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6位院士逝世(惊悉梁教授逝世)(1)

惊悉梁逸曾先生逝世,全国近红外光谱学界同仁万分悲痛、纷纷笔起追忆。

褚小立:深切缅怀梁逸曾教授

2016年10月14日日梁老师永远离开了我们,但梁老师与近红外光谱学会和我个人之间的交往却历历在目,永不磨灭。

第一次见到梁老师是1997年的冬天,梁老师应陆院士之邀来石油化工科学研究院讲学,现在我依然记得梁老师讲的色谱分辨方法及相关的主成分分析原理。讲课期间我请梁老师在他刚刚出版的《白灰黑复杂多组份分析体系及其化学计量学算法》一书上签名,我告诉梁老师我叫褚小立,大小的小,梁老师听成了大小的大,签成“褚大立同志指正”。这是第一位科学家为我签名赠书,这本书一直放在我的书架上,常拿来查找一些公式。 2011年我也写了一本拙书,凡求签名者我大都婉言谢绝了,因为在我心目中只有像梁老师这样的科学大师才有资格签名赠书。

16位院士逝世(惊悉梁教授逝世)(2)

1997年梁老师签名赠的书

2006年秋天,陆院士组织召开全国第一届近红外光谱学术会议,梁老师积极参与,不仅做大会报告,还让学生提交了多篇墙报。对于成立近红红外学术组织,梁老师大力支持,献计献策,并主动请缨承担起筹办全国第二届近红外光谱学术会议的重任。

在梁老师的精心组织下, 2008年11月第二届近红外光谱学术会议在长沙成功召开,这是一届记录史册的盛会,俞汝勤院士“霜叶红于二月花”的开场白和梁老师亲历亲为、热情周到的服务给每位参会者都留下了极深的影响,这届会议为全国近红外光谱学术会议健康传承夯实了坚实的基础。

2010年10月,第三届全国近红外光谱学术会议和第二届亚洲近红外光谱学术会议由梁老师的高徒杜一平教授筹办,梁老师任大会主席,在梁老师的领导和杜老师的辛勤筹备下,全国近红外光谱学术会议提高到了一个新的水平和层次。如今,全国近红外光谱学术会议已成功召开了 6届,成为我国近红外共同体的一件大事,这其中梁老师功不可没。

16位院士逝世(惊悉梁教授逝世)(3)

2006年第一届全国近红外光谱学术会议与军队代表合影

16位院士逝世(惊悉梁教授逝世)(4)

2008年梁老师主持召开第二届全国近红外光谱学术会议

2008年6月近红外光谱专委会成立,梁老师被聘为副主任委员,他积极参加学会组织的各项学术活动。梁老师亲自为2008年和2009年的第一、二期近红外光谱研讨班上课,青年学子们无不被他的学识、他对化学计量学的钟情、他对科学研究的激情、他的耐心、他的学者风范所感染和激励。

这两届被大家戏称黄埔一期和二期的研讨班为普及近红外光谱技术起到了重要作用,如今活跃在我国近红外光谱技术一线的不少中青年专家学者都参加过学会组织的研讨班。

16位院士逝世(惊悉梁教授逝世)(5)

2010年年梁老师参加第一届近红外光谱研讨班

16位院士逝世(惊悉梁教授逝世)(6)

2011年年梁老师参加第二届近红外光谱研讨班

自近红外学会成立就把申办国际近红外会议作为一项工作内容,2010年学会秘书处讨论决定在20111年第15届国际近红外光谱大会上申请第17届国际会议的主办权。学会经讨论一致认为梁老师是代表中国进行申办的最合适人选,他不仅在国际学术界享有很高威望和知名度,而且英文表达流畅,极富感召力。梁老师没有任何犹豫,痛快地答应了学会的请求。

2011年5月梁老师远赴南非开普敦参加第15届国际近红外光谱学术大会,为了得到理想的宣讲效果,会议前夜,梁老师和袁洪福老师、刘慧颖老师三人彻夜未眠,会议酒店大厅灯火通明,他们认真修改着宣讲片,讨论着最终的宣讲策略。尽管这次申办没有成功,却积累了宝贵的经验。

回国后,袁老师告诉我,梁老师确实是一位了不起的“大家”;刘老师告诉我,梁老师的演讲非常精彩,无可挑剔,令人振奋。这些话我始终记在心底。如今,我们又将踏上申办第18届国际近红外光谱学术大会的新征程,愿不久的胜利凯旋能告慰梁老师的在天之灵。

16位院士逝世(惊悉梁教授逝世)(7)

梁老师和袁洪福老师、刘慧颖老师三人讨论工作

16位院士逝世(惊悉梁教授逝世)(8)

2010年梁老师来石科院做学术报告

2010年5月我邀请梁老师来石油化工科学研究院做学术报告,并给他详细汇报了我院正在开展的原油近红外光谱快速评价工作。梁老师对我们的工作给予了极高的评价,非常赞赏我们提出的移动相关系数法识别原油技术,并一再鼓励我写一篇英文论文发表在《chemometrics intelligent laboratory systems》期刊上。

如今,可以让梁老师欣慰的是,这项技术已经商品化和工业应用,基于网络的原油快评技术也在积极推进之中。

16位院士逝世(惊悉梁教授逝世)(9)

2010年梁老师参观石科院 9.4T傅立叶变换离子回旋共振质谱仪

2015年6月梁老师主办的第15届CAC国际学术会议在长沙召开,梁老师提携后生,让我担任会议学术委员会委员,并为我安排了一个大会报告。梁老师主持会议时精神抖擞、心情平和、笑容依旧,丝毫看不出重病在身。会议期间,袁洪福老师、藏恒昌老师、杨辉华老师和我代表近红外光谱学会专程到房间看望了梁老师,带去了所有近红外人的祝福。梁老师对后生依旧是鼓励和表扬,夸赞咱们的近红外微信群办得好,他告诉我他逐条看着群里的发言。这是最后一次见到梁老师,也是最后一次聆听梁老师的教诲。

两年间,我们先后失去了陆院士和梁老师两位大师,大师远行,精神永存。愿咱们近红外人化悲痛为力量,继承遗志,不忘初心,以更加辉煌的成绩告慰他们的在天之灵。

袁洪福:沉痛悼念梁逸曾教授

惊悉梁逸曾教授仙逝,是国际化学计量学科的重大损失!是我们近红外光谱分会的重大损失!

梁教授生前为我国近红外光谱学科发展作出了重大贡献,梁老师于南非在国际近红外大会上代表我囯申办的精彩讲演,所展示的国际学术大家的风范,至今还沥沥在目。

梁老师为全国第二届近红外光谱学术报告会做出卓越的组织工作,他是我们学会的一个主要学术带头人。梁老师辉皇的学术成就,严谨的治学态度,给我们留下深刻印象,我们永远怀念梁老师!

我谨代表中国仪器仪表学会近红外光谱分会全体同仁,委托您代表我们学会敬献花圈,沉痛悼念梁逸曾教授!

王家俊:缅怀良师益友梁逸曾教授

16位院士逝世(惊悉梁教授逝世)(10)

梁逸曾教授 2010年 上海

惊悉梁逸曾教授溘然辞世,是化学计量学科、近红外光谱学科的重大损失!梁老师生前为推动近红外光谱学科的化学计量学应用与发展做出了卓越贡献,他的严谨治学态度,辉煌的学术成就,乐于助人的大家风范,至今沥沥在目,记忆犹新,我们永远怀念梁老师!

认识梁老师,已快十五年了̷̷,梁老师治学严谨,知识渊博,是国际化学计量学终身成就奖获得者,他的代表性著作《复杂体系仪器分析》,系统实用,具有良好的指导性和前瞻性,是我们进行应用研究的理论著作,凝睇他在扉页上的签字,似乎感到他鼓励的情景,追忆他悉心的指导,音容笑貌犹如昔日,像梁老师这样品格高尚的学者,虽斯人已逝,但风范长存!

16位院士逝世(惊悉梁教授逝世)(11)

臧恒昌:沉痛哀悼梁逸曾教授

我是在2008年11月参加“全国第二届近红外光谱学术会议”时认识了梁逸曾教授,梁教授为了会议的召开呕心沥血、亲力亲为,热情周到的音容笑貌、举手投足的感人场景,至今还历历在目,难以忘怀。后来,又在近红外光谱培训班上,在多次的学术会议上,聆听梁教授深入浅出的讲授化学计量学的科学问题、应用案例解析,受益匪浅。

2011年5月,我和梁教授一起参加了在南非开普敦举行的“第15届国际近红外光谱大会”,梁逸曾教授代表中国近红外光谱学会发表了热情洋溢的申办第17届国际近红外光谱会议的演讲,展现了中国近红外领域的风采。在往返南非途中和在南非的那些日子里,是我和梁教授朝夕相处的最长的一段时间,了解了梁教授忘我的事业热情,对待家人、朋友、学界同仁,以及学生们的真诚和爱心,是难得的良师益友!

2015年6月23日,我参加了在湖南长沙召开的“第十五届国际化学计量学大会”,在此之前我就听说了梁教授当时已经身患重病,我特意给他带去了东阿阿胶膏去看望了他。看到梁教授当时主持会议的精神状态很让人欣慰和感动,以为他可以战胜病魔,继续他那些未竟的事业。

2014年6月在韩国大邱召开“第四届亚洲近红外光谱大会”期间,梁教授给我介绍了他奔赴世界各地沟通协调国际化学计量学大会在中国召开的过程,给我历数要邀请的各位大师级人物,那种执着的精神和运筹帷幄的神态给人极大的鼓舞,国际化学计量学大会在长沙圆满召开,了却了梁教授的一桩心愿。梁逸曾教授在2016年6月西班牙巴塞罗那召开的“第十六届国际化学计量学大会”获得了化学计量学终身成就奖,是对梁教授最恰当的评价!

祝愿梁逸曾教授一路走好!希望梁教授的家人节哀顺变!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