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品:科普中国
制作:蜥游记团队
监制:中国科学院计算机网络信息中心
就像爱和死是文学作品的永恒主题一样,性爱(繁殖)和死亡(生存)也是生物界的永恒主题。无性的生物可以靠不断的分裂获得"永生",而有性的生物则会走向生命的终点。有些动物在失去性生活后(物理阉割),能够获得更久的寿命;而有些动物宁可精疲力竭,也要爱的疯狂。
性是对死亡的抗拒,也是新生命的开端。这两股力量,有时却能古怪地结合在一起。例如,在一些动物中存在"性食同类"(sexual cannibalism)现象。在自然界中有很多疯狂的交配方式,但很少像性食同类这么可怕。
雌螳螂正在进食(Romina Scardamaglia摄)
所谓性食同类,是指一些动物在交配时吃掉配偶的现象,这一行为可能发生在交配前和交配后甚至是交配的过程中。啪啪啪时被另一半吃掉是什么感受?
螳螂弑夫
此情此景,你会不会感到毛骨悚然?会不会想起电影《赤裸特工》里的女特工?亦或者想起《僵尸道长》里的女鬼?这我想起了电影《功夫熊猫2》中关于快螳螂身世的介绍:大家在一起讨论自己的父母是谁,快螳螂若有所思地说,他不知道自己父亲是谁——因为父亲在交配的时候就被母亲吃掉了。
一只雌螳螂在吃一只正与其交配的雄螳螂(引自维基百科)
没错,性食同类最著名的例子就是螳螂。对雌螳螂吃夫的首次描述,出现于1658年出版的一本德语著作中。1886年,一位美国昆虫学家向《科学》杂志报告了他在实验室看到的雌螳螂在交配前吃掉雄螳螂的头,而无头的雄螳螂仍设法完成交配的奇怪情景——这大概是关于性食同类现象的第一篇科学文献了。
之后,法布尔在《昆虫记》中也详细描述了雌螳螂吃夫的过程。随着《昆虫记》风靡世界,雌螳螂"杀夫"的恶名和雄螳螂"殉情"的美名也人尽皆知。
此时大家肯定会困惑:头被吃掉了,雄螳螂不就死了吗,还如何与雌螳螂完成交配?跟人类不同,螳螂控制交配的神经不在头部,而是在腹部,因此断头后的雄螳螂仍能够继续交配。
黑寡妇
在无脊椎动物中性食同类的现象并不罕见,除了螳螂之外,蜘蛛、蝎子、摇蚊以及海蛞蝓,都有这种交配时雌性吃掉雄性的特殊爱好,其中就包括赫赫有名的黑寡妇蜘蛛。所谓的"黑寡妇蜘蛛"实际上是寇蛛属(Latrodectus)多种蜘蛛的俗称,它们体色较深,腹部有一个颜色鲜艳的沙漏形图案。
寇蛛之所以被冠以"黑寡妇"的恶名,是因为人们普遍认为雌性黑寡妇蜘蛛会在交配之后吃掉它们的伴侣。但实际上性食同类行为仅发生在某些寡妇蜘蛛身上,如臭名昭著的。
雌性红背蜘蛛(引自维基百科)
雌性在交配完后会将雄蜘蛛吃掉。在生活条件艰难,缺少食物的时候,它们甚至会捕食同类。对于雄性来说,生命的全部就是性爱和死亡。如果幸运的话,它们能把自己的精液射到雌蜘蛛的生殖器中,然后生出小蜘蛛。如果不幸的话,它们在交配前就有可能被雌蜘蛛吃掉。
雄红背蜘蛛和中意的雌红背蜘蛛第一次交配后,绝大多数都难逃一死。据网报道的研究发现,83%的雄性红背蜘蛛在首次交配时就葬身在雌红背蜘蛛编织的死亡性爱之网中。
雌性红背蜘蛛腹部鲜艳的沙漏形图案(引自维基百科)
性食同类不仅在无脊椎动物中存在,在一些脊椎动物(如蛇)中也存在,最典型的例子是绿水蚺。雌性绿水蚺在繁殖期会与二三十条雄性交配,交配结束后往往会把最后离开的一条雄蛇吃掉。
绿水蚺(引自维基百科)
为何"吃夫"?
在大自然中,性食同类的雌性动物远远多于雄性。那么,雌性在交配的过程中为什么要吃掉雄性呢?生物学家们一直在寻找"吃夫"的合理性。
老公肉里有秘密
众所周知,很多蜘蛛具有弑夫行为,雄性在交配后会被雌性吃掉。雄蜘蛛如此惨烈的牺牲对自己有何好处呢?有传统观点认为雌性交配后吃掉配偶是为了获取营养哺育后代,也有观点认为雄性含有后代的基因,因而更加有利于后代的发育和生长。
科学家通过对一种捕鱼蛛(Dolomedes tenebrosus)的研究发现,交配后吃了雄蜘蛛的雌蜘蛛生出来的小蜘蛛数量更多、体重更大、存活率更高。而如果把雄蜘蛛换成等量的蟋蟀肉,雌蜘蛛所生小蜘蛛的数量、体重、存活率均没有优势。
可见,雄蜘蛛之死,在后代的数量和质量上,体现出雄蜘蛛不仅仅是一块肉的特殊价值。该研究颠覆了传统中蜘蛛弑夫只是雄蜘蛛为雌蜘蛛提供营养的观点——雄蜘蛛肉里蕴含着某种不为人所知的秘密。
捕鱼蛛(引自维基百科)
饥饿
针对性食同类的现象,有科学家认为是由于各种复杂的进化原因,包括物种成本效益、精子竞争和神秘的雌雄淘汰计划,但经过研究发现这种令人毛骨悚然的"吃夫"行为的动机可能非常简单。
一只红背蜘蛛正在捕食一只蜥蜴(引自维基百科)
性食同类并不是每次交配后都会发生,与这种行为直接相关的可能是饥饿。
科学家在事先喂饱的情况下观察螳螂的交配行为。结果出乎意料地发现:在三十场交配中,没有一场发生"吃夫"事件。随后,他们又做了一系列饥饿实验。结果发现:那些处于高度饥饿状态(被饿了5到11天)的雌螳螂一见雄螳螂就扑上去,抓着就吃,根本无心交媾;处于中度饥饿状态(饿了3到5天)的雌螳螂会进行交配,但在交配过程中或在交配之后,会试图吃掉配偶;而那些没有饿着肚子的雌螳螂则不会吃配偶——可见雌螳螂"吃夫"的主要动机是因为肚子饿。
在野外,雌螳螂并不是都能吃饱肚子,所以很可能发生"吃夫"现象。科学家在葡萄牙对欧洲螳螂的交配行为进行了首次大规模的野外研究,在观察到的螳螂交尾现象中,大约31%发生了"吃夫"行为。
的确,饥饿的雌螳螂在交尾的时候吃掉配偶可以直接为自己提供能量,甚至增加后代的数量和质量。然而,当雌性处于饱腹状态的时候,这种收益不再明显,所以"杀夫"行为减少。
色诱
在交配的时候把配偶吃掉的行为对生物进化的好处有很多,但从基因自私的角度来说,雄性很显然不甘心被吃掉——如果不被吃掉它们可以再次与其他雌性交配。那么,它们为什么无法逃避被雌性吃掉的命运呢?
科学家想弄明白喂养环境很差的雌螳螂用信息素告诉雄螳螂的是真实的情况,还是为了交配而说谎。他们收集了24只雌螳螂,把它们按喂养环境分为了非常差、差、中等和优良四组。雌螳螂们被装进了特殊的实验容器里,雄螳螂只能闻到空气里的味道而不能看到里面的雌性。
正在产卵的雌性螳螂和卵鞘(作者拍摄)
实验结果证明,雌螳螂会对雄螳螂撒谎。饲养条件最差的雌性吸引的雄性比其他组里的都多。这是第一个用实际经验来研究性食同类现象,并提供它们利用信息素来色诱的实证,也是第一次有实践支持"雌性设下夺命陷阱"的假设。
尽管是个骗术,有些雄性还是愿意和营养不良的雌性交配,甚至包括在雌性开始啃噬它们的时候。雌性动物会发散高浓度诱骗信息素,布置下夺命陷阱。尽管雄螳螂并不甘心被吃掉,但是它们躲不掉雌性布置的性爱陷阱。
对此,我们还能说什么呢——死了都要爱呗!
(本文中标明来源的图片均已获得授权)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