。

曹操征讨张鲁的时候,张鲁弟弟张卫扼守阳平关,曹军不能攻破,是用计假意退军,才趁张卫守备松懈攻下阳平关的,张鲁只能跑到巴中了,最后投降于曹操,汉中之战,刘备和曹操集团也是多次对峙于阳平关,定军山之战的时候,张郃也是在夏侯渊战死后,退保阳平关,两军对峙,最终曹操撤军了,刘备夺取了汉中。

阳平关之战真实历史(阳平关之战南宋全线吃紧无暇西顾)(4)

那么重新回来的蒙宋阳平关之战的问题,赵彦呐面对蒙古大军南下,两次做出的抉择都是,退保阳平关(南宋时城大安军,下面为了叙述习惯,都说阳平关)。

《宋史.高稼传》北兵自凤州入,东军不能御,遂捣河池,至西池谷,距沔九十里。吏民率逃,议欲退保大安......已而竟行,留稼守沔。

《宋史.曹友闻传》制置使赵彦呐檄友闻控制大安以保蜀口......彦呐不以为然,一日持小红牌来速者七。

端平二年,蒙古大军攻打沔州,沔州大致位置在今陕西略阳县,沔州也是遏制蒙古大军进入川蜀之地的要隘,但是赵彦呐只想着退守阳平关,但是因为高稼的劝谏,赵彦呐是曾决定和高稼一起驻守沔州,但是等到蒙古大军来袭时,作为主帅的他果断遗弃高稼,自己跑了,端平三年,曹友闻本来打算扼守仙人关,威胁蒙古军的后方,令蒙古大军心有忌惮,不敢轻易入蜀,但是赵彦呐仍然是一日多次下令,急召曹友闻回防阳平关,所以在阳平关,3万余宋军要和50万蒙古联军正面硬刚,可以说赵彦呐两次决策,都没有灵活的应对措施,死活只有一条,那就是弃守汉中,死守阳平关,企图逼蒙古军自退,但实际的结果是,赵彦呐两次决策,先后坑死了高稼和曹友闻。

阳平关之战真实历史(阳平关之战南宋全线吃紧无暇西顾)(5)

而且扼守险地抵御兵力优势的敌军不是不可以,但是需要有一个前提,那就是必须要有另一支战略力量支援,或者袭扰敌军的后路,就是说,单纯通过坚守阳平关不足以抵挡住蒙古大军的推进,想要击退敌军,需要的是另外一支部队驰援阳平关,或者在敌军顾忌的地方出现,可以威胁到敌军,可是当时的南宋没有这样的能力,赵彦呐更是没有多余的兵力支援阳平关,所以他主张的退守计划,无异于将退守的宋军放在了死地。

所以蒙宋阳平关之战,是在南宋防御战线多出受到威胁,川蜀主帅赵彦呐没有足够能力应对这种局面开打的,曹友闻虽然忠勇,但是也改变不了局势了。

《宋史纪事本末.卷二十五》友闻帅师扼仙人关,谍报防古合蕃汉军五十余万至。

《宋史.曹友闻传》谍闻北兵合西夏、女真、回回、吐蕃、渤海军五十余万大至。

蒙古大军统帅是窝阔台的儿子,阔端,其率主力部队,攻武休关进入汉中,历史记载是,这支蒙古大军是混杂的联军,并不完全是蒙古人组成的精锐部队,毕竟如果是50万蒙古人,那基本上就是蒙古精锐尽出了,只是这支大军的人员构成记载不同,《宋史》中记载没有汉人,但是想想也知道不可能,显然此战是蒙古调集了被其征服的各部落民族出征的,《宋史纪事本末》则是记载了“蕃汉”,这处记载应该是合理的。

阳平关之战真实历史(阳平关之战南宋全线吃紧无暇西顾)(6)

战局是阔端攻破武休关,但是宋军没有足够兵力阻敌于关外,汉中腹地沦陷,曹友闻本想扼守仙人关,威胁蒙古大军后方,但是赵彦呐极力反对,强行令曹友闻回援阳平关,意欲让曹友闻在蒙古大军由汉中攻入川蜀的必经之路上进行阻截,曹友闻只能硬着头皮打了。

《宋史.曹友闻传》友闻议为以寡击众,非乘夜出奇内外夹击不可。乃遣万、友谅引兵上鸡冠隘,多张旗帜,示敌坚守。友闻选精锐万人夜渡江,密往流溪设伏。

曹友闻的计划时,让曹万率军扼守大安军的鸡冠隘,意图扼守鸡冠隘,挫败蒙古大军的锐气,之后曹友闻趁机出击,试图以此击败蒙古的先锋军,但是计划虽好,宋军也不是说不忠勇,但是两个因素决定了曹友闻这次计划失败了。

阳平关之战真实历史(阳平关之战南宋全线吃紧无暇西顾)(7)

第一个是天气,双方在鸡冠隘山下死磕的时候,正好下了大雨。

《宋史.曹友闻传》会大风雨,诸将请曰:“雨不止,淖泞深没足,宜俟少霁。”友闻斥曰:“敌知我伏兵在此,缓必失机。”遂拥兵齐进......西军素以绵裘代铁甲,经雨濡湿,不利步门。

大雨延缓了宋军突击的速度,而且曹友闻所部将士身着绵裘,必然被雨水浸透,不利于宋军将士作战,当然最主要的还是,最大程度上降低了宋军突袭的速度和突然性,两军只能在泥泞中近距离搏杀,蒙古大军在兵力上的优势也就逐渐体现出来了,而且随着战事拖延,蒙古大军相继而至,宋军突袭效果没打成,反而陷入了蒙古大军的围困当中,局势也就很不利了。

阳平关之战真实历史(阳平关之战南宋全线吃紧无暇西顾)(8)

再者阔端也是有准备的,当时的蒙古先锋军应该不是其他部族组成的部队,而是由善战的蒙古人组成的。

《宋史.曹友闻传》友闻亲帅精兵三千人,疾驰至隘下,先遣保捷军统领刘虎帅敢死士五百人冲前军,前军不动,大兵伏三百骑道旁,虎众衔枚突战。

按照曹友闻原本的计划,他第一波的奇袭是宋军战力最强的时候,可是并未对已经在鸡冠隘和曹万死磕多日的蒙古大军造成什么威胁,蒙古的先锋军守住了阵线,并未被击溃,所以说曹友闻寄希望于突然的袭击而到达击溃蒙古先锋军的想法也破灭了。

《宋史.曹友闻传》血战愈厉,与弟万俱死,军尽没,北兵遂长驱入蜀。

随着曹友闻所部尽数战死,阳平关失守,川蜀再无兵力拱卫,蒙古大军长驱直入,蜀中郡县各地相继被攻陷,各地也是被蒙古大军洗劫一番,虽然后来南宋相继收复了失地,但是经历了战火屠戮的川蜀已经不是曾经的富庶之地了,南宋的国力也是在此战后,遭到了极大的削弱。

阳平关之战真实历史(阳平关之战南宋全线吃紧无暇西顾)(9)

总的来说,蒙宋阳平关之战,是个正值强势的蒙古帝国对南宋发动全线进攻的一个点,沿长江一线,蒙宋双方皆有战事,川蜀之地的蜀军只能自己抵御50万蒙古联军,加上赵彦呐作为统帅,应对方式相对笨拙,导致曹友闻只能在不利的条件下制定军事计划,随着突袭计划破产,曹友闻所率宋军用尽数战死的代价,阻挡蒙古至最后一刻,极其悲壮也极其无奈。

参考资料《宋史.理宗本纪》《宋史.赵彦呐传》《宋史.高稼传》《宋史.曹友闻传》《宋史.赵葵传》《宋史纪事本末.卷二十五》《三国志.武帝纪》《三国志.先主传》《三国志.张郃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