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嫦娥奔月”发生在寒亭,苏轼在诸城超然台上作诗写词,“潍县八景”之一的麓台秋月令文人沉醉……一个个传奇故事,一首首脍炙人口的诗词,让潍坊这座历史悠久、文化资源丰富的古城与中秋节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中秋节绵延千年,人们对团圆、欢聚的美好期盼也代代相传。不妨让我们到嫦娥奔月的云台山、苏轼作诗的超然台等地方看看,一起感受古人的中秋文化。

01“嫦娥奔月”在寒亭有两种说法

每年举行三次庙会纪念

“嫦娥奔月云台山,民间故事千古传。天上人间相望时,自云妾是月中仙。”9月6日上午,记者来到寒亭区寒亭街道寒亭一村,沿着一条小路向村北侧走去。推开一扇红色的大铁门,就看到一座古香古色的庙宇,庙台高约10米,沿台阶而上,穿过写着“云台山”三个大字的木门,里面别有一番洞天,庭院简洁质朴。

“别看这个云台山不大,却是一块风水宝地,嫦娥奔月的故事就发生在此。”82岁的村民张友臣说,这里是“云台山庙”,因其所处位置在当地最高,老百姓又称“高庙”。

中秋唯美风景(重温潍坊与中秋的诗情画意)(1)

张友臣站在云台山上的古井旁,讲述“嫦娥奔月”的传说。

在“高庙”的东北角有一座古井,周围用石头重新堆砌,不远处的墙壁上还画着一些关于“嫦娥奔月”的彩绘。“这里就是当年嫦娥奔月的地方。原先的古井已经不存在了,这是1994年在原址上重新修建的。”张友臣说。

据传,嫦娥原是居住在云台山下的一位美丽少女,寒浞是她的第二任夫君,在云台山上给她建立了一座宫殿,名叫“广寒宫”。云台山上有一口古井,里面不停向外冒温泉水雾,像云彩一样。寒浞在古井附近给嫦娥修了一个浴池,用古井中冒出来的雾取暖,嫦娥经常在里面洗澡。

那么,嫦娥是怎么飞到天上去的呢?在寒亭一村流传着关于“嫦娥奔月”的两种说法。一种说法是,嫦娥在广寒宫住了很久,浴池旁边有块石碑,能清晰地照出人影来,她看到了自己变老的模样,之后吃下了后羿留给她的长生不老仙药,突然飘飘悠悠地飞了起来,越飞越高。碧蓝的夜空挂着一轮明月,嫦娥一直朝着月亮飞去。另一种说法是,嫦娥看到自己变老的模样,很伤心。农历八月十五那天,在浴池洗澡时,不小心掉到了井里,随着上升的云雾,一直飞到了月亮上。

据说,寒浞看到嫦娥奔月后很伤心,十分想念她,每年农历八月十五都会摆上嫦娥平日爱吃的食品,遥遥地为她祝福。从此以后,每年农历八月十五就成了人们期盼团圆的中秋节。

“嫦娥奔月”的故事口口相传,在寒亭一村一辈辈流传下来。为了纪念嫦娥,每年的农历三月初三、四月初八、九月初九都会举行盛大的庙会。另外,农历每月的初一、十五,村民们也会来祭拜、祈福。

中秋唯美风景(重温潍坊与中秋的诗情画意)(2)

麓台文化博物馆举办的迎中秋系列活动。(资料图)

02麓台秋月别有意境

在此举办迎中秋活动

说起古人如何过中秋节,那就不得不提作为“潍县八景”之一的麓台秋月,留下了很多文人中秋赏月的印记。如今,沧海桑田,麓台已难寻往日风姿,但朗朗读书声依然不绝于耳。

麓台位于潍城区浮烟山上。浮烟山在历史上曾有许多名字,如“浮山”“阜山”“符山”。汉代丞相公孙弘曾在此刻苦攻读,死后葬于浮烟山。据说他的墓冢经过千百年演变形成一个宽阔的高台,史称“麓台”,高两丈余,占地数十亩。公孙弘之后过了约500年,浮烟山上又来了一位年轻的南燕国太子慕容超,在这里读书,为不久之后的继位做准备。

元朝时,汉人第一个状元张起岩曾经任安丘县尹和北海吏,专程前来凭吊祭奠公孙弘。当时正值中秋,清风徐徐送爽,白云悠悠南下。张起岩登上麓台,入夜时分,一轮明月冉冉升起,远近景物轮廓分明,上下律动银辉荡漾,四周场地万籁俱寂,似有读书之声隐隐入耳。此时此刻,人生往事,悠悠情怀,点点滴滴涌上心头。面对此情此景,张起岩写下了《麓台秋月》:“银河漾漾净天街,碧月辉辉照麓台。台上读书燕太子,清光依旧向人来。”

从此以后,人们将麓台秋月定为“潍县八景”之一,麓台成为文人学者们怀古探幽、抒发情感的绝佳之地。

明代尚书刘应节辞官返乡后,创建了麓台书院。麓台一带便成为明清潍坊地区的文化教育中心,刘应节创建麓台书院的故事也成为一段佳话。

如今麓台文化博物馆就坐落于此,追溯着这座城市的历史精神,诉说着麓台的前世今生。每年中秋期间,博物馆会举办一系列的迎中秋活动,以麓台的真实历史故事作为创作来源,以中秋节日作为创作背景,打造一场专属麓台的文化之旅。“麓台秋月,既是一首诗,也是一处景,更是一段文化的传承。”麓台文化博物馆馆长慈文德说。

中秋唯美风景(重温潍坊与中秋的诗情画意)(3)

位于诸城市中心的超然台。(郝敬友 摄)

03站在超然台广场赏月

“东坡月饼”流传至今

“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当万家团圆、举杯赏月时,很多人会情不自禁地吟诵这首千古名篇——《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这首词是苏轼在诸城超然台上一气呵成的。

超然台是位于诸城市中心的一处城墙式建筑,离繁华的商业街——和平街较近,其古朴的造型与周围高耸的居民楼形成强烈的对比。台前苏轼塑像《把酒问青天》,取意天下第一中秋词《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塑像总高9.2米,气韵流畅,与超然台相得益彰,形成整体艺术效果,充分体现出苏轼在密州时期的政绩和文学创作成就,成为超然台最大的亮点和诸城超然文化的新名片。

超然台所在位置原系北魏时所建城墙土台,北宋著名文学家苏轼知密州(州治诸城)时扩建,其弟苏辙取老子“虽有荣观,燕处超然”文意,赋名“超然台”。苏轼亲笔题写“超然台”,并作《超然台记》。苏轼在台上创作了《超然台记》《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雪后书北台壁二首》《望江南·超然台作》等大量名篇,逐渐形成了“游于物外”“无往而不乐”的超然思想。超然台存在延续870多年,后不幸毁于战火。2007年重建,2010年正式落成并免费对外开放。

目前超然台还不具备夜晚开放条件。“每当月圆之夜,高高挂起的明月与这座充满文化底蕴的建筑相辉映,站在超然台广场赏月,也别有一番滋味。不禁让人因景生情,联想起苏轼站在超然台上尽情作诗的场景。”诸城市民李女士说。

古人庆祝中秋节的主要方式就是赏月、吃月饼、饮酒、作诗。在诸城,有“八月十五小过年”的说法。1076年中秋节,苏轼在超然台上设宴款待宾朋,并请在座宾客品尝他自己制作的月饼。虽然苏轼在密州待了短短两年就离任了,但人们都很感念他的恩德。后来,为了纪念苏轼,每年农历八月十五,人们便用当年苏轼研制的配方制作月饼,取名为“东坡月饼”。时至今日,在诸城的一些糕点店,每年中秋节期间还会推出“东坡月饼”。

另外,我市的仰天山、沂山、老龙湾、青云山等也都有不少古人赏月、过中秋的传奇故事,并留下了很多朗朗上口的古诗词,如古人用“仰天高挂秋月圆”的诗句盛赞仰天山中秋美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