特别声明:本文为新华网客户端新媒体平台“新华号”账号作者上传并发布,仅代表作者观点,不代表新华号的立场及观点。新华号仅提供信息发布平台。
老家建房史
文/天行健
近日拜读南充籍何源胜先生的《中国工匠》一文,泥瓦匠、石匠、木匠……一幅幅生动鲜活的画面跃然纸上。掩卷沉思,小时候我家盖房置屋的一幕幕场景又鲜活在眼前。
耕者有其田,居者有其屋。这是中国老百姓千百年来最纯朴的向往与憧憬。上世纪80年代初,村里土地分到户,激发了广大村民的干劲与热情,很多人的温饱问题解决了,就开始修新房。我们家是村里最早修新房的三户人家之一。
1980年,我们一家人就开始筹划建新房。整个大家庭有两间清朝末年的老房子和一间上世纪70年代修的石柱头房子。当时农村结婚也开始有讲究,男方要准备两间房子。幺幺快到结婚的年龄,与爷爷奶奶同住。我和弟弟虽然才几岁,考虑我们长大后,在农村结新客(当地方言:娶新娘)也需要房子。于是爷爷奶奶和我父母商量盖新房。然而,自家修房,谈何容易?
首先要解决砌墙盖房的砖瓦问题。我们三户人家硬是靠手挖镐刨、肩挑背扛、风餐露宿,历时月余挖好本村第一口烧砖窑。
接下来是备坯。大人们到地里取粘性好的黄泥巴,然后站在泥巴上用脚边踩边加水,把泥巴踩柔踩粘做成制砖制瓦的坯料。我们小孩子围在泥堆下看大人踩泥,觉得好玩,顺便挖块泥,做个带小轮子的小车子一玩一整天。
紧接着是打砖坯。在一块平石板上,撒好草木灰,打砖人把一块重约二十斤的泥坯高高举过头顶,使劲砸进木制的砖盒子里,发出啪的一声闷响。打砖人熟练地用绷着钢丝的弓刀在砖盒子的中间和上下切割后,垫上小木板,脱坯,晾晒。熟练的打砖工做起来快速敏捷,如行云流水,一气喝成,绝不拖泥带水。如果一天打六百块砖,需要把二十斤重的泥坯举过头顶三百次,还要使劲砸下。我家当年的砖大部分是大姨和大舅家的孩子帮打的。他们如今已五十多岁了。我每念及此,心存感激。
做瓦坯得请瓦匠,记得当年请的是永清乡的郭姓瓦匠。瓦匠师傅在踩好的泥堆上用弓刀取下约一公分厚的长方形泥坯,围在圆桶形瓦车上旋转。用圆弧形的瓦刀蘸水刮平表面,好似今天的制陶工艺。做好瓦桶坯子,瓦坯比砖坯娇气,要放在平地上阴干,不能曝晒,曝晒坯薄易裂。瓦坯干透后,掌握好力度用双掌拍击,一个瓦桶坯变为四块瓦片。备好砖瓦坯,就可以烧窑了。
烧窑是一项非常神圣和有风险的活动,最忌讳下雨,结果好坏得开窑后才知道。所以小时候过年三天,长辈会告诫我们洗脸水不要乱洒乱倒,要倒在桶里。否则打谷子,烧窑要下雨。烧窑匠要请名声口碑好,手艺有保障的师傅。首先是装窑,他们把生的砖坯,瓦坯按一定规则砌在窑内,主要原则是坯与坯之间要有缝隙,利于烟气通透。待全部砖瓦坯装满窑,就可以点火烧窑了。记得当时烧一窑六千块砖约需三吨煤,连续不断烧两天两夜。两个烧窑师傅是轮班作业,他们需要持继将煤抛入砖窑的炉膛。熊熊的炭火在窑中升腾,像太上老君八卦炉炼仙丹似的,直到全窑烧透,整窑通红。当窑顶冒出的煤气一点就着,发出蓝色的火苗,说明已炉火纯青,火候已到,可以封窑门。窑顶生坯此时已通红烧透,铺上厚厚的炭渣和细土,围成一个圆圆的小水池,往里挑水倒入,让水慢慢浸入窑内冷却。窑顶的水池雾气蒸腾,像冒着热气的温泉。据老辈人讲,这水洗澡洗脚非常好。七天以后开窑,浅黄色的泥坯砖瓦已变成浅灰色的青砖青瓦。
俗话说:基础不牢,地动山摇。修房盖屋必须打牢基础。当时我家请了石匠上山采石,石窠里叮当的錾锤声,高举大锤砸铁楔的吆喝声交织一片。石匠师傅们齐心协力,将一块块石头从整块岩石上取下。爷爷,父亲,幺幺和亲戚及村里的青壮年抬石头下山,沉重的木杠将他们的肩膀磨得红肿皮破。但他们喊着号子,干劲十足。备足石料,挑好宅基地,请石匠掌墨师用罗盘照好方位,看看风水,找好向山,背山。然后,洒上白灰线,开挖地基。夯实石底,铺上条石,安好每根柱子的石礅和砌墙的基础。然后用水平仪测量,保证基础水平。至此,石匠活基本结束。此时砖匠和木匠陆续进场,砖匠砌柱头和墙面,木匠上梁,铺檩子,钉格子,安门窗。上梁那天是非常隆重的日子,又叫“扯椫”,请村里教书的杜文彬老先生在大红纸上挥毫泼墨,上书“紫阳高照”四个大字挂于刚架上的房梁之上。木匠掌墨师站在房顶,端着盛有水果糖和镍币钱的筛子,此时房下已聚集了看热闹的全村男女老少。掌墨师口中念念有词,鞭炮一响,掌墨师就开始向下抛洒分币和水果糖,大伙在地上抢的不亦乐乎,把建新房的喜庆气氛推向高潮。中午办一顿丰盛午餐招待匠人师傅和前来道贺的亲朋好友。上完中梁,铺檩子,再钉格子,就可以铺瓦片了。不到一个月时间,四间崭新的宽敞明亮的瓦房盖好了。
小时候,我特别喜欢家里盖房子请匠人干活,因为这些手艺人走南闯北,见多识广。吃晚饭时,在昏黄的煤油灯下,匠人师傅边吃菜边喝酒,边讲故事,跳跃闪烁的油灯照得他们微醺的脸黑里透红。他们讲行侠仗义,讲因果报应,讲不义之财不可取……我就在一旁聚精会神地听,有他们道听途说的,以及生活中遇到的各种奇闻异事,还有让人恐怖的鬼怪故事……
1981年冬天建的新房,曾祖母爷爷奶奶幺幺住了两间,我家住两间。由于我们家是兄弟两个,一个儿子要准备两间房结婚。1987年,刚好小伙伴青娃全家迁到重庆,父母便借款买了他家两间平房。第二年,又在上面修了一层。接下来几年,全家节衣缩食,把养猪,种棉花、海椒卖的钱全部用来还账。后来弟弟和我考上大学,父母含辛茹苦为我们兄弟俩在农村建的四间婚房子没有用上。
1998年,国道212线扩建,新公路正好从我家1981年修的房子穿过。经历千辛万苦,一砖一瓦都是自家亲自做的房子需要拆掉。父母搬到后买的房里居住。2010年,老家建设新农村,把我家仅存的两间房又拆了。经过统一规划的新房于2012年交付使用。全村环境面貌焕然一新,村民们住上了干净整洁、宽敞明亮、水电气网全通的新楼,大家安居乐业,和谐幸福地生活。
一晃,几十年过去了。每每回想起我家修房子的往事,就觉得是一部追求幸福的奋斗简史。它记载了祖辈,父辈的血汗与荣光,值得我永远铭记在心,激励我不忘初心,埋头苦干,自力更生。(文章作者自荐,刊发时有改动,配图来源网络。)
【作者简介】天行健,原名杜礼文。四川西充人,高级经济师,文学爱好者,有多篇作品发表。
欢迎留言点评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