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文简述泰山上的传说
当人们走进神殿,都会习惯地问:泰山神是谁?这是受神祗具有人格化特征影响的结果。从整体上看泰山神就是泰山的化身,泰山号称“神山”,故民间有“济南府的人多,泰安州的神全”之说, 最初以泰山为依托生发的各种纷繁复杂的思想观念演化成的众多的具体形象,举凡国家的、宗教的、民间的、观念的、形象的、天上的、人间的、阴间的种种品类,几乎都有涉及,显示了高度的连贯性、集中性、典型性,形成了相对独立的以泰山崇拜与信仰为主要内容的泰山神文化系统。在众多的泰山神中,以东岳大帝和碧霞元君影响最大,由于泰山神的神威上通天庭,下连地府,便驱使历代帝王接踵朝山,纷纷拜倒在东岳大帝的足下,乞求保佑。
泰山神有主生主死职能,是泰山崇拜基本信仰的反映,正是这生与死的判定及其观念的延伸,使泰山神成为大可安邦治国,小可使人长命,阳管福禄厚薄的泰山神,是人们崇拜信仰的思想意识与文化观念,是在本土孕育萌发的,是与中华民族的文明同源同步的,在文明起源阶段就与人类的各种活动和思想密不可分地联结为一体,显示出地域上的原发性与原始性。泰山神文化的早期内容带有氏族宗教的特点,具有强烈的神秘色彩,体现出宗教性与神秘性相结合的特点;泰山崇拜与信仰自始至终贯穿着生与死的主题,浸透与张扬着强烈的生命意识;先民对于泰山的崇拜信仰,是以惊人的想象,借助于各种超自然的力量来征服、控制自然,显示了巨大的创造力和豪迈的进取精神。
“自碧霞宫兴,而世之香火东岳者咸奔走元君,近数百里,远即千里,每岁瓣香岳顶,数十万众”。这是明人王锡爵于万历二十一年(1593年)撰写的<<东岳碧霞宫禅记>>中的一段记载。碧霞宫即今泰山碧霞祠,供奉泰山女神碧霞元君。碧霞元君又称泰山女神、泰山玉女,俗称泰山娘娘、泰山奶奶、泰山老奶奶,她如同沿海地区的妈祖一样受到尊崇,被誉为北方地区的“女皇”。和蔼慈善的形象与东岳大帝“圣像庄严”的形象相比,泰山奶奶的形象可用“和蔼慈善”四个字概括,有位外国人这样描述道:她“有着美丽而丰满的面庞,给人一种可以信赖的庄重的感觉。我理解人们的心情,他们怀着极大的心愿,认为这种心愿不到泰山顶上就无法祈祷”。泰山奶奶的这种形象与其身世不无关系。关于泰山奶奶的身世,虽有种种不同说法,或东岳大帝的女儿,或黄帝的女儿,或华山玉女,或太真夫人,但民间认为她就是平民百姓的女儿:“汉明帝时,西牛国孙宁府奉符县善士石守道妻金氏,中元七年甲子四月十八日子时生女,名玉叶,貌端而性颖,三岁解人伦,七岁辄闻法。尝礼西王母,十四岁忽感母教。欲入山,得曹仙长指,入天空山黄花洞修焉。天空盖泰山,洞即石屋处也。泰山以此有玉女神。”(<<玉女卷>>)“奶奶”姓“石”,“奶奶”入泰山修炼而成女神,联想到泰山上曾有原始社会时期的“五女圈石”遗迹,这岂不是远古山石崇拜的延伸吗?玉叶由人而神后,人们刻石像以供奉,不知何故,唐宋时期石像沦于山顶水池(玉女池)内,“至宋真宗东封泰山,还次御帐,涤手池内,一石人浮出水面,出而涤之,玉女也。命有司建祠安奉,封天仙玉女碧霞元君”<<帝京景物略>>。宋真宗出于政治目的而封泰山玉女为碧霞元君,其形象也发生了变化,“头绾九龙飞凤髻,身穿金缕绛绡衣。蓝田玉带曳长裙,白玉圭璋擎彩袖,脸如莲萼,天外眉映玉环,唇似金朱,自衣规模瑞云本,犹如王母宴瑶池,却似嫦娥离月殿。正在仙容描不就,威严形象画难成。”(<<金瓶梅>>)第八十四回)这俨然是一位帝后的形象。老百姓不管这一套,“奶奶”还是我们的“奶奶”。
大慈大悲的心灵,泰山奶奶大慈大悲,有求必应,表现在司职与功能上,诚如<<东岳碧霞宫碑>>所说:“元君能为众生造福如其愿,贫者愿富,疾者愿安,耕者愿岁,贾者愿息,祈生者愿年,未予者愿嗣,子为亲愿,弟为兄愿,亲戚交厚,靡不相交愿,而神亦靡诚弗应。
送生保育,人类社会的生产主要是两大方面的生产,一是物质的精神产品的生产,再者为人类自身的生产,即种的繁衍。在人类生活中,种的延续一直是一个重要的课题而不断得到重视,如女娲被尊为高某神。泰山奶奶也被民间视为具有送生保育的司职,祈求子嗣者多求之于泰山奶奶及其属神送生娘娘。
送子娘娘
近年来到泰山求子嗣又出现了新的风俗,那就是压枝(压子)和拴枝(拴子)。所谓压枝是指用石头压在树枝上,谐音“压子” 所谓拴枝是用红布条拴在树枝上,谐音“栓子”。
祛病防疾,在众多的元君庙(殿)中,塑有不小与祛病防疾有关的娘娘,如眼光娘娘(眼光圣母惠照明目元君),癍疹娘娘(癍疹圣母保佑和慈元君)、痘疹娘娘(痘疹圣母立毓隐形元君)等。天津天后宫的娘娘们,眼光娘娘手托一只大眼睛,象征着明目祛眼疾,雅称“眼光明目元君”,癍疹娘娘左手握一形似莲蓬的东西,上有许多癍点,雅称“癍疹回生元君”,耳光娘娘作双手捧一个耳状,雅称“耳光元君”。值得注意的是,无论是眼光、癍疹,还是送生,催生,这些娘娘们只分管一个方面,唯碧霞元君名前加“天仙”、“永佑”之类的定语,说明她比其他娘娘高一个档次,或者说是她们的统帅,分管单项工作的娘娘们的职能,泰山奶奶都有。
民众到泰山为泰山奶奶烧香叩头,除为已为人祈求祛病外,还有一种预防疾病的心理。不少人在泰山碧霞祠院内用硬币或石块磨碰“御碑”,口里不停地念叨“御碑磨,御碑碰,磨御碑不生病。”
泰山石敢当
由大山崇拜衍生出灵石信仰,最典型的莫过于“泰山石敢当”了。关于“石敢当”的文字记载,最早见之于西汉史游的<<急就章>>“师猛虎,石敢当,所不侵,龙未央。”就其石敢当的含义而言,虽有种种不同说法,其本源义就是灵石可以抵挡一切,它是古代灵石崇拜的遗俗。
灵石崇拜由来已久,反映在祈育信仰上有原始社会后期的“石祖”(石质的男性生殖器)崇拜和“启母石”崇拜,故有“古之高祺”,“以石为主”的说法。反映在祭祀场所中以石为社,如“殷人之礼”其社用石 (<<淮南子。齐物训>>)到了周代,奴隶主出于征伐的需要,还把这种崇拜渗透到军事上,所谓“在军不用命,戮于社。故将社之石主而行”。(<<周礼。夏官>>贾公彦注)考古资料有令距泰山300公里的江苏铜山县丘湾社祭遗址为证,该遗址4块大石紧靠一起,直立土中,社石周围分布着人骨20具,人头骨2具,狗骨12具,显然这里以人、狗祭祀社神-灵石。灵石之所以成为崇拜的对象,主要是因为它有着“镇宅厌殃”等种种功能。
明清至民国年间是石敢当镇宅厌殃信仰的鼎盛时期,且已从埋石镇宅演变成立石于桥头要冲或砌于房屋墙壁。
泰山女儿茶
相传,很早很早以前,泰山扇子崖附近住着一对姓单的夫妻,他们的年过半百,膝下无子,两人相依为命,靠种山上几亩薄地维持生活,日子虽过得清苦,却也算安稳。人老了,七病八灾的就来了,有一年,单老汉的妻子得了一场重病,经过千方百计地救治,虽然保住了性命,却欠下了山下米财主的五两银子。那一年到头,老天几乎滴雨未下,地里的庄稼基本上颗粒未收,到了年底,米财主派人来催债,单老汉连饭都吃不上,哪里还有钱还债。单老汉来到米财主家,把他的难处向米财主说了一遍。米财主说如果明年还的话,连本加利要还二十两,单老汉顿时感觉喘不过气来。单老汉来到黑龙潭附近,突然听到前面有人在哭,只见一个年轻女子,边哭边往黑龙潭里去。单老汉把那女子拉回岸上,对她说:姑娘,有什么事想不开,年纪轻轻的可不要寻此短见。姑娘哭泣着告诉了单老汉她的遭遇,单老汉可怜姑娘,就说,你要确实没有去处,不怕受苦的话,就跟着我吧,我的家住在山上,家中无儿无女,只有一个老太太,生活虽然清苦,却还不至于饿死。天上掉下这样一个活泼可爱的女儿,单老汉心里乐开了花,刚才的烦恼也烟消云散了,他领着女儿回家,见过妻子,一家人过起了平静的生活。可是,每当单老汉想起米财主那还不清的阎王债时,就又愁眉不展了。姑娘想为爹爹分忧,她知道扇子崖下青桐涧里的青桐叶子有清瘟去火,利尿解毒的作用,如果用它制成茶叶,一定好喝,又能治病。姑娘当天就去采来一筐青桐叶,试着制成茶叶,单老汉一尝,还真有个茶叶味,清香甘甜,绵软爽口。单老汉说,我看咱这茶叶来自泰山,又是你制出来的,干脆就叫泰山女儿茶吧。姑娘创制了女儿茶以后,生意在泰城越做越大,叶姑娘成了家喻户晓的人物。谁知,米财主听说单老汉做火了茶叶生意,而且家中还有一个心灵手巧的姑娘,就来到单老汉家,对老汉说“听说你卖茶叶发了财,怎么,借我的银子也不还,想赖帐吗?”老汉说“:攒够了你数,我一早准给你送去。”米财主又说“你要是真没银子,我也不难为你,我看你闺女长得还算标致,就给我做五姨太吧。”单老汉早就知道米财主的德性,抓起扁担就要拼命,但被米财主的狗腿子打倒在地了。叶姑娘沉着镇定地说,你不是要人吗,我答应你,既然我们要结为夫妻,即使做小,也要明媒正娶,起码也要抬花轿来聘。如果你同意的话,三天以后可以成亲,不然你就等着吧。三天后,米财主带了一帮人,吹吹打打地来娶亲,姑娘一上轿,天上一阵风起刮来一片乌云,不一会大雨便下了起来,山洪一泻而下,冲毁了小桥,把米财主那帮人冲进了黑龙潭喂了鱼。此时有人看见姑娘坐在云头上,朝着扇子崖乘风而去。从此以后,单老汉便以制茶为生,老两口过起了平静的生活。据说,单老汉的那位姑娘,根本就不是什么汶河南岸吴家庄的人,而是泰山上青桐仙子,她是受碧霞元君之命,来扬善惩恶,帮助单老汉的。
黄帝泰山得良策(黄帝战蚩尤)
黄帝是我们中华民族的祖先,据说宫室,舟车、历法、算术等都是他的发明,有“成命百物”之称,而蚩尤则是与黄帝同时代的一位暴君。
传说,在黄帝没有掌握朝政以前,蚩尤有兄弟八十一人,都是兽身人语,铜头铁额,以沙石为食,造有锋利的刀枪剑戟,骁勇善战,威震天下,但是,他时常作乱,滥杀无辜,不仁不慈,人们都想把他除掉。这一历史的重任自然就落顾德高望重的黄帝身上。于是黄帝征召诸候,兵合一处,与蚩尤战于涿鹿之野。两军对垒,勇猛善战的蚩尤异常嚣张,不把黄帝放在眼里。黄帝虽为仁厚之君,却也武艺高强。结果,两人交手,大战九次而不分胜负。经过交战以后,黄帝深知,如果长期交战拼杀,自己确实不是蚩尤的对手,要想尽快战胜蚩尤,只能智取,不能硬拼。于是黄帝急归泰山,向上天求助。三天三夜以后,山中出现大雾,只见一位人面兽身的妇人,腾云驾雾来到黄帝面前。黄帝见有神人来助,赶快叩首再拜,伏在地上不敢正眼以对,只听到那妇人说“吾是九天玄女,你有什么难处,请尽管说。”黄帝回道:‘我替天行道,欲为民除掉残暴的蚩尤,可是九战不胜,欲求上天赐我百战百胜的良策。“于是玄女将秘法战书授予黄帝。黄帝与蚩尤再战,蚩尤作法,请风伯雨师纵大风雨,黄帝乃以玄女所授之术,请来旱魃制服他,终于战胜蚩尤,为民除了害,使人民安居乐业。秦代李斯小篆碑在碑刻如林的岱庙里,最珍贵,最有价值的,自然是刻于公元前209年的秦代李斯小篆碑,此碑历来被视为书法艺术的珍品,鲁迅誉之为“汉晋碑铭所从出”其遒劲若虬龙飞动,其清秀如出水芙蓉,举世瞩目,堪称瑰宝。据说,此碑是秦丞相李斯奉始皇之命所刻,立于岱顶玉女池上,为其歌功颂德。明代嘉靖年间,为防止风蚀雨淋,移于碧霞祠东庑,到了清代乾隆五年,碧霞祠突然遭火,火借风势,越烧越旺,结果把碧霞祠烧了个一塌糊涂,李斯碑也因之不翼而飞,下落不明,许多人都为之惋惜。到了嘉庆二十年,喜欢舞文弄墨的泰安新知县汪汝弼到任伊始,就四处张贴告示,悬赏寻碑。不久,一位90余岁的赵氏老翁,由家人搀扶来到县衙,对汪知县说:“知县大人,在下是个瓦匠,以前在山顶修玉女池时,见过一截残碑,不知是否是大人所寻之物。”赵氏老翁把碑的形状、字迹,一一告知,说“当时被人扔进玉女池,望大人差人前往探查。”汪知县听了赵翁的介绍,已知十有八九是李斯碑,自然喜出望外,也不怕山高路险,便邀请前任知县蒋因培一同上山,果然从玉女池中找到一截残碑,冲洗后,“臣斯臣去疾昧死请”等字历历在目,确实是李斯真迹。于是汪知县大加庆贺,在山顶造房兴宫,于东岳庙西筑起精美的小亭,取名曰“宝斯亭”,以后又改为“读碑亭”。安放之日,还举行了隆重的仪式,重赏了赵氏老翁。光阴似箭,日月如梭,一晃又过了一十七个年头。到了道光十二年,东岳庙因年久失修,西墙在一场暴雨中塌倒,此祸殃及“读碑亭”,碑亭被砸塌,就任知县徐宗干得知,忙差人从瓦砾中找出,将碑移到山下,放置于岱庙道院。光绪十六年,有一小偷看到人们将此碑视若珍宝,想必此物定值千金,便在一个风雨之夜将此碑偷走,事发以后,即任知县毛蜀云下令全城戒严,大索十日,终于在北关的石桥底下发现,重新置于岱庙。现在李斯碑存于岱庙东御座内,我们今天能一饱眼福,目睹秦代书法艺术精品,的确是三生有幸。
上仙泉
相传,碧霞元君一辈子膝下无儿,只生了二九一十八个闺女,个个都长得聪明伶俐,文静善良,十分讨人喜爱。元君这十八个女儿,每人都身怀绝技,倘若哪儿有灾有难,元君就派一个去灭灾降福,因此,深得人们的敬爱。仙泉是元君最小的女儿,也是姐妹们当中最漂亮的一个,她那双眼睛,恰似两潭汪汪的秋水,清澈照人;嘴角上,一天到晚终挂着微笑,更可爱的是她那永远抹不掉的一对小酒窝,惹得姐妹们既有几分嫉妒,又有几分喜欢,因为她毕竟是自己的亲妹妹。仙泉人虽小,嘴却物别甜。她那双水灵灵的大眼,仿佛能洞察一切,元君的心事,都逃不出仙泉的眼睛。若是元君愁眉不展,她便去为母亲宽心,排忧解难;若是元君高兴,她更是撤娇撒痴,缠着不放,因此,深得元君的宠爱,天天将她揽在怀里。有一年天闹大旱,一连几个月滴雨末下,结果地里的庆稼一颗也没收,百姓们打不出粮食,没有东西可吃,便跑到山里找野果,挖野菜。不过,人多菜少,山上的野菜几天就吃完了没办法,只好再吃树叶青草,吃光了树叶青草,就漫山遍野地扒树皮吃,最后树皮也吃光了,只得以树根充饥。就这样,几个月过去了,竟把若大一个泰山吃得光秃秃的。此事因元君得罪了东海龙王,龙王便下令泰山附近三年不下雨。元君的心事仙泉早已看在眼里,便问元君,元君告知并派仙泉下山。从此仙泉不知疲倦地苦干,日夜山前山后地奔波,一个多月过去,泰山又重现了生机,布满了绿色。仙泉回到元君身旁,元君得知仙泉并没给乡亲们留下水源的时候,她担心人死山秃的局面不久又要重演,便忍痛割爱将自己最宠爱的女儿在身边化作山泉,至今流尚不绝。
姊妹松
从前,泰山山后的马家庄有个马员外,他勾通官府,霸占周围的名山大川,有钱有势,肆意欺压百姓,强占民女,坏事做绝,横行乡里,庄里的人都恨透了他。因为他姓马,又如此狠毒,所以人们都叫他“大马蜂”。大马蜂有个佃户马老大,马老大有一对黄花闺女,年方二十八,姊妹俩虽说生在穷家,自幼丧母,却长得浓眉大眼,如花似玉,庄里的人谁不夸马老大的这两只金凤凰。大马蜂虽年过花甲,但他对马家姊妹却早就看在眼里,喜在心上,他恨不得一把将他们抢过来。这一天,大马蜂把马老大叫到堂下说“老大,你家两闺女,我看也老大不小的了,也该找个婆家了,这门亲戚我早就给你看好了,那人的长相和我一样,家产万贯,她们嫁过去有吃不尽的鸡鸭鱼肉,穿不完的绫罗绸缎,享不尽的荣华富贵,老大,你看如何呢?”马老大早就看出他心怀鬼胎,就连忙说“谢谢你老人家的好意,我早就把闺女许给人家了。”大马蜂一听就来了气,向马老大吼道“说穿了吧,你这两闺女我要定了,不给也得给,除非是今晚她们一命归天,要不然明天早晨就拜堂成亲”。马老大回到家里,像是没了魂,大马蜂是头顶上长疮,脚底下流脓,坏透了,什么事都干得出来。老大急得火烧火燎,只恨上天无路,入地无门,把此事告诉了女儿,三人抱头痛哭,姊妹俩非要以死相对,马老大说,你们死了,扔下我一个人,也无人照顾,最后三人决定到后石坞青云庵出家了。此事,庵主早就和大马蜂私通,马家姊妹出家的事,庵主当夜便派人报告了大马蜂,大马蜂抬着花轿带着马老大来到青云庵,想在青云庵与两姊妹成亲,大马蜂和庵主正做好梦,只见一个小尼姑跑来喊道:“大事不好了,庵主,马家姊妹逃走跳崖了。马老大痛不欲生,一头朝香案撞去,碰死在菩萨面前。后来,在她们跳下去的地方,并排长出两棵松树,枝枝连理,叶叶交通,好像手换着手一样,人们便给它取了个很形象的名字叫“姊妹松”。
一品大夫
普照寺位于泰山南麓,相传为六朝所建,是山前最早的佛教寺院,它背依泰山,前临小溪,清幽静谧,鸟声不绝。院内银杏双挺,油松对生,两丛梅花,翠竹亭亭,整个寺院荫蔽在青松翠松之中,夏无酷署冬无严寒,冷暖宜人,确是一处胜地。人们大都慕名而来,瞻六朝古松,望老树筛月,别具情趣。不过,西院的一品大夫,说来也令人增加兴致。一品大夫松,原名“师弟松”,是清代寺僧理修入寺时与师父共植。当时,寺院清静,游人稀少,理修天天以松为伴,在树下习文读经,天长日久,便对松树产生了依恋之情。一天,他坐在树下吟道“僧载松,松荫僧,你我相度如同生,松也僧,僧也松,依佛门,论弟兄,吟成,理修马上把此诗告知师父,师父听后,不禁拍手叫绝,遂把松树取名为“师弟松”。光绪二十二年二月,楚仕何焕章游至普照寺,为寺里的景色所折服,赞叹不已。当时,寺里的住持和尚庆山师父陪他到西院,听到赞誉,自然欣喜无限,便邀何焕章题字,何焕章站在师弟松下,见此松袅袅婷婷,位于西院中央,树冠如棚,状如华盖,因为只有皇帝才能乘华盖之舆,便提笔疾书“一品大夫”四字,刻于石上。此名沿用至今。
望人松
五大夫松以上的山坡上,还有一棵袅袅亭亭的松树,一枝长长的树干斜向下伸展着,好像殷殷热情的泰山在企盼着海内外宾朋的到来,许多年轻的情侣,更是将她作为忠贞不渝的爱情象征,在树下留影,因为她向上凝聚着一个动人的爱情故事。
传说,很久很久以前,在朝阳洞附近住着一对年轻的夫妻,他们日出而作,日落而息,相亲相爱,乐善好施。一天,一位外地的花匠到泰山采集花草,不慎失足掉下山崖,被丈夫救回家中,二人悉心照料,花匠很快恢复了健康。花匠为了感谢他们的救命之恩,拿出许多奇花异草的种子相赠,说是撒在山间,来年泰山将会漫山花香,分外妖娆。他们照做了,第二年泰山果然花繁草茂,十分美丽,又一次,一位石匠来他们家避雨,他们倾其所有,热情款待,石匠为了感谢他们的盛情,一夜之间凿通了上山下山的所有盘道,引来了大批的游人,使他们夫妻大开眼界,后来,丈夫为了把泰山打扮得更美丽,决心出到外面学习技艺。然而丈夫走了一年,两年,三年,却迟迟不闻归期,从春到夏,从秋到冬,年轻的妻子站在山坡上焦急的望着,执蓍地期待着,漫天的大雪掩没了她的身体,来年春天,冰雪消融了,年轻的妻子却不见了,在她站过的地方长出一棵亭亭玉立的松树,像那少妇首望远方,企盼着丈夫的归来。有一天,她的丈夫终于回来了,见妻子变成了一棵松树,悲痛异常,于是在树下筑了一间石屋,日夜守护着他的妻子,把对妻子满腔的爱,都献给了泰山,为妆扮泰山,建设泰山,为来泰山的游玩的客人,做了许多的好事。
碧霞元君的来历
凡是爬泰山的人,不论内客还是外宾,没有不拜见泰山奶奶--碧霞元君的。有的慷慨解囊,施舍钱钞;有的虔诚叩首,五体投地。据说,碧霞元君能为众生赐福,消病去灾,所以泰山的香火至今缭绕不绝,每年春天,都有许多人从外地纷至沓来,进香许愿。可是,他们未必知道碧霞元君的来历。
传说姜子牙辅佐周武王建立了周氏王朝后,天下统一,武王认为大臣们开国有功,应该重重有赏。可是,想来想去,却找不出合适的礼物,最后,武王还真想出了个绝顶的好主意,把全国的领地都分给大臣们。这样以来,既显示了他武王的慷概,又能说明他对大臣们的信任;同时考验大臣们是否真的忠君报国;再者,武王这样也就轻松愉快,落得清闲做他的"天子"就行了。主意一定,武王便把封神大权交给了军师姜子牙,让他分封诸侯。
却说姜子牙分封诸侯,封来封去把全国其他的名山大川、风水宝地都封尽了,就留下了一座东岳泰山。姜子牙早就知道泰山气势雄伟,风景秀丽,是个供人游玩的好地方,他原准备把泰山留给自己,可谁知半路里又杀出个程咬金,武王的护驾大将黄飞虎找上门来,非要把泰山封给他不可。两人正在商榷,不知谁又走漏了风声,黄飞虎的妹妹黄妃也来找姜子牙要地盘,说是武王答应她,要她来找姜子牙。这下可好了,三个都看准了泰山这块宝地,可总不能都去坐呀!这到底如何是好呢?事到如今,只黄氏兄妹就够姜子牙缠的了,自己便不得不打消了坐泰山的念头。不过放弃了也怪可惜,他见黄氏兄妹一个凭护驾有功,一个仗武王后台,两人争得面红耳赤,就赌气地对他们说:"好了二位,谁也别争,谁也别抢,凭自己的本事,谁先登上泰山,泰山就是谁的。"黄飞虎一听,不禁拍手叫绝。他想:凭我一身气力,泰山还能有黄妃的份?可是,身单力孤的黄纪,也没有一点惧色,一口应允了。
黄飞虎是个四肢发达、头脑简单的武夫,比赛日期一到,便骑上他的麒麟,日夜兼程,从京都直奔泰山。黄妃为比赛绞尽了脑汁,终于想出了一条妙计。比赛一开始,她先将自己的鞋子脱下一只,使了个神法,将鞋子扔到玉皇顶上,然后才不慌不忙地向泰山赶来。等到黄妃爬上泰山,兄长早在南天门上等得不耐烦了。
他见黄妃姗姗来迟,便对她说:"不行就是不行,别逞能。这回你该服气了吧?"。
"真是岂有此理!是我先已到此,我以为你在路上出了什么事,前去接你,不想你已绕道赶来。"黄妃一本正经地说。
"你别胡搅蛮缠,你说先到,有何证据?"黄飞虎还真有点着急。
"证据吗?当然有,你来看吧。"
黄飞虎跟着妹妹来到玉皇顶,只见黄妃的一只绣花鞋端端正正地放在石坪上。尽管有证有据,黄飞虎却从心里不服气,不禁斥责妹妹:"你耍滑头。"黄妃不紧不慢地说:"凭本事嘛,怎么是耍滑头?"黄妃自知纸里包不住火,光是兄长一人好对付,等姜子牙他们来就麻烦了。她作出无可奈何的样子对兄长说:"咱们兄妹二人,本该是你敬我让,不分你我才是。这样吧;我住山上,你住山下;咱们共管泰山总可以了吧?"这样一来,先来的黄飞虎倒做了不晓世理的孬种;后到的黄妃倒成守慷慨大度的好人;把个黄飞虎气得直翻白眼。可也没有办法,谁让她是自己一母同胞的妹妹呢,只好答应了。
等姜子牙赶来,一看便知道黄飞虎上了妹妹的当。可是他见黄氏兄妹都协商妥了,也不好再把事情说破,只好将计就计,把黄飞虎封为泰山神,把黄妃封为碧霞元君,一个在山下天贶殿,一个在山顶碧霞祠。
王母池与吕祖洞
泰山东麓的王母池,是王母娘娘的瑶池仙境。庙的后面是风景清幽的小蓬莱。
这座庙的东楼,下临溪谷。楼上有块匾,上书"山不在高"四个大字,取"有仙则名"的意思。楼下有个不大的水湾,清澈见底,山雨大作之时,咆哮如雷,浪花四溅。这个水湾,名叫虬在湾,俗称虬子湾。
相传,小蓬莱有一条神虬,在溪涧中修炼,不知犯了什么天条,被王母娘娘囚禁在这个小水湾里。它在这湾浅水中,既不能兴风,也不能作浪,终年蜷缩着它那细长身子,过着囚禁的生活。
有一年的夏天,泰山上来了一个疯疯癫癫的老道士,自称姓单,人都称他单道士。他白天游山玩水,化缘讨斋,晚上住在虬在湾东岸的石洞里。
这年中秋节的夜里,皓月当空,王母池内外,寂静清爽。单道士带着一壶酒,拿着一支箫,还带了文房四宝,来到虬在湾的石坪上,席地而坐,喝一会酒,吹一会箫。悠扬的箫声,引得潜藏在水底的神虬跃身水面,还不断向老道点头朝礼。这时,老道用竹箫敲着石坪,大声喊道:"功业已满,就此飞升,此时不走,还待何时?!"道士拿起毛笔,在虬头上点了一笔。再看那条虬,在水中一滚,立刻化做一条墨龙,腾空而去。泰山上空,马上乌云翻滚,大雨倾盆。
风雨过后,又成了月光明亮的世界,从此单道士也就在泰山上失踪了。第二天,人们在石坪上见到了一首墨迹飞舞的大草字,写的是"昔年此地我曾来,事满华夷遍九垓。无赖虬蛟识吾面,使我踪迹不沉埋。"后面大书"回回翁"三字。
以后人们从单字的两口和回字的两口,恍然悟出了,这是吕字的变形,知道这是吕洞宾专门来泰山解脱神虬升天的。因此人们就把他所住过的石洞,称做吕祖洞了。
何首乌
泰安城南有个何家庄,住着姓何的父子俩,以采药为生。村里还有个大财主,开了个药铺,要他们给他采药。这一年,父亲身体不好,儿子因为照顾父亲,就很少上山采药。那财主说:"你们再不上山采药,我就把你们撵出去。"
何家的儿子没办法,只好带着生病的父亲上山采药。到了山上后,父亲说:"我从东路上,你从西路上,咱们分两路采。""好吧!"他们就分手了。
那老头爬到半山腰上,突然雷电交加,雨就哗哗地下起来了。老头腿也软了,肚子也饿了,头也昏了,正想找个地方避雨,忽听对面一座小山上有个小孩哭。老头子心想:这么大的雨,怎么还有小孩子哭呢?再怎么难受也得救孩子!就冒着雨跑到对面山头上去了。一看有个小黑孩,胖乎乎的,很爱人,在那里哭呢!老头很疼得慌,就把他抱到一个山洞里去了。小孩也不哭了,老头也昏过去了。醒来一看,小孩不见了,手里剩下个黑黑的、跟个地瓜样的东西,很香。老头也饿了,就把这个东西吃下去了。
一会,他儿子就来了,拉开嗓子喊:"上哪去了,下这么大雨!"
老头在洞里答道:"在这儿呢!在这儿呢!"
他儿子进来一瞧,里头是个头发乌黑的年轻人,就上去"啪啪"揍了那人两个耳光:"你冒充俺爹,你才多大年纪?"
"我就是你爹,你怎么不认得我了?"
儿子他仔细一看,果然是父亲,就说:"你怎么这么年轻了呢?"
他父亲就把事情的经过一五一十地讲了一遍。又说:"你看这还剩了一半呢?"
他儿子把这东西拿下山去,找药铺里的先生一看,原来那黑东西是药。由于这药能使人白发变黑,又是姓何的采的,从那以后,这个药就叫"何首乌"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