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叙文的四种行文线索(记叙文之线索贯穿式)(1)

作文。

世上许多重要的转折是在意想不到时发生的,这是否意味着人对事物发展进程无能为力?

请写一篇文章,谈谈你对这个问题的认识和思考。

要求:(1)自拟题目;(2)不少于800字。

[名师析题]

前面一句话“世上许多重要的转折是在意想不到时发生的”,是一个意思完整的判断句。其中的“许多”就告诉和启发考生,可以选取的事物、事情和事件是大量的、开放的、多样的、别具一格的,诸如个体的人生际遇,大灾大难的不期而至,科技文明的快速进步,人类奔向太空的卓越历程等;“转折”就是事件在发展过程中的转变,“重要转折”则要求是非同一般的,具有里程碑、划时代意义的特征,可以是个体人生中的,也可以是社会发展中的,更可以是人类共同面对的;“意想不到”自然是出乎意外、不可预知的,却又的的确确是“发生”了的,因而具有突然性、偶发性和不可预料性,常常在不经意间,事物方向、性质就发生了变化,事起于仓促之间,往往令人猝不及防,此时最容易产生“束手无策”之感。

后面一句话是一个选择疑问句,要求考生在前一句话的前提下,结合自身的见闻与思考,做出正确的、理性的、科学的判断,即旗帜鲜明地亮出自己的观点,也就是文章的中心论点。毫无疑问,大量事实证明,人对事物的发展进程并不是无能为力的,在处理意外和转折的事情或事件的过程中,人的主观能动性往往发挥了巨大的、决定性的作用。但同时也要注意,人还应该恪守行为边界,对世界的客观规律心存敬畏。

通过以上对所给材料进行的条分缕析,再把两句话合起来理解和分析,就很自然、很容易地得出这样的思考视角,打开这样的写作路径:具体例举世上都有哪些“重要的转折是在意想不到时发生”的。这些“重要的转折”对“事物发展进程”有着怎样的作用?这些作用是正向的、推动的,还是反向的、阻遏的?“意想不到”的人又是谁?是个体还是群体?……如果能够顺着这样的思路和方向追问下去,就是契合题意写作要求的。

1.论述发挥主观能动性的可能性与必要性。尽管许多重要的转折是在意想不到时发生的,但任何事物的发生、发展都是遵循一定规律的,只要人们能够认识和把握规律,具有思想意识的前瞻性,能够清醒地认识和充分尊重客观规律,人就能发挥主观能动性。

2.阐释面对无能为力的事情,应有的正确态度和做法。转折具有可正可负的趋向性,如何因势利导,如何趋吉避凶,是积于忽微还是犬儒苟且,要有正确的抉择与行动。

3.具体论证改变可以改变的一切,适应不能改变的一切。人的作为、主观能动性不是无边无际的,要尊重客观规律,尽可能地做到:改变可以改变的一切,适应不能改变的一切。

[品悟范文]

在十字路口……

①他,还在天桥底下说书。面黄肌瘦,形容枯槁,手里醒木一落,这回书便结束了。

②这几年,歌曲流行,无论老少,大都被歌馆里传出的靡靡之音所吸引,而逐渐忘却了这天桥底下再普通不过的说书人。

③他冥冥之中有种预感,说书总有一天会被超越甚至替代。他想要离开这一行,但除了说书他又什么都不会。去还是留?即使在说书时,他也在反复权衡着,内心苦苦挣扎着。站在十字路口,他迷失了方向。

④这天,他像往常一样说完书,回到家,用破陶罐舀些水喝,便转身进了屋子,“扑通”一声跪在地上。正前方的案几上,是师父的牌位。“师父,徒儿不孝,如今说书不景气,徒儿实在不知该怎么办了……”

⑤他不知道自己是如何入睡的,在梦里他看见了自己幼时刚拜师的情景。“你可想好了,说书得苦练,也得耐得住寂寞。”师父从抽屉里摸出一块醒木说道。他点了点头,眼里闪出坚定的光来:“我耐得住。”师父微微点头,将醒木递给他,上面刻着“德艺双馨” 四个字。

⑥在说书路上,他走得艰难,但走得踏实。他希望将说书这一脉永久地传承下去,但现实击垮了他的雄心壮志。这说书已是扶不起的阿斗,被时代淘汰是迟早的事,自己无法改变。他想转行唱歌去。

⑦“师父,现在他们都不乐意听说书了,您说坚持还有意义吗?”他茫然地望着师父。“在人生的道路上有很多十字路口,但最重要的只有那么一两条,面对选择时你一定要听从自己的内心啊!”师父在梦里这样说。

⑧他醒来时,枕巾湿了一片。

⑨第二天,他仍向天桥走去,在天桥底下说着三国的故事,听众只有往常的一半。

⑩而不多久后,大多数听众也散了,纷纷去看弹着琵琶唱着曲的女娇娥。说书声戛然而止,他发了癫似的跳上桌子,眼珠向外凸起,青筋都暴了出来。剩下的人见他这样,都唾弃地啐他一口,背着手离开了。

⑪连着几周,天桥下都不见他的身影,有人发现,他竟然出现在歌馆里。

⑫人们以为他改了行,有人还半开玩笑地问他什么时候出道,但他只是盯着那咿咿呀呀的女娇娥,不发一声。

⑬三个月后,他重新回到了天桥。

⑭第一天, 他对着仅有的两三个神游的听众重新讲起了三国。不一会儿,听众竟睁大了眼睛,他们惊喜地发现,他讲得比以往精妙得多,无论是说,还是演,甚至加上了唱。

⑮第二天,第三天,来听他说书的人多了起来,虽不至于门庭若市,但说书这门艺术就这样在天桥底下默默闪着光。

⑯是啊,也许无法抵御时代的潮流,但在人生的十字路口,一个人毕竟可以选择是随波逐流还是坚持自我。

学高分亮点 

1.一线串珠,匠心独具。本文以“说书”为线索,串起曲折复杂的情节:人物面对“说书”困境时挣扎与迷失,想放弃“说书”却又内心不甘,坚守“说书”却又应时而变。这种线索贯穿式的谋篇布局,颇具匠心。

2.跌宕起伏,主题高昂。读本文,你会被一波三折、跌宕起伏的故事情节所吸引、所打动。文章通过对一位钟爱说书艺术的艺人形象的塑造,表达了在重要转折面前应耐得住寂寞、坚持自我的观点,主题鲜明,立意深刻,充满正能量。

3.淋漓尽致,形象丰满。文章不管是语言、心理、外貌描写,抑或是对动作等细节的刻画,都细致生动,使主人公如在眼前,如见其人,如闻其声,显示出考生精湛与高超的文字驾驭能力。

习写作范式 

记叙文的四种行文线索(记叙文之线索贯穿式)(2)

[学经典范式如何打造]

一、线索贯穿式记叙文写法指导

线索贯穿式结构是记叙文写作中常用的结构方式。具体来说,就是指以线索贯串全文,将经过选择后相对独立的写作材料串联起来,使之相辅相成、彼此烘托,构成一个有机的整体。结构模板如下:

记叙文的四种行文线索(记叙文之线索贯穿式)(3)

在线索贯穿式结构中,线索可以是某个有意义的实物、中心事件、中心人物、时间和地点的转移、作者的思想感情变化等。按照线索贯穿式结构写成的文章,常常主线分明,文脉清晰,布局严密,人、事、景、物水乳交融,浑然一体,从而达到形散而神聚、完整而和谐的效果。

线索贯穿式还可以变体为“眼前+回忆+联想……”形式。

“眼前+回忆+联想……”形式,就是为了使文章内容更丰富,主题更鲜明,作者常常运用回忆和联想拓展思路。具体做法是,运用补叙、插叙的形式,回忆和联想与当前事物相关的人或事,使之成为文章的有机组成部分。

一般的写法是:眼前某事物——回忆某事物——联想某事物——眼前某事物。

使用这种写法来写作的散文有很多,像黄河浪的《故乡的榕树》,壶井荣的《蒲公英》,巴金的《灯》等。

一般来说,单个事物性名词的命题作文,都可以运用这种方法来写作。比如“桥”可以写成:眼前的桥——回忆小时候玩耍过的一座桥——联想到这座桥的修建者——和这座桥有相似点的人——回到眼前这座桥。“伞”可以写成:手里拿着的一把伞——回忆这把伞的来历——联想到送伞给我的这个人——像伞一样的保护者……

这种联想拓展很好地反映了人们的思维程序,又契合了散文“形散神不散”的特点,因此,作者也用得比较多。而读者在阅读时,由于有一个具体的事物贯穿在文章中,就会有一种中心突出、线索鲜明的感觉。这种作文出现在考场作文中也就比较容易得高分。

二、线索贯穿式议论文写作注意事项

(1)确定中心。仔细审读写作要求,根据自己生活中积累和掌握的知识,确定写作的中心,并为多角度选材做好准备。

(2)选好线索,整合素材。通过列提纲的形式,从素材库中选取多个素材,并依据材料之间的内在联系,确定一条行文线索,从而将所选材料合理组合。

(3)行文有方。确定了素材和线索,还要想办法在文章中凸显这条线索。可采用小标题的形式突出线索,或者让线索在文章的多个自然段重复出现等。线索突出,读者就会一目了然。

(4)结构完整。结尾处或借助议论抒情,或概括总结、画龙点睛,再一次强调线索,达到既收束全文又呼应开头的效果。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