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国内, 《昆虫记》经常以启迪读者科学知识的课外阅读经典的形式出现,各种插图本、有声读物深受大家,特别是青少年的喜爱。这部作品之所以历经一百多年的淘洗仍能经久不衰,那是因为它与一般的文学作品有所不同,是一部集学术性与文学性于一体的经典著作。阅读这部著作不仅能让人汲取知识,还能收获许多感悟。
让-亨利·卡西米尔·法布尔出生在法国南部圣莱昂地区的一个农民家庭。因家庭贫困,法布尔四岁时被父母寄养在邻近的祖父母家中。乡间的牛羊、禽类,以及花鸟虫草成为了法布尔童年时期最好的玩伴,也促使他对大自然的一切产生了强烈的好奇心,渴望探索自然界所蕴含的真理。
七岁时,法布尔重新回到父母身边,开始接受教育。通过自己的努力,他考上了沃克吕兹师范学校的公费生,毕业后,在一所小学里当教员。任教之余,他潜心研究昆虫,根据自己的直接观察,撰写并发表了一系列论文。由于教师的薪资待遇很低,法布尔一生都未摆脱经济拮据的困境,直到五十多岁时,他才依靠辛苦攒下的稿费,在普罗旺斯买下一处坐落在荒地上的旧宅。法布尔将这片荒地命名为“阿尔玛斯”至此他终于实现了“拥有一片自己的小天地观察昆虫”的愿望。法布尔把“阿尔玛斯”当成自己的家和昆虫实验场,在那里专心致志地思考、观察、实验和写作。 1910年,当《昆虫记》的第十卷问世时,他已经是一位耄耋老人。
《昆虫记》的法文题目是《Souvenirs entomologiques》,直译的话,可以译为 《昆虫学回忆录》。周作人最早把这本书译作《昆虫记》,而后一直被译界沿用至今。法布尔之前的昆虫学家只做昆虫的搜集与分类工作,他们手持放大镜,解剖昆虫尸体,仔细地查看昆虫的触角、大颚、翅膀和足,却不思考这些器官在昆虫的日常生活中所起的作用,他们对昆虫的判断力、本能和生活习性甚少研究。
专家们根据昆虫的外形给其命名,把身体构造相同的昆虫归入同一种类。法布尔通过细致入微地观察,发现这种做法并不合理,因此,他给《昆虫记》取了一个副标题《Etudesur l’instinct et les moeursdes insectes》(《对昆虫本能及习性的研究》),并提出要到大自然中去观察活生生的昆虫,“研究它们在存活时的状态,它们的本能和习性,才能和感情”,根据昆虫“工人”所从事的职业来给其命名。法布尔的研究以直接观察为依据,就像他自己说的 : “ 在对某个事物说‘是’以前,我要观察、触摸,而且不是一次,是两三次,甚至没完没了,直到我的疑心在如山的铁证下归顺听从为止”。他本着追求真理的科学探索精神来观察昆虫的劳作,以富有情感的笔调来描写昆虫的生活,使得《昆虫记》自问世以来就为广大读者所喜爱。
虽然法布尔开始动笔写作《昆虫记》时,已经年过百半,但他仍像一个好奇心满溢的孩童一样,喜欢提出各种各样的疑问,根据问题进行观察和实验。 “我习惯在每个答案后跟着提一个新问题,直到碰到不可知之墙为止”。兴趣是最好的导师,正是凭着对昆虫所怀有的浓厚兴趣,法布尔才把大半辈子的时间与精力都放在了研究昆虫上,就像他自己所说:“在昆虫学大量的领域内需要天真。没有大量这种资质———在讲求实际者眼中的奇思怪想,谁还会去关心小小的虫子呢?”。
他数十年如一日地手持放大镜,观察昆虫的出生、蜕变、筑巢、觅食、求偶、繁殖,以孩童般的视角,真实而质朴的笔调记录下昆虫的本能和习性,展现给读者一幅幅栩栩如生,生趣盎然的画面。在他的笔下,小小的昆虫们无一不是身怀技艺的行家里手:长腹蜂是挥舞瓦刀的“泥瓦工”,黑蛛蜂是技艺高超的“制陶工”,土蜂是下针精确无误的“麻醉师”,切叶蜂是名副其实的“裁剪工”,黄斑蜂是技艺惊人的“鞣毡大师”,而蜾蠃则是 “ 挖掘工 ”、 “ 采脂工 ” 和“粉刷工”。
下面请看“演唱者”蟋蟀放声高歌的场景:
“园子里夜间歌唱的蟋蟀非常多。每一簇开着红花的岩蔷薇都有自己的合唱队员;每一束薰衣草上都有自己的演唱者。那些枝繁叶茂的野草莓树,那些笃蓐香都变成了一个个合唱团。所有这些小生物在灌木丛间用它们清脆动人的声音互问互答;或者不如说,每个歌手不管别人唱什么坎蒂列那(译者注:中世纪时的一种叙事抒情歌曲),独自在庆祝自己的欢乐。在天上,就在我头顶上,天鹅星座在银河中划上它那大大的十字架;在下面,就在我的四周,蟋蟀的交响乐在抑扬起伏。这歌唱自己欢乐的小不点儿令我忘记了群星璀璨的场面。这些天上的眼睛平静而冷漠 地瞧着我们,我们对于这些星星是一无所知的。”
从上面这段文字可以看出,《昆虫记》除了是一部严谨的昆虫学作品,还是一部优美的散文巨著,它实现了科学与文学的完美结合,理性思考和感性表述的合二为一。它不像其他科学类作品那般内容晦涩难懂,用词枯燥无味,读来反而给人一种妙趣横生,仿佛与虫儿面对面交流的感觉。纵观洋洋洒洒的十卷本《昆虫记》,其语言朴素而纯真,文风流畅优美,隽永风趣,深入浅出,使得这部著作不愧有“昆虫的史诗”之称。
除了将昆虫纤毫毕现的形态特征展现在读者面前,法布尔对虫儿心理,情感的揣摩与刻画也可谓是本书的一大亮点。他本人也被国际学术界誉为“动物心理学的创导人”,譬如,毛刺泥蜂在攻击毛虫得手之后,用跗节跺脚,梳理翅膀,不时地把大颚和前额贴在地面上,用后足将身体撑得高高地,仿佛要翻筋斗似的。法布尔认为这些动作是毛刺泥蜂表达心中喜悦的一种方式,就好比当人类沉浸在成功所带来的欢乐中时,会做出搓手的动作一样,有时候,法布尔也会从人类的伦理道德视角来解读昆虫的行为,正是虫儿身上所带有的这种人性化特征才使得该书与众不同,引人入胜。
如果不是法布尔对渺小生命所怀有的尊重与热爱,不是他的悉心观察和详细描述,也许虫儿的这些故事还不为人所知。法布尔为我们打开了一扇通往微观世界的大门,让我们领略到昆虫那妙不可言的灵性。在阅读的过程中,我们可以感受到作者捧着一颗真诚的心来对待每一种昆虫,他就像是一个为儿孙讲述故事的老人,把昆虫世界的趣事儿向读者娓娓道来,令人回味无穷。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