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民国历史上,有这样一位名人。说出他的名字,大部分人都知道;但是他做过什么事情,大家似乎却又说不清楚。更多人津津乐道的是他和一个风尘女子的爱情故事,却不知道他是民国历史上第一个享受国葬的人。而他就是我国近代史上杰出的军事家蔡锷。
蔡锷的一生短暂而辉煌,朱德称他为自己的“良师益友”和“指路明灯”,李宗仁对他“敬若神明”,后人评价他是“护国元勋”。
01 弃笔从戎1882年12月,蔡锷出生在湖南。
蔡锷原名蔡艮寅,字松坡。幼年上私塾读书,13岁考中了秀才,15岁考入长沙时务学堂。在长沙时务学堂,蔡锷的老师有梁启超和谭词同。而梁启超特别欣赏蔡锷,两人建立起了深厚的师生情谊。这以后,终蔡锷一生,他和梁启超亦师亦友,二人携手参与了诸多影响中国历史的大事。蔡锷死后,梁启超在公祭大会上致词时更是泣不成声。
当时中国在腐朽的满清王朝统治下,风雨飘摇。蔡锷和很多的热血青年一样,都踏上出国留学之路,希望学习先进的知识来救国救民。1899年,蔡锷前往日本留学,就读于东京大同高等学校、横滨东亚商业学校。
在日本,蔡锷的思想开始发生转变。他开始意识到只有推翻满清王朝的腐朽统治,中国才能自立自强。1900年,蔡锷跟随湖南老乡唐才常回国举行自立军起义,然而这一次起义很快就失败了。反思这一次失败起义时,蔡锷深深意识到“中国有很多优秀的知识分子,但是优秀的军人太少了。”也就是在这一次失败之后,蔡锷将自己名字改为“锷”并立志要“流血救民”。
随后蔡锷第二次东渡日本,决心投考军校,走强军救国之路。彼时,梁启超问他“你一个文弱书生,担得起军事重任吗?”而蔡锷回答得斩钉截铁“只须先生为我想办法,得学陆军。将来不做一个有名军人,不算先生门生!”
在梁启超等人的帮助下,蔡锷考入日本陆军士官学校学习军事。从此,蔡锷踏上了强军救国的道路。在日本陆军士官学校期间,蔡锷成绩突出,思想活跃。在中国学生里有很高的人气,大家把蔡锷、蒋百里(蒋方震)和张孝准三人并称为“中国士官三杰” 。
蔡锷努力学习军事知识的同时,他也用自己的方法思索着到底要如何救国强国。他在名为《军国民篇》的文章中,认为近代以来中国的衰落症结在于国人失去了尚武精神,在弱肉强食的世界里无法应对列强的威胁。他认为中国人首先必须在精神上抖擞、强健起来,铸造一种能够适应时代潮流的、全新的民族精神;他提倡尚武不仅在于武器装备,更在于全体国民要有精神,要有国魂。虽然蔡锷这套理论有其偏颇之处,但是字里行间仍旧看得出他拳拳爱国之心。
02 一生的两件大事1904年,蔡锷毕业回国,从此开始了戎马生涯。在时代大变局之下,他也逐步走到了历史舞台之上,为国家和民族奋斗着。
在蔡锷的思想中,“为求中国独立自由,必须战胜至少一个帝国主义国家,以此为最高目的”。为了实现这个最高目的,他先后辗转多地编练新军,先后担任了任江西随军学堂监督、湖南教练处帮办、广西新军总参谋官兼总教练官、广西陆军讲武堂总办等职。彼时蔡锷青年才俊,在练兵场上威风凛凛,深受官兵敬佩。随后,云贵总督李经羲聘请他到云南担任军职。
到了云南之后,蔡锷干了两件大事。而也正是这两件事,奠定了蔡锷在中国近代史上的地位。
第一件便是辛亥革命期间在云南领导反清起义。
1911年保路运动点燃了革命火种,云南的革命党人也跃跃欲试。虽然蔡锷没有加入同盟会,但是他却一直对于同盟会抱有极大的关注,也对革命党人的事业投入了很大的热情。蔡锷曾经对同盟会人士说“一旦时机成熟时绝对同情支持。”
1911年10月武昌起义爆发。同年10月30日,蔡锷就领导新军在昆明发动起义,宣布云南脱离清政府。而这一次起义,在昆明没有引起太大的民众恐慌,整个局势也是在南方各省间最为安定的。尤其值得一提的是,蔡锷在起义中禁止屠杀满族人,强调民族平等。
起义成功之后,蔡锷被推举为云南都督,此时蔡锷才29岁。仅仅数日之后,云南各地均传檄而定,全省光复。蔡锷领导革命群众彻底推翻了满清在云南的统治。
在云南这片热土之上,蔡锷终于有机会施展自己的救国理想了,巩固了云南的起义成果之后,对外蔡锷派军支援四川、贵州等地的革命起义;对内他则大力推行新政,发展经济、改善民生,深受军民爱戴。
蔡锷人生的第二件大事则是发生在1915年-1916年间的护国战争。
彼时,袁世凯野心勃勃地想当皇帝,想推翻共和体制重回封建帝制。袁世凯的倒行逆施,自然让蔡锷愤慨不已,他决心以武力“为四万万人争人格”。当时袁世凯为了控制蔡锷,早已将其从云南调到北京任职。1915年11月,蔡锷秘密从北京来到天津,随后假借去日本治病的名义,经由香港越南秘密返回昆明。在蔡锷回到昆明之前,云南就开始秘密筹备护国讨袁的军事准备。蔡锷一回到昆明,更是加速了云南的起义准备。
1915年12月12日,袁世凯悍然推翻共和,接受帝制。12月25日,蔡锷、唐继尧和李烈钧等人发出全国通电,表示云南坚决反对帝制,号召全国共讨国贼袁世凯。随后蔡锷等人组织护国军,发动了轰轰烈烈的护国战争。蔡锷担任护国军第一军总司令,率8000多人进入四川攻击北洋军。蔡锷率军入川之后,在隔年春天于四川纳溪、泸州一带击败人数占优的北洋军,使得敌人“ 第七师将校伤亡殆尽,士兵损失过半,已无再战能力。”顺便提一下,当时在蔡锷手下作战的便有日后红军的总司令朱德。
蔡锷等人发动护国战争之后,全国各地纷纷响应,万众一心反对袁世凯的倒行逆施。袁世凯见自己不得人心,不得不宣布取消帝制。而蔡锷也因此赢得了“护国元勋”、“护国军神”的美誉。
03 军事家蔡锷蔡锷在辛亥革命和护国战争中立下了不世功勋,这足以让他载入史册。但是后人往往却忽视了他在军事教育上的贡献。
在辛亥革命爆发之前,蔡锷是在各地编练新军。尤其他在广西经营新军达5年之久,期间他在广西创办了测绘学堂、陆军小学和测量局。蔡锷在巡视边境地区时,他敏锐地注意到英法列强窥探我国西藏、广西、广东等地,他说“英窥西藏,法窥滇黔桂粤之谋日迫,边陲多故,危机已伏。若屏藩不固,国将不国。”为了应对这个危机,蔡锷编写了《五省边防计划》。他在计划中详细地阐述了为了应对列强的威胁, 滇、川,黔、桂、粤五省的军力应该如何编成,如何集中,如何划分作战区域,战前要做何等准备,战时后勤如何规划。以便随时抗击外来入侵,保家卫国。
而在军事理论上,蔡锷很早就根据中国的国情和军力的实际情况,提出如果面对外来入侵应采取诱敌深入的战略——“ 中国数年之内若与他邦以兵戎相见,与其孤注一掷之举,不如采取波亚战术(指游击战术),据险以守,节节为防,以全军而老敌师为主,俟其深入无继,乃一举歼除之。”
蔡锷在云南时还编了一本军事教材《曾胡治兵语录》。《曾胡治兵语录》是蔡锷根据他对曾国藩、胡林翼两人的军事言论筛选整理而成,蔡锷在每章之后还添加了自己的理解和评论。1924年,黄埔军校将此书作为教材;抗战期间,八路军也曾将此书翻印出版供各级指战员阅读。可以说这是蔡锷对于中国近代军事理论教育的一个重要贡献。
除了著书立说之外,蔡锷还培养出了一批军事人才。这其中就有日后成为国共两党重要军事将领的朱德、李宗仁、白崇禧等人。
在云南陆军讲武堂学习时,朱德认识了蔡锷。蔡锷当时正在讲武堂教授步炮混成作战概论,蔡锷的授课非常严谨,让学生和同事都深为叹服。当时朱德非常好学,课后经常去请教蔡锷。蔡锷也颇为赏识朱德,时常将一些进步书籍和军事书籍借给朱德;并且也给朱德“开小灶”,讲解自己的军事理论和思想。
而朱德从军校毕业之后,又分配到蔡锷的部队当军官。后来朱德跟随蔡锷参加了入川作战等重要战斗。正是在蔡锷的指挥下,朱德得以在战火中迅速成长,很快就能独当一面。朱德和蔡锷这一段即是师生又是上下级的时光,给朱德日后成为红军总司令打下了重要的基础。
对于朱德而言,蔡锷不仅是他的长官,而且是他的良师益友。多年以后,朱德曾经这样回忆蔡锷:“我一生有两个老师,一个是蔡锷,一个是毛主席。入党以前,我的老师是蔡锷,他是我在黑暗时代的指路明灯;入党以后,我的老师是毛主席,他是我现在的指路明灯”。
04 蔡锷和小凤仙:可能是个误会提到蔡锷,我们似乎很难绕开他和小凤仙的故事。
我们现在常见的版本是:蔡锷当年为了麻痹袁世凯,便假装沉溺于花天酒地,不问政治。正是在这段时间里,他认识了小凤仙。小凤仙对蔡锷心生爱意,两人成就一段佳话。后来小凤仙更是帮助蔡锷逃离北京。
小凤仙确有其人,当时应该正是16-18岁的花样年华。蔡锷和小凤仙认识也应该确有其事,不过他们是否真的有“恋情”呢?这就是一个有待进一步考证的问题了。
小凤仙
《蔡松坡先生事略》一书中作者根据蔡锷口述记载,当时蔡锷整天沉溺于花天酒地,负责监视的袁世凯密探也有所松懈。这一天,蔡锷正在小凤仙处请客,酒酣耳热之际“公(蔡锷)即单身赴崇文门车站乘火车赴天津。当时无一人知者。次晨抵津,暂住日本共和医院。”
从这段记录中显示,蔡锷当时的确流量于各大娱乐场所,小凤仙也只是其中之一。而蔡锷的借机出逃是“无一人知者”,也就是说连小凤仙也不知道。因此很可能蔡锷和小凤仙之间并不存在所谓的“爱情故事”
而在蔡锷好友哈汉章的回忆里则是:蔡锷在他家喝酒之后打了通宵麻将,第二天蔡锷又故意打电话给小凤仙约着一起吃午饭。袁世凯的密探们见此便放松了警惕,蔡锷便趁机逃离北京。
以上两则史料,都没有证明蔡锷和小凤仙有过所谓的“爱情”,而看上去更像是小凤仙只是这段历史中碰巧出现的一个人物,如果不是小凤仙,也可能是其他人。况且小凤仙和蔡锷之间的故事更多仅见于野史,其之所以流传这么广,我想更多的还是人们对才子佳人的一种向往吧。
05 民国“国葬”第一人护国战争之后,黎元洪继任大总统。黎元洪任命蔡锷为四川督军兼省长。然而当时蔡锷病情已经恶化,他只能在处理完四川善后事宜之后,再次前往日本求医。到了日本蔡锷已经病入膏肓,日本医生也无能为力。蔡锷大概自知时日无多,无比遗憾地说
“我不死于对外作战,不死于疆场马革裹尸,而死于病室,不能为国家做更大贡献,自觉死有余憾”
最后1916年11月8日上午,蔡锷病逝于日本福冈,年仅34岁。
蔡锷死后,当时民国政府为他在故乡湖南举行了隆重的国葬。当时天降大雨,仍有数千人来送蔡锷。而蔡锷也成为民国有史以来享“国葬”的第一人。
回顾蔡锷的一生,有人质疑他其实是一个投机者。所谓证据不过是他曾经拥护袁世凯,后来又第一个跳出来倒袁。
没错,蔡锷的确曾经拥护过袁世凯,认为他“宏才伟略,群望所归”。但是我们看历史不能用后人“马后炮”的眼光去苛求前人。彼时,蔡锷无法知道袁世凯后面会签下”二十一条卖国条约”,也难以预知袁世凯会在以后推翻共和,想当皇帝。而在当时,南方各省革命党人实际上很难以武力彻底推翻满清在北方统治,而袁世凯确实又是解决南北争端的有力人选。从早日结束战乱,恢复民生的角度而言,蔡锷在这个时候拥护袁世凯很难说有什么问题。
而当蔡锷发现袁世凯种种倒行逆施之后,逐渐对袁世凯从失望到绝望,并且最终第一个站出来反对袁世凯称帝,这也是再正常不过了。何来投机一说?
而蔡锷终其一生,没有和任何人拉帮结派,甚至不像其他军阀那样看重自己有多少人马,有多大的地盘。纵观民国各人物,如蔡锷这样的实属罕见。
护国战争之初,已经患病的蔡锷曾对朱德所说“我要把全部生命献给国家”。当时袁世凯下令查封蔡锷在湖南的家产,结果下面的人来报告说“蔡锷本籍无一橼之产,无立锥之地,其母尚寄食其乡人何氏家,实无财产之可查封”
在我看来,蔡锷所谓“善变”背后其实就是一个核心:对国家有利的,我就支持;对国家有害的,我就反对。
蔡锷一生辉煌而短暂,但他在历史的长河中却留下了灿烂的光芒。梁启超后来回忆蔡锷在护国战争前夕所说的一番话,读来不仅令人泪下。摘录于此,以飨读者。
“眼看着不久便是盈千累万的人颂王莽功德,上劝进表,袁世凯便安然登其大宝,叫世界看着中国人是什么东西呢,国内怀着义愤的人,虽然很多,但没有凭借,或者地位不宜,也难发手,我们明知力量有限,未必抗他得过,但为四万万人争人格起见,非拼着命去干这一回不可。”
全文完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