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举制始于隋炀帝大业元年(605年),唐代沿用隋制,以科举选士。唐太宗将科举作为选拔英才的重要手段,通过不断改革加以完善,使科举选拔的士子成为重要的文官来源。
唐太宗即位后,认为隋炀帝开创的科举制度有利于聚集人才,达到人才治国的目的,因此他广开科举。唐太宗在位期间,曾连开19科,广纳天下贤才。在唐末五代王定保所著的笔记资料集《唐摭言》中就曾记载过:“尝私幸端门,见新进士缀行而出,喜曰:‘天下英雄入我彀中矣。’”意思是,“太宗立于端门之上,见进士蜂拥而至进入考场,便喜形于色的对侍臣说,天下英雄尽入吾彀中矣。”可见,唐代科举已经成为了统治者掌控人才的一种手段。
唐代科举的科目有【常科】和【制科】之分。【常科】是指按照制度常规举行的考试的科目,主要有秀才、明经、进士、明法、明书、明算六科,其中明经科最为容易,进士科最难,有“三十老明经,五十少进士”之说。至唐代中后期,进士科的地位不断提高,新科进士即被称为“白衣公卿”、“一品白衫”;【制科】是与常科相对的,是皇帝为选拔特殊人才而临时设立,考试科目和时间都不固定。制科一般由皇帝亲自考核,合格者授官,待遇往往比常科优厚。
因天宝年间起,唐代进士科允许考生将平时所作诗文卷轴向尚书省所在官府——礼部交纳,所以又称为“纳省卷”,这一做法让主考官可以事先全面了解考生。此外,主考官还接受达官贵人的推荐,事先确定录取名单,即【通榜】。考生为获得推荐,将自己的文学创作择优编成文卷,投献给达官贵人,即【行卷】。这虽是为克服一试定去留的局限而提出来的,然而很容易衍生出豪门操纵科举,弄虚作假之弊端,至宋代即宣布禁止纳省卷和通榜。
唐代大诗人王维曾经向玉真公主行卷。王维在歧王的推荐下,以一曲《郁轮袍》引得玄宗妹妹玉真公主的欣赏,推荐给主考官。王维很快科举及第,成为状元。此种通过推荐增加名望,以求科举得中的做法,史称“通榜行卷”。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