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官山村出来,计划当中还有个太原长公主坟,也在石坝镇汪郢村,离这并不远,我就不顾是不是吃饭点了,导航去汪郢村,结果由于我的疏忽,找错了地方,耽误尹老师吃饭了,深表歉意。这是怎么回事呢?慢慢往下看。
导航给的路线全是乡道,好在农村路现在都不错。
其实过了小陆郢,到包集乡,再跑一点就到汪郢村,可是导航却把我引向更远的一个汪郢村(图中画圈的地方),后来才知道石坝镇这一片有三个汪郢村,这是我始料不及的!我就这样和太原长公主错过!
明光也有个包集乡,我还经过这个村委会,据说汪小姐墓就在其东北四公里,我哪里知晓,油门一轰,呼啸而过!
网摘资料:在明光市包集乡汪郢村东北,距乡政府约四公里有座团中心状墓,面积200平方米,高约5米,封土基本完好,冢堆上松树、槐树兴隆。"文革"期间,该村擅自挖掘一次,仅出土墓碑二块,因墓体结构坚固,据说是石灰、黄泥浇糯米汁搅拌成的殽杂土。铁锹挖不动,铁镐一凿一个眼,后放弃发掘,故该坟至今保存完好。当地百姓称之为"汪小姐墓"。《明史、公主传》载为"太原长公主之墓"。明朝时明光属盱眙县辖区。《盱眙县志》载:"汪小姐坟即汪驸马墓也,在县西八十里,太平乡内牧羊山西南。公主为明太祖之姊,早卒。适驸马都尉汪清,死于鄱阳湖之战,柩归,合葬于此。""文革"中发掘出的两块墓碑至今尚存。一块长2米、宽0.83米,因为长期磨损,近三分之二的字难辨,其大意是驸马爷汪清的生平事迹。另一块碑长0.60米、宽0.54米,碑文为篆书"故汪母王氏德入圹志"。
村道又拐上319省道,接着导航往黄寨马场方向,这条路我熟悉。
道路太好,风驰电掣,一不留神还跑过了。
下到乡村水泥路,跑一两里路就到这个最远的汪郢村。
到了汪郢村,问村民哪里有汪小姐墓,他们听不懂“墓”这个字,你说“坟”才可以。费了老劲,讲解半天,另一个大哥说村子后面有个墓,当地人称大墩子,已经被盗过了。我一听有戏,赶紧问清方向,谢过村民,顺便还抓了几颗花生米,肚子是有点饿了。
到了村外树林边,有问了一路过的大姐,说就在左边树林下面,说还有个马桥,我这里把曹国长公主记成太原长公主了,我以为就一个长公主,其实是二个。这个汪小姐墓没有桥也没有马,这当然是后话。要不说考古既过了车瘾,也是增长知识的机会,我不来找太原长公主,也不知道还有个曹国长公主,更不知道她们一个是朱元璋的大姐,一个是二姐。
山坡林子后面就是一块向阳的坡地,低下是一汪水塘,古代墓葬风水讲究依山造陵,背山面河,这一处正好符合。
走过上岗上的坡地,都是黄泥板子,当地村民运来不少牛屎猪粪当肥料。
在一块稀稀拉拉的麦田边,看见一丛高过地表的土墩,这可能就是村民说的大墩子。
据说朱元璋喜欢自己的二姐,对大姐不怎么样,难怪这墓修得如此简单。其实我当时是以为这就是汪小姐墓,现在知道我找的不是,既无碑也无文,但这是谁的墓我不知道。
网摘资料:太原长公主墓 太原长公主墓俗称汪小姐墓。位于明光市石坝镇包集村汪郢村民组东北,距明(光)津(里)约4公里。墓呈圆状,面积200平 米,封 土 基 本 完 好,高 约 5 米,冢 堆 上 松 树 、槐 树 茂 盛 。“文革”期间 ,该 村村民擅自挖掘一次,仅出土墓碑二块,墓体结构坚硬,未再继续,故使小姐墓至今保存完好。现被当地一户人家建上猪圈,得意幸存,未被盗掘。你看这段话说的很清楚,当地人还在墓上建有猪圈,这里分明是荒山野岭,哪来的猪圈?
我还不死心,又下到西边的山坡下面,去找什么马桥,哪里有桥的影子。
绕了一大圈,回到车子边,真是一无所获。有时野外考察就是这样,因为情报不准,备书不够,时常会错过,漏过或跑错地方,我辛苦不要紧,还连累了弟兄。
后来我回来查找资料才知道我跑错地方了,明光市有三个汪郢村,我跑的是最远的那个,虽然找的不是汪小姐墓,但也误打误撞到另外一个不知名的古墓。这不知算不算意外的收获,那个太原长公主坟我找时间会再去一趟。
车到石坝,必须吃饭了,我本想找家牛肉汤喝的,明光这边牛肉汤不错。可是路边没看到,正好过了十字路口有家兰州拉面,吃碗拉面对付一下。
穷游的我出门爱吃面条,便宜快捷抵饿。店里小师傅是西宁的,还是个摩友,门口这辆车就是他在凤阳买的,也喜欢闲来骑车周边跑。看了我们的车很羡慕,两口子一直送我们到上车走。
石坝给我们车子加满油,我早上出来油表看还可以,回程给我的战马喂饱。这车子油耗到底多少,我也没计算过,反正加满油20L,跑四百公里左右没问题。
出石坝镇沿着石坝水库梗走。石坝水库位于安徽省明光市东14公里石坝镇境内,淮河流域,七里湖水系石坝河上游,是一座以蓄水灌溉为主兼有防洪、水产养殖、小城镇供水等综合效益的中型水库。设计标准为50年一遇,设计水位为45.78米,校核标准为千年一遇,校核洪水位为46.93米,总库容2637万立方米,正常蓄水位45.0米,兴利库容1418万立方米,死水位39.5米、死库容132万立方米,该工程于1959年10月开工,1972年春全部完成,水库自建成以来历年效益显著。
水库梗走完不久上了新修的104国道,道宽车少,可谓一马平川!
又折向345国道去明光市方向,我要找的是明光城南大李村,这是今天最后要探访的古墓。
显然大李村这一片都是菜农,毕竟靠近城市不远,到处都是白色的蔬菜大棚。
骑到村口,问一当地人家哪里是曹姑坟,大姐扫帚一指,就在前面。
我骑到跟前,举目四望,眼前一片狼藉,显然这是拆迁的现场。
我一看这破败之地,就让尹老师原地抽烟休息,我去拍几张照片。
我走了百十米,在蔬菜大棚的间隙空地看到了文物保护碑。不远处的阳光下就是一堆坟茔,荒草萋萋。这就是朱元璋的二姐曹国长公主墓。
在墓冢的右侧还有一块碑:陇西王后裔修谱树碑祖坟覆土奉献记载。这是怎么回事?细读碑文才知道是明光岐阳王李氏后裔祭祖之碑。
网摘资料:曹国长公主墓 曹国长公主墓俗称“曹姑坟” 位于明光街道办事处东南1. 5公里的大李村。原墓冢几经挖掘,“文革”中又遭 受 破 坏,现呈“凹”状,周长约200米 。据《 盱 眙 县 志 》载 ,曹国长公主墓 位于“治西灵迹乡”。《明史·公 主传 》:“ 曹国长公主,明太祖朱元璋之仲姐,太原主母妹,嫁李贞。主性纯孝,助贞理家尤勤俭,早卒。贞携子文忠避兵,依太祖于滁阳。洪武元年二月追册主为孝亲公主,封贞恩亲侯驸马都尉。先是,兵乱,主未葬,命有司具礼葬于李氏先墓。诏曰:‘公主祠堂碑亭,其制悉视功臣之赠爵为王者。’三年改册主陇西长公主。五年,以文忠贵,加册曹国长公主,并进贞右柱国曹国公。贞性孝友恭谨。初,文忠守严州,屡以征伐事出,皆委贞权掌军务。文忠克桐庐,以所俘卒送严。严城空虚,俘卒谋叛去。贞飨其众,醉而缚之,以归应天。太祖嘉之,累授官如子爵,赐甲第西华门玄津桥之西。帝数临幸,太子诸王时往起居,亲重无与比。晚岁尤折节谦抑,尝曰:‘富贵而忘贫贱,君子不为也。’十二年冬卒。赠陇西王,谥恭献。”大致意思如下:朱元璋二姐夫李貞,生於元大德七年,即公元一三0三年。三十六歲,娶,年方二十四歲的朱佛女為妻,其為朱元璋二姐,生子明岐陽王李文忠。朱李兩家同住在太平鄉(靈跡鄉,即今日明光),兩家的父輩關係相處的非常融洽,因此而聯姻,結為親家。朱佛女生於元延佑元年,即公元一三一四年,病逝於元至正九年,即公元一三四九年,年僅三十六歲。李貞家境尚好,人口眾多,雖生活於元末,兵災戰亂,但,畢竟是世居太平鄉的富裕大戶。朱佛女嫁進李家,操持家務勤勞,對待公婆向自己的父母一樣孝順,對待親朋恭敬有加,與鄰里交往和睦相處。朱元璋特別的敬重二姐佛女,更感恩於二姐夫李貞。朱元璋聚眾起義的初期,慘遭元兵的追剿緝拿。二姐佛女,冒著全家滅門的危險,將小弟朱元璋藏了起來,幸運的躲過了劫難。腐朽的元末社會,連年災荒,戰亂,饑民橫屍遍野。李貞在暗無天日的生存環境中,自身都難保命,於荒難之初,在生活上还經常幫助朱家,所以朱元璋感恩於李貞。在朱元璋自立為吳王以及稱帝後,常寫手書於李家,至今,在明光岐陽李氏第九修宗譜中,任然保留著朱家皇帝給李家很多封書信、詔令、誥命的文字記載。洪武十一年,李貞薨於於京師即南京,太祖命有關部門將李貞遺體運回靈跡鄉,即今明光,與曹國長公主合葬。並下詔:長公主的祠堂、碑、殿,規格都按功臣爵位爲王的級別。朱佛女在洪武三年冊封爲隴西長公主,即公元一三七0年。洪武五年即公元一三七二年。因爲李文忠戰功顯赫的地位,加封李貞爲右柱國曹國公,加封朱佛女爲曹國長公主,李貞薨後,追贈為隴西王,諡“恭獻”
明光岐阳李氏始祖陇西王李贞及妻子曹国长公主(朱元璋二姐)朱佛女的陵园就在明光街道大李村口,即俗称的曹国坟、或朝姑坟。李贞、朱佛女之子李文忠是明朝开国第三功臣、封岐阳王。由于李文忠“丰功伟烈,垂诸竹帛”,明政府对岐阳李氏家族则是“礼隆配享,世券优颁,家庙则殿宇辉煌,诰册则文章灿焕”。到清朝,恰逢康熙南巡,为了拢络前明君臣,康熙“遣兵部右侍郎程景伊、大学士朱珪,操文赐祭”, 于是因改朝换代社会动荡被损坏的明光岐阳李氏宗祠得以重建。(见明光岐阳李氏家谱)
据《明史》记载,李文忠有三子:“长景隆,次增枝、芳英,皆帝赐名……芳英官至中都正留守”。其中李芳英是岐阳李氏家族的三世祖,自明初以来,李芳英的后代定居于凤阳府盱眙县明光集,故这里的岐阳李氏家族遂称“留守支”。李芳英是当今明光李氏家族“留守支”第一代。
关于“中都正留守”(全称“中都留守司正留守”)一职,查有关资料: 洪武二年九月,朱元璋下诏,在临濠(今凤阳县)营建明中都。洪武三年,在临濠营建了全国最高军事机构——大都督府(相当于今天的“中央军委”),并于当年十一月戊戌,任命李文忠为大都督府的最高长官。洪武四年四月甲申,在临濠设置了大都督府的分支机构“临濠行大都督府”(后改为“凤阳行大都督府”)。洪武八年四月,朱元璋下令罢建中都,凤阳从首都的位置变成为“陪京”。古代规制:凡是陪京和行都,必须设置“留守”,其意为“京城留守”。洪武十四年九月丁酉,朱元璋在凤阳设置了“中都留守司”,李芳英大约是第三任中都留守司“留守”。 明政府对“龙兴”之地的中都留守司的级别作了规定,“留守一人,正二品”。它虽与“六部尚书”同级,其政治资格却要求得更高,“国制,非勋戚不拜,后多以才略充之”,“宗人府署印、内府管将军、宿卫、中都留守,旧规皆以国戚充之。勋臣非在戚里,不得与也”。从而反衬出中都留守司“留守”的重要地位。李芳英是明初凤阳地区的“第一把手”,远高于正四品的凤阳知府。
现在当地人很少人知晓是李贞墓,或李贞与妻合葬墓,都知道是曹国长公主墓,简称“曹国坟”或“曹姑坟”。其实,曹国长公主坟只是礼葬之所,并无尸骨及衣冠等其他遗物。当年,曹国长公主去世只是草草安葬,二三十年之后,物去人非,矮坟早已成为平地,荒草遍野,荆棘丛生,葬在何处,也无人知道,无法寻找到具体地点。真正安葬此处的乃是被追赠为“陇西王,谥恭献”的李贞。朱元璋还同时追赠姐夫李贞“三世皆王爵”,封李贞继配陈氏淑德夫人。
曹国长公主墓为砖室墓,据汪雨湘《嘉山县志手稿》载;“相传墓内公主居中,贞居左,淑德夫人陈氏居右。”墓门是券门,经重修并记有“万历三年孟秋谷旦裔孙庭竹”。墓前的神道有华表一对,石神兽五对及颂功碑一块,益显庄严肃穆。现神道已被破坏,仅幸存石马一匹。
洪武十二年(1379年)秋,李文忠回到故里盱眙县灵迹乡斗光山之原(即冷水涧之原)祭奠父李贞、母朱佛女。太祖朱元璋为此派遣内臣持自己御制《祭仲姊曹国长公主文》,随李文忠祭奠二姐曹国长公主:“感伤父母鞠育之恩,思惟姊孝父母之专,时刻有省,悠然动心。更思父母初逝,兄弟相离,姊我是别。当是时也,天各一方,悲伤痛切,惟鬼神知我。此时虽居至尊,未尝有忘。今也节届孟秋,特遣内臣奉御徐庆赍衣仪诣姊坟所,。姊其享牲醴,衣仪诣,悦父母之英灵,尚飨!”两年后,洪武十四年(1881年),李文忠回乡祭奠父母,为父亲李贞立碑一块《先考陇西恭献王圹志》,概述了李贞一生及岐阳李氏与朱家关系,李氏所获殊荣,整个明朝无人能比。
明万历三年(1573年),朱佛女裔孙李庭竹重修了曹国长公主与李贞合墓曹国坟,墓冢前有神道、华表、石兽,庄严肃穆。文革时被大李村民破坏,安徽省文物所于1969年冬和1970年春作了抢救性发掘,出图玉牌坊等玉器铜器若干,现藏于安徽省博物馆。
我去蔬菜大棚打听石马下落,说早几年就被明光文化馆(现博物馆)收去,我甚感欣慰,收走好,免得蓬头垢面,落败乡野,无人待见。
现在,曹国长公主墓,即曹国坟,遗迹已经漫灭,但当地人都知道曹国长公主墓的墓主人就是明太祖朱元璋的二姐朱佛女。
日头落西,可怜皇帝的姐姐朱佛女也只落得名份而已,一代英豪陇西王就在这菜地委屈,幸好还有许多李氏后裔前来祭奠。
临走钻到一大棚里,和一浇菜的大姐唠嗑,说今年菜贵,葱蒜收都要六块,我想此地也是沾了曹姑坟的光了吧。
我不知明光市政府怎样对待这块拆迁的村落,曹姑坟是否能得到妥善的保护?我的个人愿望是像村里的这两棵老树,能留就尽量留下来吧!
下午三点四十五,该返程了。
还路过嘉山中学。滁州明光中学始建于1929年,原名嘉山中学,由爱国志士汪雨相先生(原海协会会长汪道涵之父)与明光其他七位士绅共同创办,1959年被批准为省重点中学,1994年更名为“安徽省明光中学”,现为省级示范性重点高中。多年来,学校坚持依法治校,以“关注全体、尊重差异、以人为本、全面发展”的办学理念,积极推进素质教育,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获得良好的社会声誉。
池河大道
池河大桥—石门山—大溪河—板桥—凤阳—蚌埠
四点四十进蚌埠市,国道不比高速慢呀!
过了龙湖大桥和尹教练分手,他还要带训练,辛苦老弟陪我干跑一天!
回顾这一天行程,完成原定计划的四项,当然还有一项是错误的,就是太原长公主坟找成了大墩子古墓。探索艰辛,几百公里,一碗面条,但收获颇多,虽然也有不少遗憾,正是这种遗憾才会有强烈的求知愿望,也才导致我一觉睡醒,又再次启程来明光,到底又来明光看些什么?下回告诉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