缝“8”就是大年,对刘强东和京东来说一点也不为过,下面我们就来说一说关于京东是个什么东西?我们一起去了解并探讨一下这个问题吧!

京东是个什么东西(京东是什么)

京东是个什么东西

缝“8”就是大年,对刘强东和京东来说一点也不为过。

1998年公司在中关村成立,靠卖光盘刻录机起家;2008年遭遇史上最严重资金链危机,估值一度被投资人从1.5亿美金砍到3千万美金;到了2018年,一系列突发事件接踵而来。当然,还有缩水的股价。

京东20年不仅穿越了互联网的周期,也穿越了宏观经济的周期。与京东同岁的腾讯、阿里同样在今年遭遇流年,市值缩水都在千亿美金之上。但与京东不同的是,A和T的基因属性都非常明显,提起阿里就会想到电商,提起腾讯就会想到社交。

提起京东,电商?零售商?平台?生态?从不同角度看,京东都会呈现出不同的认知标签。当然,几乎每一个成为巨头的互联网公司,都是在重新定义自己的过程中成长起来的。问题在于,什么是不变的金线?这颗金线对一家公司的进化意味着什么?

前段时间见到一位投了不少电商的投资人,问他如何看待京东的股价。他说不谈股价,因为今年的股价各家都差不多,受大环境的影响比较大。最后他抛给我一个问题:京东的核心能力是在生长还是在萎缩?

京东供应链一路走来,经历了几个阶段:先是服务于自己的B2C平台,早期最直接的受益者就是C端用户;然后开放给第三方卖家,接着是平台之外的大小零售商。从城乡结合部的便利店,到国际连锁巨头,从万达到网易严选,可扩展性不断增强。

英国理论物理学家杰弗里·韦斯特在其畅销书《规模》一书中说到,每一个生物体、每一家公司、每一个城市,都有自己的“规模法则”。比如一个城市人口的增速,并不是和这个城市的基础设施等速增长。换句话说,一般是人口增速要高于加油站、耗电量、公路总长度这些基础设施的增速,因为基础设施会随着人口的增加而变得更有效率。

这个法则同样适用于作为零售基础设施的供应链。当京东变成一家基础设施服务商的时候,它的合作伙伴越多,赋能能力就越强,就像安卓操作系统一样,用的手机厂商越多,越利于功能的完善、生态的丰富。供应链就是京东十年不变的那颗金线,而且这颗金线还能自生长。

今年双十一,京东不仅继续与传统零售品牌合作,还引入了美团、神州专车、途家,甚至一些网红店作为合作伙伴,根据伙伴特点的不同做针对性赋能。

十年前,京东起步的时候,刘强东对生意本质的判断是,为了解决体验问题必须做一体化的运营模式,但当供应链作为基础设施足够强大的时候,一体化开放又是必然结果。

最近两年的京东,很像2007年到2012年的京东:做一件需要前期投入巨大又一时很难看到效果的事情,但重要的一点是,这件事前后一脉相承,都是围绕同一种核心能力做投入。这很难得。

2007年京东开始自建供应链的时候,第一代iPhone正式上市。苹果从一开始就是“软硬一体”的中心化模式,而京东在很长一段时间内,与苹果很像:B2C模式、自建仓储、物流,并形成了一套独有的供应链生态。

但在线上线下大融合、大变革的时候,零售业的底层变化也让京东开始走向开放、赋能。所以,从核心能力进化的角度来看,互联网上半场的京东像iOS,互联网下半场的京东更像安卓。而安卓最大的特点是:开放。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