滴水之恩,当涌泉相报。

从小老师和父母就教导我们,不论别人帮助我们多少,我们都要懂得感恩并加倍偿还,这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是做人的根本。

一个20岁的知青小伙,滴水之恩却以身相许,嫁给31岁带4个孩子的寡妇,用一辈子来报答。

20岁的知青小伙是怎么与寡妇认识的?为什么他愿意嫁给31岁带4个孩子的寡妇?知青返乡的好消息传来,他为什么不回城市,而是选择留在大山中?


两个嫁到同村五六十年的老姐妹(嫁31岁带4个孩子的寡妇)(1)


知青下乡

现在大多数年轻人,你让他到农村务农为生,他只会认为你是在跟他开玩笑。

上世纪70年代,一个20岁的知青小伙,被从城市下放到了农村后,却不愿意再回到城市。

他回忆说道:我没有想到,在农村一呆就是一辈子。

他叫张志远,重庆人,出生于1952年。其父母是城里的工人,他家里条件不错。自打从小就接受教育,去学堂念书。他接触不到农活,不知道干农活是何场景,没有干过农活。

成年后,张志远到工厂上班,成为一名让人羡慕的技术工人。

但好景不长,突然一天他接到组织的通知:要下乡当知青。


两个嫁到同村五六十年的老姐妹(嫁31岁带4个孩子的寡妇)(2)


他从工厂下班回到家里,母亲看他失落落魄的样子,便急忙问道:“儿子,看你垂头丧气的样子,发生何事了?”

“妈,我要下乡当知青了,很长一段时间见不到你们二老了。”张志远把组织的安排告诉了母亲。

“没有想到这一天来得这么快,是福不是祸,是祸躲不过。”母亲眼角红润,安慰儿子:“妈知道你心里不愿意,可我们没有选择。你从小不知道何为干农活,你要记住妈的话,农村人朴实善良不要摆城里人的架子,要好好向农民伯伯学习。你是识文断字的人,懂得:滴水之恩,当涌泉相报。一定不能丢了读书人的脸!


两个嫁到同村五六十年的老姐妹(嫁31岁带4个孩子的寡妇)(3)


母亲的安慰和劝说,年轻的知青小伙不再害怕下乡当知青。从小生活在城市的他,反而对偏远的农村充满了好奇。

下乡的日子到来。张志远跟着知青大部队长途跋涉来到四川省南江县。一路走来,独有的乡村风貌,使他惊叹不已:“果然和组织说的一样,这是一片广阔的天地,广大的青年可以得到成长和锻炼。”

知青的住处,组织都有安排,一为了彼此有个照应,二为了和父老乡亲打成一片。知青的住处搭建在村民的隔壁,知青有了新邻居。

张志远的新邻居是佘林海一家。


两个嫁到同村五六十年的老姐妹(嫁31岁带4个孩子的寡妇)(4)


佘林海一家

初来乍到的知青,全靠村长挨个挨个安排和交代。村长来到张志远的新家,见是一个高高瘦瘦、细皮嫩肉的小伙子,特别留意了一下。才知道他之前在厂里是干技术活的,村长笑道:“小伙子,你肯定没有干过农活吧。”

张志远露出洁白的牙齿:“确实没有干过农活,我可以学。”

“好好好!”村长连说三个好,“有没有干过农活不要紧,能学是好事。往上数三代,我们的祖辈都是农民。你小子运气不错,你隔壁邻居佘林海可是一把庄稼好手,不懂你就问,他一定会帮你的,有什么事情可随时找我,农村人憨厚老实,能帮一定帮......”

“谢谢村长!”张志远感受到村长的友善,悬浮的心落了下来,对农村生活和工作充满了希望。


两个嫁到同村五六十年的老姐妹(嫁31岁带4个孩子的寡妇)(5)


或许是村长的嘱咐,或许是看在张志远没有干过农活的份上。佘林海对他十分照顾,手把手教他如何使用农具,干农活不能只会用蛮力,还需掌握用力技巧等。佘林海每天出工都会提醒他,一来二往两人熟悉了起来。

后来。张志远管佘林海叫林大哥,大哥可不是白叫的。佘林海看他总是一个人吃饭,心生同情让他以后去家里吃饭,人多吃饭香。开始,张志远脸皮薄没有去。佘林海次数叫多多了,他深知佘大哥的良苦用心,于是认识了佘林海一家子。

胡庭秀,佘林海的妻子,是个贤惠善良的妇人,跟佘林海生了四个孩子。之前听自己的丈夫说起张志远:小伙子阳光爱学,没有城里人的架子,丈夫很关照他。双方见了面她吃惊:张志远与丈夫口中说得一模一样。


两个嫁到同村五六十年的老姐妹(嫁31岁带4个孩子的寡妇)(6)


爱屋及乌,往后的日子胡庭秀对张志远也上心起来,经常给他送吃的。

背井离乡的张志远感受到家的温暖。没农活干的时候,他就来佘大哥家里,跟四个孩子玩耍,识文断字的他会讲故事,知道城里的稀奇事,孩子们慢慢就喜欢上了他,把他当作大哥哥,他一来就被孩子们团团围住,喜欢跟他玩,更喜欢他讲的故事。

这一幕。

佘林海夫妻俩看在眼里暖在心里,四个孩子有了新玩伴还能学到知识。张志远何尝不是心里温暖的,脸朝黄土背朝天的干活,时间长就枯燥。闲暇时有佘林海一家人相伴,岂不是幸福快乐?


两个嫁到同村五六十年的老姐妹(嫁31岁带4个孩子的寡妇)(7)


千金承诺

眼瞧佘林海一家子快乐幸福,张志远很开心:有一个地道的农民大哥和一个温柔的嫂子,和叽叽喳喳的孩子们一起玩,农村的日子不再枯燥。

也许是命中注定,幸福日子即将结束。

一日在地里干活的时候,佘林海突然晕倒,这可吓坏了张志远,平常能吃能干、好好的一个人,怎么突然晕倒了呢?张志远扛起佘林海就往村里跑,找到村医抢救,村医说幸好来得及时,否则后果难料。佘林海醒了过来病却在,只好去县里的医院看。

不看还好,一看把佘林海的妻子差点吓死:丈夫得了癌症。


两个嫁到同村五六十年的老姐妹(嫁31岁带4个孩子的寡妇)(8)


胡庭秀哭泣:一家六口人,全指望佘林海这根顶梁柱,现在他倒下了,往后的日子该怎么过?没有钱看病的佘林海一家人,过一天算一天。

张志远站了出来:“嫂子,大哥我来照顾,家里还有四个孩子等着你呢。”

“非亲非故的怎么能麻烦你。”胡庭秀心里很感动。

“远亲不如近邻,大哥大嫂一家子平日对我的照顾,一直没有机会报答,能够帮上忙,我十分高兴。”张志远说道。


两个嫁到同村五六十年的老姐妹(嫁31岁带4个孩子的寡妇)(9)


佘林海夫妻俩看得出来,张志远是发自内心地想帮忙,于是没有再推辞。佘林海余下的生命里,张志远守在床边为他尽心尽力地服务,但凡佘林海有任何需要,他都会尽力做到,连旁人看了都十分感动。

阎王叫你三更死,谁敢留人到五更。

佘林海回光返照的时候紧紧握住张志远手:“志远兄弟,大哥命不久矣。唯一放心不下的就是你嫂子和四个年幼的孩子,我死后你看在往日的情分上,能帮就帮他们一把,拜托你了!”


两个嫁到同村五六十年的老姐妹(嫁31岁带4个孩子的寡妇)(10)


流言蜚语

佘林海离世后,胡庭秀成了寡妇带着四个年幼的孩子,每当一个人的时候就偷偷哭泣,失去了丈夫的她无依无靠。

在寡妇胡庭秀最艰难的时候,有个人毫不犹豫地伸出了温暖的双手。张志远告诉胡庭秀:“嫂子,我来兑现诺言:大哥临死前嘱咐我照顾你们,从今往后你有啥事知会我一声,我来帮你做。”

胡庭秀眼泪直流:“志远兄弟,我代替孩子和他们死去的爹谢谢您。”

从此张志远忙碌了起来,自己活计干完后,他就到胡庭秀家里帮着干活:劈柴、挑水、种地等。空闲时他就陪孩子们玩,除继续讲故事外,他还教授孩子知识。


两个嫁到同村五六十年的老姐妹(嫁31岁带4个孩子的寡妇)(11)


张志远清楚为何这样做:一是佘林海临死前的托付。二是母亲从小教导他要知恩图报,之前佘林海夫妻俩对他的帮助就是恩,他必须要报答。

也许还有另外一个原因:他不想失去来之不易的温暖,才不遗余力地帮助寡妇胡庭秀。

寡妇胡庭秀刚刚从失去丈夫的悲痛中走出来一点点,张志远的帮助她一厢情愿地认为:是小伙子热心肠看她可伶,看在她死去的丈夫情分上才照顾自己和孩子。

这一善举,在村民口中却变了味。


两个嫁到同村五六十年的老姐妹(嫁31岁带4个孩子的寡妇)(12)


上世纪70年代的农村,受封建思想的影响,村民的思想观念十分保守。在村民看来两家人非亲非故。为何知青小伙对寡妇会如此上心?村民更不懂张志远知恩图报的心。于是有了流言蜚语:张志远和寡妇胡庭秀肯定有什么不可告人的秘密,有见不得人的勾搭。

张志远不在乎村民的胡言乱语,并且安慰胡庭秀:闲来无事大家开个玩笑正常,过几天就没人说了。胡庭秀感激张志远:也希望像他说的,过几天就没有事了。

可流言蜚语越演越烈。


两个嫁到同村五六十年的老姐妹(嫁31岁带4个孩子的寡妇)(13)


一日。

张志远从农场干完活,准时来到胡庭秀家里,正准备陪孩子们玩,胡庭秀过来支开孩子羞涩说道:“志远兄弟,往后你不要来帮我干活了,村民把我们俩编排成啥样了。你是识文断字的知青,我只是一个农村的寡妇,村民怀疑有其道理,总之就是认为我们俩有问题。你放心,如今完全我从失去丈夫的伤痛中走出来了。让村民胡闹下去,我受不了流言蜚语的攻击。


两个嫁到同村五六十年的老姐妹(嫁31岁带4个孩子的寡妇)(14)


嫁给寡妇

张志远沉默了。

胡庭秀心里很难过:人家好心帮忙,自己怕流言蜚语攻击把人拒之门外。他肯定是生气了,说不定从此不相往来。

让胡庭秀吓一大跳的是。

张志远平静地看着她:“既然答应佘林海大哥照顾你和孩子,我就不会食言。如果你担心流言蜚语,我倒有一个办法。”

“你有办法?”胡庭秀不可置信地看着他,“那到底是什么办法?”

张志远道:“我娶你,你嫁给我,我们就是一家人。”


两个嫁到同村五六十年的老姐妹(嫁31岁带4个孩子的寡妇)(15)


胡庭秀瞬时呆若木鸡,清醒后一个劲地摇头拒绝:“志远兄弟这使不得,你一个大好的知青,万万不可为了我们自毁前程。”

后来。胡庭秀没采纳“结婚”的办法,也没阻止张志远帮自己干活。

流言蜚语从未断过。张志远和胡庭秀仿佛回到往日的平静,他又忙碌了起来,每日往返于农场和胡庭秀家里,逗娃教娃,每日忙忙碌碌心里却十分踏实,答应佘大哥的事情他在履行着。

或许是日久生情,或许是胡庭秀知道张志远是真心的。1974年,知青下乡的第三个年头,两人登记结婚了,流言蜚语瞬时消失。


两个嫁到同村五六十年的老姐妹(嫁31岁带4个孩子的寡妇)(16)


知青返乡

结婚之后。张志远心想:名正言顺了,成了一家六口人的“顶梁柱”,担子重起来,他干活更卖力了。

佘林海去世之后,四个孩子终止学业在家干活。张志远清楚孩子不上学的原因,更知道学习的重要性,他和妻子拼命努力之下又把四个孩子送入了学堂。

人非草木孰能无情,何况是一个年轻善良能吃苦的继父。

张志远和孩子们的关系越来越好,懂事的孩子改口叫张志远“爸爸”,这一声“爸爸”是他辛勤付出换来的。


两个嫁到同村五六十年的老姐妹(嫁31岁带4个孩子的寡妇)(17)


人们常说,孩子是夫妻的润滑剂。

张志远夫妻俩朝夕相处之下,关系有了微妙的变化,以前因报恩而在一起。现在不只是简单的报恩关系,还有夫妻的情。

后来成了名副其实的夫妻,他们共同生育了一双儿女,于是变成了八口之家。每日和农具打交道,农村大地洒满了知青小伙的汗水。

日子很苦很累但很充实,平平淡淡却满是幸福。


两个嫁到同村五六十年的老姐妹(嫁31岁带4个孩子的寡妇)(18)


几年过去了。

下乡知青终于等来了返城的好消息。全村人都知道了,胡庭秀心神不宁,她害怕再次失去丈夫。

但她的担心是多余的,张志远对她说:“我家里还有兄弟姐妹,他们可以为我照顾父母,我不回去了。我认准了你,选择了这个地方,有了六个孩子,这才是我的家。往后的日子,我和你们在一起生活,报恩的同时,我收获了更多珍贵的东西:你和孩子,请你放心!”


两个嫁到同村五六十年的老姐妹(嫁31岁带4个孩子的寡妇)(19)


张志远的这一举动惊动了组织,组织感动不已,没有什么可以表示的,只好专门叫人给他送来了1200元的安家费,曾经的万元户大家想必有所耳闻,当时的1200元可不少。

自从他们俩结婚后,村民才慢慢懂得张志远的报恩之心。再后来就是理解他们的爱情,村民都祝福他们。从一开始大家的不相信,到后来张志远和胡庭秀一起生活大半辈子,是奇迹也是生活使然。


两个嫁到同村五六十年的老姐妹(嫁31岁带4个孩子的寡妇)(20)


结语

人一生面临许许多多的选择,会遇到各种各样的人。会为不好的结果找理由:都怪当初眼睛瞎了,会把好的结果归功于的努力。会感恩带来帮助的人,会痛恨给带来伤害的人。

人生没有对错,错了对了都是生活。勇敢地走下去才是生活的本质。怀抱一颗感恩的心,命运不会亏待我们。


感谢阅读,喜欢听故事请关注@花豆老舒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