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 | 刘姗

浙江医院老年科

1、什么是息肉?

所谓结肠息肉,是指在结肠和直肠黏膜表面并向肠腔内突出的赘生物总称,通俗的说,就是“肉疙瘩”,分为腺瘤性、错构瘤性、炎症性和增生性四类。

根据腺瘤中绒毛成分所占比例不同而将其分为管状(绒毛成分小于20%)、管状绒毛状(绒毛成分在20%-80%)和绒毛状(绒毛成分大于80%)三大类,其中以管状腺瘤最为常见。

结肠息肉多的和少的有什么不同(结肠息肉很常见)(1)

根据腺瘤的数量又可分为单发和多发,多发常见于家族性结肠息肉病、Gardner综合征和Turcot综合征。

腺瘤性为癌前病变,属于肿瘤性息肉,80-95%的结直肠癌是由腺瘤性息肉演变而来,也就是说,只要有足够的时间,总会有一天癌变。

而错构瘤性、炎症性和增生性息肉与癌变关系并不明确或不会发生癌变,统称为非肿瘤性息肉。

非肿瘤性息肉一般不会癌变,但也不是100%不会癌变,如果息肉长的比较大,时间比较久,也有变成肿瘤性息肉的可能。

2、哪类人更易得结肠息肉?

息肉的发生与低纤维饮食、长期吸烟、感染、年龄、遗传等相关。

结肠息肉的发病率随年龄的增大而增高,大多数的结肠息肉在人三十几岁就开始长了,到40岁左右就更多了,到了五六十岁,超过1/3的人都有。所以到了40岁,就一定要做一次肠镜。

结肠息肉多的和少的有什么不同(结肠息肉很常见)(2)

某些多发性息肉如家族性结肠息肉病(FPC)发生与遗传有关。

3、结肠息肉有什么症状?

大部分结肠息肉没有症状,只有肠镜检查才能发现。

结肠息肉多的和少的有什么不同(结肠息肉很常见)(3)

少部分结肠息肉有如下症状:

1、便血

结肠息肉患者可出现间断性便血或者是大便表面带血,血液的颜色大多为鲜红色,患者会出现里急后重,甚至是便秘或大便次数增多,如果息肉的位置靠近肛者可能会有息肉脱出肛门之外。

2、大便习惯改变

主要是大便次数和大便习惯的改变,或者是出现不明原因的便秘或者是腹泻,或者是便秘与腹泻交替出现。

3、腹痛

比较少见,较大息肉可以引起肠套叠/肠梗阻而出现腹痛。

4、结肠息肉到结肠癌要多久?

不管是单发还是多发的腺瘤性息肉,它都不是一步就能变成大肠癌的,它的演变过程是:

正常粘膜→微小腺瘤→早期腺瘤

→中期腺瘤→后期腺瘤→结肠癌

一般腺瘤越大,形态越不规则,绒毛含量越高,上皮异型增生越重,癌变机会越大。

那么腺瘤性息肉转变为结肠癌的时间需要多久?

这其实并没有一个固定的数值,但有一点是肯定的,多发腺瘤性息肉转变成大肠癌的时间普遍更短,这与遗传等因素密切相关,单发性腺瘤性息肉转变成结肠癌有三个分水岭,5年,10年,20年发展为癌的几率分别为3%,8%,24%。

结肠息肉多的和少的有什么不同(结肠息肉很常见)(4)

5、发现结肠息肉,

到底要不要摘除呢?

增生性息肉和炎症性息肉往往体积很小,也不会引起不适的症状,可以不处理,进行药物治疗,炎症好了大部分会自行消除。

结肠息肉多的和少的有什么不同(结肠息肉很常见)(5)

虽然这两种息肉癌变的可能性微乎其微,但是随着时间的推移,息肉的体积却是有可能增大的,在增大的过程中,有可能出现不典型增生,碰到这种情况,最佳方案也是积极干预摘除,所以即便是增生性息肉和炎症性息肉,最好也是内镜下直接摘除掉。

错构性息肉虽然是非肿瘤性息肉,但具有肿瘤样增生的特征,因为息肉数目较多,多呈弥漫性分布,有可能引起大出血、肠梗阻、肠套叠、体重减轻、营养不良等并发症,所以建议切除部分息肉,以防止严重并发症的出现。

体积较大的错构性息肉,可能合并有腺瘤性上皮灶区,虽然癌变率较低,但也不是完全没有可能,所以对于体积较大的息肉,也应该采取积极干预措施。

肉眼下大致可以判断良恶性,但活检后显微镜下的病理诊断才是金标准,其中因此检查出结肠息肉都应进行切除,以免留下后患。

5、切除完息肉多久复查呢?

一次切除息肉总数超过10个者,大于1cm的广基息肉采用分片切除者,大于1cm绒毛状息肉伴重度异型增生,建议短期在3-6月内复查肠镜,单发息肉切除,病理证明是良性的,刚开始每年只需复查一次肠镜,连续2-3年不复发,之后可以改为5-10年差一次。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