说起唐朝诗人,李贺你一定会有印象。他的《马诗二十三首·其五》“大漠沙如雪,燕山月似钩。何当金络脑,快走踏清秋。”在早期小学课本教材就选用过。只是自己小时候学习时,不那么在意,也记得不那么牢,错当这是别的诗人所作。

李贺的23首马诗(重读李贺马诗二十三首的一点感想)(1)

李贺给今天的人们的印象,不过是“通眉长爪、弱不禁风”书生形象。他在人世间存活也不过二十多年,诗歌创作作品留世不算多,却是唐代诗坛中奇绝的卓越的人物。对于他的《马诗二十三首》前人有过评价,清人方扶南以为“皆自喻也”,姚文燮则说“首首寓意”,并非都是比喻自己。二人见解不所不同 ,但在寓意这一点上,相当一致。以下顺手录其中几首,一起来看看。

之二“腊月草根甜,天街雪似盐。未知口硬软,先拟蒺藜衔。”

之七“西母酒将阑,东王饭已干。君王若燕去,谁为拽车辕?”

之十“催榜渡乌江,神驹泣向风。君王今解剑,何处逐英雄?”

之十八“伯乐向前看,旋毛在腹间。只今掊白草,何日蓦青山?”

之二十三“武帝爱神仙,烧金得紫烟。厩中皆肉马,不解上青天。”

这些诗中,有自喻的,也有讽刺时事的,也有替人慨叹的,不能一概而论。他通过马的不同遭遇,对马的不同描写,集中地反映了自己对中唐时期许多社会现象的不平与愤懑。

李贺的23首马诗(重读李贺马诗二十三首的一点感想)(2)

之二,字面上看很像困饿之人不能择食的悲惨,实则是诗人对丑恶现象的嫉恨和揭示,展现他敢于为民发声的倔强性格。你看,寒冬腊月时节,长安的天街下过似盐的大雪,草苗枯槁,连草根也深埋雪中。马儿找吃的,知道草根也变得甜。然而,藏在厚厚积雪下的草根,也藏着带刺的蒺藜。言下之意,提醒大家,别只想着在人生路途上碰上美好的东西,美好的往往也兼带着丑恶的。面对着诱惑——未知两种可能,诗人借马的口吻说“未知口硬软,先拟蒺藜衔。”——我已做好先咬到带刺蒺藜的思想准备,我倒要看看,是我的口齿硬,还是蒺藜的尖刺厉害。这样看来,诗的第三句是理解全诗的重点,这里透出诗人敢于斗争的精神。这么冷的天,能找到吃是第一要务,但不能一副饥不择食的样子,总先要掂量下自己的本领。这也提示大家,敢于斗争固然重要,向丑恶发起斗争也要讲究斗争的本领,发挥好顽强的精神。

李贺的23首马诗(重读李贺马诗二十三首的一点感想)(3)

古霸下遗址

再看之十“催榜渡乌江”这首,大英雄项羽坐骑乌骓马。说起这匹马,项羽对它的评价为“吾骑此马五岁,所当无敌,常一日千里。”然垓下一役,在刘邦军的攻击下,项羽失败了。他突围夜走在乌江岸边。乌江亭长为他准备一条船,并说“江东虽小,地方千里,众数十万人,亦足王也。愿大王急渡!”项羽谢绝亭长好意,将乌骓马赠送亭长,自己拿着短兵冲入战场,身受重伤,自刎而死。这是历史上楚汉相争乌骓马的下落实。诗人李贺有感于史事,设身处地为骏马着想。他想象着项羽自杀后,亭长将马拉上船,划船过乌江到对岸。过江后,乌骓马在惨烈的北风中禁不住痛哭起来。马为什么痛哭?它悲感旧主人项羽拔剑自刎后,再也不能够与这样一位英雄一道驰骋疆场了。

李贺的23首马诗(重读李贺马诗二十三首的一点感想)(4)

“女为悦己者容,士为知己者用。”中国历史上,许许多多才智之士,无不是追随着领袖人物多年。一旦这位领袖人物辞世,他们均会痛感着无法弥补的损失。这种悲哀,今天甚至将来也会一直出现。生活的现实也是这样,没有锋利的矛,也就显不出盾的坚固。这是骏马的悲哀,是才智之士的悲哀,也是诗人李贺慨叹的人世之悲哀吧?还是让读者们自己去品味吧。

李贺,只活了二十七岁。清人宋琬在《昌谷集注序》对他有几句话评价:“贺,王孙也。所忧,宗国也,和亲之非也,求仙之妄也,藩镇之专权也,阉宦之典兵也,朋党之衅成而戎寇之祸结也。”他一身锦绣,为宗国满腔抱负,然而又是带着沉重的忧世之情死去的。他的用世热情、憧憬光明,政治见解和功业抱负,又激励着一代又一代的新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