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在故宫修文物》的纪录片走红后,带火了稀世文物背后的修复大师,让观众感受到了中国传承数千年的匠人精神。

择一事,终一生

匠人精神个人分享(匠人故事匠人匠心)(1)

故宫有木器、陶瓷、青铜、漆器、钟表、织绣、书画等珍贵文物,不同的文物有着不同的特性,也有各自修复的难点,现代人如何修复它残损的身体,同时还保持它千年之前的容貌,这是非常难得的。从故宫博物院建院那一天起,一代又一代文物修复师走入紫禁城的红墙,通过他们化腐朽为神奇的妙手,将生命的活力重新注入一件件文物之中。

01 木器修复

木器组屈峰,他把自己十年故宫修文物的生涯,比作一次传统文化之旅的修行。镜头里的他,一边不紧不慢修复着文物,一边唠家常般道出自己的职业体会与人生感悟,“你会逐渐把文物当成一个生命去看。你是一个生命,它是一个生命,两个生命在碰撞的过程中,你就会用自己的生命体验去理解文物……”从事木器修复十年,一件件上千年的木器在他的细心打磨修复下,又重新焕发出新的生命力。

匠人精神个人分享(匠人故事匠人匠心)(2)

屈峰说:“中国人做一把椅子,就和做人一样,他是用人的品格来要求这个椅子。古代人讲究格物,就是以自身来观物,又以物来观自己。”

02 漆艺人生

作为漆器组的科长,闵俊嵘的手上会经常沾满各种漆,碰到身上还会引起发红发痒的生漆过敏。漆器修复,除了忍受生漆过敏外,还要忍受难闻的气味,只为调出能够最大程度保留它原有的历史且看不出色差的漆。更多的时候,为了获得更纯粹的漆,闵俊嵘经常随着专业采漆人员一起去采漆,忙碌一个晚上,总共才能采到八两漆。俗语说“百里千刀一斤漆”,好在这里的漆质量很高,不枉劳作。

匠人精神个人分享(匠人故事匠人匠心)(3)

闵俊嵘说:“文物修复原则一个是修旧如旧,用传统工艺把视觉效果做到完整;另外一个很重要的原则就是最小程度的干预,有效的保护。”

03 百宝镶嵌

镶嵌组的孔艳菊和同事们接到的任务是将一个“黄花梨百宝嵌番人进宝图顶箱柜”柜门上缺失的镶嵌部分补充完整,缺失部分需要什么样的图案、色彩和材料才可以修旧如旧是她们面临的难题。这是一个非常精细的活儿,想要雕刻出一个和文物能够完美契合的物件需要深厚的美术功底和不急不躁的性子。谈及这些,中央美院雕塑系毕业的孔艳菊深有感触,她回忆起自己刚从学校毕业来这里工作时的情形,“一旦进入宫墙,外面什么声音都听不到了,就感觉是另一个世界,静的我都不敢说话。”

匠人精神个人分享(匠人故事匠人匠心)(4)

孔艳菊说:“我们现在要修复补配,还是会加入现在修复者对手艺上,对美的理解各方面的东西加进去。认真地对待它,你就会觉得有一种精神的东西在里面,所以你会觉得它是活的。”

04 织绣修复

织绣修复组是全部由女性组成的团队,在进行特殊修复的时候,即使是在炎热的夏天也不能开空调,“还不能抹粉底,不能化妆,不能喷香水,不可以做指甲”,织绣组成员迅速地补充着。游览故宫时,可能大部分人都没有留意过,那些看似不起眼的宫灯穗也需要定期进行保护和修复。为了修复皇家的出门见喜春条,织绣组的陈杨使用了古老的缂丝技术,一天只能织几寸。虽然年轻人已经不太愿意学习这样费时费工夫的技艺了,但职业的责任感,在潜移默化中推动陈杨去承担。

匠人精神个人分享(匠人故事匠人匠心)(5)

陈杨说:“在这儿工作你得坐得住,这是第一位的,然后要有耐心。”

05 喧嚣世界坚守“匠心”

这是一个完全不一样的世界,修复文物需要绝对的专注,过了那七道宫门,整个世界就安静了下来,只有工匠们和眼前的国宝展开穿越百年的对话。修复文物,修的是物也是心,他们将自己的身心,融入到那一件件修复好的文物中去,延续着历史的生命。

匠人精神个人分享(匠人故事匠人匠心)(6)

故宫的文物修复师们,用一生的时光,传承着历史,传承着技艺,传承着文化。“择一事,终一生”,这种工匠精神是我们每个人都需要为之追求的精神财富。

[部分图文源自网络,仅供交流分享,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联系,我们将及时处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