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B站发布的视频《我不想做这样的人》引起热议。视频从近千位初中生的同题作文中精炼出当代年轻人对成长与人生的思考。这些声音或许尚显稚嫩,却因其率真、坦诚,拥有打动人心的力量与烛照社会的光芒。

视频开头,两位初中生站在舞台中央,试图回答着师长们最常问起的人生课题:“亲爱的父母、师长、前辈,其实我还不知道想成为什么样的人”。

在一个充满流动与可能的时代,十几岁便画出自己未来的样子,或许不够精确甚至略显稚拙。然而,在看似驳杂的声浪中,年轻人们对“不想做什么样的人”反倒有着十分笃定的答案。

“我不想做一个拿着锯子的人,随时随地,把人群锯成两半……不论对错,只争输赢”

作为中学生我们不应该做什么(我不想做这样的人)(1)

“我不想做一个浑身带刺的人,嘲讽别人的成功,嘲笑别人的失败”

作为中学生我们不应该做什么(我不想做这样的人)(2)

“我不想做一个流水线上制造出来的人,没有独立的人格,只有预定的人设”

作为中学生我们不应该做什么(我不想做这样的人)(3)

“我不想做一个隐身的人,需要挺身而出的时候,他藏在人群里”……

作为中学生我们不应该做什么(我不想做这样的人)(4)

舞台上两位演讲者的回答,不只是他们个人的看法,更是全国各地近千名初中生心声的合唱。这则名为《我不想做这样的人》的视频,由B站与真爱梦想公益基金会合作,收集了全国各省市26所学校的955位初中生的观点——聊一聊你不想做什么样的人。

作为中学生我们不应该做什么(我不想做这样的人)(5)

作为中学生我们不应该做什么(我不想做这样的人)(6)

作为中学生我们不应该做什么(我不想做这样的人)(7)

从这一幅幅稚嫩的作文手稿里,我们可以看到大时代潮起潮落映射在年轻人心灵里的样子。

面对人声鼎沸甚至动辄站队喊话的舆论场,从出生便与电子媒介相随的05后们,能勇敢地说出“不想做一个拿着锯子的人”,有的时候沟通与是非远比争论和输赢更重要。今天年轻人对世界复杂性的理解,远胜过我们的预期。

许多素来在品德培养中不断灌注的品质,早已在少年们的心中生发出个性化的解读。说起善良与积极,他们“不想做一个浑身带刺的人”;说起拼实力、做自己,他们“不想做一个流水线上制造出来的人”。有些人会指责生于优渥的05后缺乏责任感,但他们会大声地说“不想做一个隐身的人”,在挺身而出的时候,决不会藏在人群之中……

拉远时代的目光,今天还在初中的他们成为社会中坚之时,也正是中国基本实现现代化之日。从这个意义上讲,他们如何看待自己、同辈与社会,将形塑着这个国家对美好生活和人类命运的未来共识。我们很欣喜地看到,他们不仅灵巧地运用时代话语,更讲述着爱国奉献、铭记历史、富有教养、持之以恒等穿越时空的不朽价值。

除了三观正派、一针见血,这则视频更重塑了部分成年人想象中的“小小少年”。

“美哉我少年中国,与天不老!壮哉我中国少年,与国无疆!”,从梁启超写就《少年中国说》的120年前开始,翩翩少年便承载着民族与社会的希望。“如果你们依然需要我们的祝福,那么,奔涌吧,后浪!”,在《后浪》刷屏的新时代,这个社会更应当仔细聆听年轻人的所思所想、心之所向。

移动互联网的普及,让今天的年轻人们可以早早深度观察、参与甚至改变着这个时代。他们是用手机就可以写就一首曲子的15岁UP主“Vicky宣宣”,是与苹果公司总裁库克谈笑风生的大学生“老师好我叫何同学”,是耗时15天手工复刻三星堆文物的“才疏学浅的才浅”,更是近千位用质朴语言思考做人底线、映衬时代洪流的普通初中生……

这也是为什么今年B站要把麦克风直接递到年轻人的手边——正是越来越多的少年选择用坦诚、率真和巧妙的方式表达自我,思辨、批判地直面自己、拥抱生活,方能帮全社会破除关于年轻人的猜想和迷思。比之于动辄批评年轻人“一代不如一代”的“老古板”、过度谄媚年轻人“从此再不相同”的“无脑吹”, 《我不想做这样的人》凝练出的真实心声更加鲜活而富有生命力。

从初中生的演讲、到UP主的视频再到大地上的点滴实践,年轻人们始终在用语言与行动彰显着他们对自我的思考、对社会的关怀、为未来的期许。囿于年龄与阅历的不足,他们的声音或许仍显稚嫩、他们的思考未必不可商榷,但这样乳虎啸谷的勇气与雏凤声清的态度,格外值得你我的重视与珍惜。它们的表达与成年人习焉不察的语汇同频共振,一道汇入时代的和谐交响,不仅是提升文明底线的“催化剂”,更是推动社会进步的“助推力”。

敢于在反思后大声说“不”的年轻人,终将会成为下一代想要成为的人。

来源:环球时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