战场上敌强我弱的情况屡见不鲜,而一个好的计谋在战争中至关重要,有的时候略施小计就能扭转对我方不利的局势,而“调虎离山”一计则就非常适用于遇到强敌时。众所周知老虎作为万兽之王,生活在大山中,有利的地形加上老虎自身强大的力量,令人难以捕获。但是如果让老虎主动走出大山,那么捕获老虎的难度就会大大降低,也可用“虎落平阳被犬欺”一词来解释。

三十六计所有计策(三十六计中攻占计之调虎离山)(1)

刘秀

东汉末年,孙坚之子孙策,年仅17岁就继承父志,势力就已经逐渐强大起来了。在公元199年的时候孙策想要向北推进,夺取江北卢江郡,而卢江郡南有长江之险,北有淮水阻隔,易守难攻。而当时的军阀刘勋势力极强,如果硬碰硬,孙策获胜的几率微乎其微。于是孙策手下的将领商量出了一计“调虎离山”,借着刘勋视财如命的性格,派人给刘勋送去一份大礼和一封吹捧刘勋的信。并且以弱者的身份向刘勋求救,说上缭经常派兵骚扰孙策,希望刘勋能出手相助。而刘勋垂涎上缭的金银财宝许久,而又得知孙策软弱无能,很快就被心中的贪欲动摇了,决定发兵上缭。而孙策一看刘勋已中计,城内空虚,便立即率领人马袭击卢江,最后成功控制住了卢江。

三十六计所有计策(三十六计中攻占计之调虎离山)(2)

刘秀

西汉末年时,耿弇为刘秀手下的建威大将军。一次刘秀下诏命耿弇讨伐张步。而另一边的张步在得知消息后派出费邑迎战。而面对费邑的3万大军,耿弇决定不与其正面交锋,决定实施调虎离山之计。于是耿弇派兵将费邑的弟弟费敢镇守的巨里城包围起来,并放话说三天之内比攻下巨里城。接着故意将费邑一方的俘虏趁机逃走,让俘虏传话给费邑。费邑得知消息后,连忙率领精兵连夜赶去巨里城,殊不知这正是耿弇设下的圈套。耿弇决定留下300人马牵制巨里城,自己则是带着精锐设下埋伏,严阵以待。果然费邑一行人刚到,就遭到了耿弇的激烈进攻,最终费邑被杀死于战乱之中。而费邑的弟弟费敢得知哥哥已经战亡,也被吓得弃城而逃,耿弇打了一场漂亮的胜仗。

三十六计所有计策(三十六计中攻占计之调虎离山)(3)

孙策

上面所讲到的两个例子,皆是用到了“调虎离山”一计。孙策攻破卢江城,是利用刘勋的贪财之心为引线,使用了“调虎离山”一计。而耿弇也是利用假象,扰乱了费邑的思绪,使费邑心慌意乱,根本不能正确判断到底是真是假,最终中了耿弇之计。由此可见,在战场上“调虎离山”一计如果运用恰当,则可以在最低程度上减少我方的伤亡。

三十六计所有计策(三十六计中攻占计之调虎离山)(4)

孙策

“调虎离山”的原文为:“待天以困之,用人以诱之,往蹇来连”。而其中的“天”一字指的是自然的各种情况和条件,也可以理解为在战场上我方要等天然的条件或者情况于敌方不利的时候,再对敌方发起进攻。而“用人以诱之”就更好理解了,就是人为制造假象,诱惑敌方露出马脚。“往蹇来连”则是出自《易经·蹇》卦,指来往都很困难,路上艰难重重。而从整体字面意思来理解就是想方设法让老虎离家盘踞的大山,在战场上可以理解为要善用谋略,用假象使敌人离家驻扎之地,丧失敌人的优势,使其处处皆难,变主动为被动。

三十六计所有计策(三十六计中攻占计之调虎离山)(5)

孙策

大致来说,“调虎离山”中的“调”可分为以下几种方式:

一、以诱之。就好比孙策用上缭的金银财宝,丰富的物资来诱惑刘勋出兵一样,或者用小恩小惠来引诱敌方。

二、以激之。也就是兵法里的“怒而挠之”,用办法来激怒敌人,使其暂时理智,不能理性分析看待问题。

三、以乱之。可以利用我方制造出来的假象,扰乱敌方的思考能力,造成敌方不能准确正确的判断,使其中计。

三十六计所有计策(三十六计中攻占计之调虎离山)(6)

孙坚

在战争中如果不顾敌强我弱的状况,不计后果地一味只知道硬攻,这就是最下等的计谋策略,而最后成功的几率也是极小的。既然敌方不仅在整体实力强于我方,同时又占据了有利地势,那就一定是时时刻刻都做好了战斗准备。而这时候就不能与其硬碰硬,应该巧妙的去引诱敌人,将其引诱到对我方有利的地方,这样我方才能掌握场上的主动权,也等于牵住了敌方的鼻子,才能取得最后的胜利。“调虎离山”一计如果运用的恰当,不管是在古代的战争,亦或是现代商业斗争,都会为我方带来意想不到的收获。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