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好古诗词#

如何才能看懂一首诗(每天带你解读一首诗)(1)

图片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

附录原诗:

【七言古绝】「冬诗·觉」

出品/北平永胜

扫地和面自修行,

惯见黑白与华荣。

我自佛前燃一指,

遍照红尘万里明。

——————

【诗词制式】

〖韵〗《平水韵》,下平八庚。

〖律〗七言古绝,平韵格。

【诗题注释】

此诗以“觉”拟题,是为咏怀诗。

【内容诠释】

◎起句|扫地和面自修行

此句以“扫地”与“和面”为兴之由。

「金庸」在《天龙八部》中塑造有“扫地僧”的形象,其武功绝学非一般人可比。

而在少林寺的武僧之中,不乏扫地僧、烧火僧、淘米僧、和面僧等等武功高手,他们低调做事,深藏不露,以自己的本职工作 为修行科目,其修为往往令人叹为观止。

诗词中的“自”字,有两种含义,其一是自愿、主动的意思。其二是指修行得益于前述,是当“益处”讲。

起句破题势猛,开门见山,一步到位,直指人心,这种方法在古人诗词中常见,且多半来自于论理诗。

本诗是以咏怀为基调,但为了使内容更加地吸引人,所以在起句就将“果”前置,其后再逐步演进说明其因,这也是此类诗词在夹叙夹议中的高难度创作方式。

因为,以往的诗词大多是先说因,后说果,层层递进。

而本诗是反其道而行之,故创作难度非常大,一旦不慎,就会落入“虎头蛇尾”的险境而难以自拔,所以,使用这种创作方式的诗词,需要深思熟虑、稳扎稳打、步步为营,方可将诗词立住,这是很关键很关键的。

起句为兴比兼赋的手法。

如何才能看懂一首诗(每天带你解读一首诗)(2)

图片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

◎承句|惯见黑白与华荣

这里的“惯见”是兴的手法。

“黑白”与“华荣”是比的手法。

黑白既包括了世道,也包括了生死。

华荣是指功名利禄。

★胜师说

修行是一种磨炼,它需要看淡一切,放下一切,而作为修行的终极目标是一个“觉”字,即开悟!

此句是为起句的果补因。

承句为比兼赋的手法。

◎转句|我自佛前燃一指

背景知识:

如何才能看懂一首诗(每天带你解读一首诗)(3)

图片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

●燃指

释义:指燃烧自己的手指以供养佛菩萨,用以表示自己信仰之诚摰。

又称烧指供养。

据《大佛顶首楞严经》卷六说:“其有比丘发心决定修三摩地,能于如来形像之前,身燃一灯,烧一指,及于身上爇一香炷,我说是人无始宿债一时酬毕。”(以上内容摘自网络,外道内容仅作为参考)

转句中的“我”,非是起句中那些个扫地和面的修行者,而是另外苦修的一类人。

这类人修行的意志更坚了,你想想,他都把自己手指头当蜡似的烧了,意志还能不坚,那得多疼啊?想想就疼!(虚云老和尚就这么干过)

实际上,燃指是苦修的方法,而不是目的,目的是什么呢?目的在结句上,结句上已经说明了。

这里就引出了创作手法上的机关。

前面讲过,承句是对起句那个果的补充说明,是为因。

而转句,却没有继续地承接那个因,而是又说出了一个果——“燃一指”。

这里诗脉好像没有什么关联似的,实际不然。

这里的诗脉似断非断,因为前两句的内容都是围绕寺庙里那点儿事。

像扫地、和面、做法事、说因果等等等等,都没出这个圈。

而第三句实际是跳脱出来了,来了个更狠的铺排——燃指。

这个果恰恰是对于前述内容的转进,是果(修行)的状态叠加,看明白了吗?

所以,我们说,绝句诗词创作,最关键的内容是在转句上,它是全诗的纲,纲举起来了,目就好办了,否则必定是乱七八糟,一盘散沙,把诗写废无他。

既然又出现了果,必定要对其解释,这就到了结句上。

虽然说转句重要,但结句也同样重要,结的好锦上添花,结的不好雪上加霜。

转句为兴兼赋的手法。

如何才能看懂一首诗(每天带你解读一首诗)(4)

图片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

◎结句|遍照红尘万里明

此句为大写意手法,一笔宕开,天高地阔,禅意毕现。

“遍照”,是觉的境界。

“红尘”,是觉的阻碍。

“万里明”,是觉的发心。

所以,结句以厚重的笔墨,一下子就把“燃指”的果讲得明明白白,毫发毕现了,你品你细品。

觉是一种大智慧,而这种智慧是需要一个潜修的过程的,所以扫地与和面都是潜修(渡己),而做法事与说因果也是潜修(渡人)。

那么最终的燃指,又是为了什么呢?诗友们,你们说到底是为了什么呢?

是为了“遍照红尘万里明”——“渡一切苦厄”!

由此我们可以看到,作者是把渡己——渡人——渡世这样一个诗词架构呈现给我们,也利用这种因果的形式来呈现因果的效应,从而暗合诗题的“觉”字。

这个觉,不仅是作者之觉,也不仅是主人公之觉,更多的是唤起世人之觉,是这样吧?!

结句是兴比兼赋的手法。

如何才能看懂一首诗(每天带你解读一首诗)(5)

图片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

【诗词通解】

扫地和面自修行,

惯见黑白与华荣。

我自佛前燃一指,

遍照红尘万里明。

¹

扫地与和面难道不是一种修行吗?

²

有谁能够看透这世间的无常与富贵呢!

³

如果我在佛前焚烧自己的手指,发下弘愿。

那目的只有一个——让所有的世人都脱离苦海,让佛光普照大地。

【诗词总结】

作为一首“叙多难旅途为寄”兼“好异为赠”的咏怀诗,作者以出家人的口吻和视角,剖析了“觉”的三个层次,以各种人象、物象、事象把佛学思想贯穿于诗词之中,以小我唤大我,从利己到利他,在一定程度上实现了诗词“兴观群怨”的教化功能。

如何才能看懂一首诗(每天带你解读一首诗)(6)

图片源自网络

【诗后语】

古诗词突出一个“古”字,这个古指的是古色古香,拟古仿古。

因为古诗词是中华传统文化不可分割的一部分。

历朝历代的文人墨客,都是在这条道路上摸爬滚打,才给我们留下了那么多可供学习和借鉴的诗词范本。

所以,到了任何时候都不可能跨越仿古拟古的这道门槛。

有人总是以“与时俱进”或者创新之类的口号来诋毁仿古诗词,实际这类人可以分为两部分,其一是根本不懂古诗词为何物的门外汉,其二是一些半瓶子醋来回晃荡的小卡拉米,这些人根本不值一提。

因为,古诗词如同昆曲一般,就是要通过仿通过拟来传承和发展,如果仿都仿不好,拟都拟不像,还遑论什么创新?那不是纯粹扯◎嘛!

所谓鼓噪要“与时俱进”地写接地气诗词的人,充其量就是些写老干体和次生老干体的野狐禅,他(她)们自己写不出古色古香的古诗词,就开始叫嚣要接地气,完了整一堆大白话的垃圾诗词发在那里现眼,有时候想想真是挺可怜的,但可怜之人必有其可恨之处!

那些人,他(她)们永远悟不出古诗词的真谛,只能是在一群不懂诗词人的吹捧之中饮鸩止渴,仅此而已!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