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咱们来说一说,财富的再分配。如何才能实现共同富裕,这是一个值得思考的话题,也是现在比较热门的话题。一直以来,我们会认为向富人征税,然后补贴给穷人就能完成财富的再分配,让穷人受益,但事实是,这种方式可能并不能让真正的穷人受益。在这种分配模式下,可能更能获得利益的是中等收入群体。为什么会出现这样的情况呢?接下来我们一起分析一下。
其实大家可以回想一下很多政府补贴的政策,这些政策往往有门槛限制。而这个门槛有可能是经济门槛,有可能是知识门槛。但是大多数穷人们,可能真的很难达到这种门槛。
咱们就拿经常说的4050补贴为例,政府出台4050补贴是为了给那些缴纳灵活就业社保人员的一份补贴,为了他们缴纳时能减少经济压力。但是灵活就业人员的社保,即便缴纳最低档一个月也是一千多块,如果家里有两口人要交,那么一年下来就是两万多块钱,这个数目对于很多低收入群里来说并不是小数。所以很多低收入群体根本就不会去缴纳灵活就业人员的社保,而这笔4050补贴也肯定领不到。而那些能够缴纳的起灵活就业人员社保的,往往都是一些略有经济实力的,比如做生意的小商小贩,或者是工商从业者。
再比如,大家比较熟悉的对贫困生的补助。这项补助,的确是解决了很多农村孩子上学的问题。但是很多能上的起学,并且能上到大学的孩子,不排除有家里特别特别贫困的,但是大多数能上得起学,并且能坚持到大学的,也不会是特别低收入的家庭。因为那些家庭往往因为受教育水平较低,对上学不够重视,也因为家庭条件太差,等孩子长到能打工了为了维持生活,就只能辍学养家。所以这部分特别贫困的家庭的孩子,很难念到大学,更别提领取奖学金了。所以大多数领取奖学金的孩子,还是中等收入的家庭。
如果大家仔细去回想,会发现这样的案例实际是很多的。毫无疑问,政府出台的补贴初心是好的,那么如何才能让政府的补贴触达到这些真正贫困的人呢?其实这是一个难点,因为真正贫困的人往往是不会发声的,也不会主动争夺权益。也正因如此,当一笔钱从高处往下流的时候,口径太小,留不到最底层,只能留到中间层。不过咱们国家也有对策,那就是我们熟知的“精准扶贫”。
针对不通困难的家庭、个人对症下药。以县委为单位,建造全国扶贫信息网络。先从整体入手,调查贫困原因,然后再为贫困户建档,详细分析每一位贫困户的情况,为他们量身定制的脱贫方案。这样一来,就能够解决很多贫困户的问题,做到真正的扶贫。比如说,给这类人开展技能培训,让他们能拥有一技之长,改善生活。再比如帮助这些贫困户就业等等。这些措施足以见得,咱们国家对待扶贫的重视。说到这大家也就明白了,为什么有些时候再分配的钱并未落到穷人手里,不过这样的现象在国家的政策下会越来越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