鲁迅北大授课教室(这堂特别的开学第一课)(1)

“我家就在鲁迅公园附近,‘鲁迅小道’是我每天上学的必经之路……”走上讲台,虹口区教育学院附属中学六年级学生刘艺菲这样开场。有意思的是,她身处的讲台,正是93年前左联成立大会上鲁迅曾经演讲的地方。

今天是开学日,虹口区教育学院附属中学的学生走进左联会址纪念馆,在一楼左联成立大会原址开启了特别的开学第一课“红课润心,红馆启航”。孩子们用演讲、演唱的方式,表达自己对左联、对鲁迅的理解认识。通过线上直播,该校所有学生在校内同步收看。

记者了解到,本次活动是左联纪念馆与虹口区教育学院附属中学开展“馆校合作”的首次活动。将开学第一课放在红色场馆中进行,也是双方以“大思政观”为引领,开展以实践育人的新探索。近年来,左联纪念馆始终坚持开展中小学生校外教育和社会实践,特别是通过场馆与学校的资源整合,开发基于场馆的跨学科教育教学活动,让孩子们不止于走马观花的参观,而是通过与校内教学、与教材相连的深度研学,在寓教于乐中深度感受红色文化的魅力。

鲁迅北大授课教室(这堂特别的开学第一课)(2)

鲁迅北大授课教室(这堂特别的开学第一课)(3)

短短三分钟的演讲,刘艺菲讲述了自己的所见所闻。她生活、学习的区域恰好与鲁迅先生最后十年轨迹重合,她会去1927鲁迅与内山纪念书局买书,会到鲁迅公园游玩,她也见到了鲁迅墓前鲜花常在,看到了鲁迅纪念馆中观众认真记录,感受到“鲁迅小道”客流日渐增多。由此她说出了自己理解的鲁迅,也说出了人们对鲁迅的推崇敬仰之情。

授课教师、上海市演讲与口语传播研究会副会长兼秘书长林毅认为,演讲作为当众口语表达,更要注重表达方式,要用鲜活的故事、生动的语言让人们“记住”演讲的内容。在他的循循善诱下,孩子们逐步掌握了把红色故事讲好的“密码”。

授课老师、虹教附中音乐教师刘雨佳带着学生现场演绎了《卖报歌》。在辨音环节,孩子们发现旋律只用了五个音写就。刘雨佳继而引导学生,左联时期的音乐特点,就是以中国传统的民族五声调式进行创作。而跟随她的提问,学生们又对《卖报歌》歌词进行了“阅读理解”,也由此明白了为什么说左联时期的音乐作品往往素材源自百姓生活,歌词描绘的多是底层人民的艰辛生活,但都会以乐观积极的态度,表达光明与希望。

虹教院党总支书记、虹教院教育集团总校长汤国红表示,开学第一课走进左联这个特殊课堂,特别是在鲁迅演讲过的左联成立大会原址进行,将在学生的一生中留下深刻印象。通过这样的行走课程、融合教育,也将进一步做好知识的传递、能力的培养、价值观的升华。今后,学校将以“红课润心 红馆启航 红线行走”为抓手,继续发掘红色育人资源,聚焦立德启智,用好社会大课堂。通过校内校外、线上线下等多种方式,开展综合实践学习,提升学生核心素养,让孩子们成为红色基因的传承者、践行者,在赓续红色血脉中汲取成长力量。

鲁迅北大授课教室(这堂特别的开学第一课)(4)

鲁迅北大授课教室(这堂特别的开学第一课)(5)

鲁迅北大授课教室(这堂特别的开学第一课)(6)

据介绍,在开学前的最后一个周末,左联会址纪念馆面向沪上学子开展了“传承——摹绘刊物封面,演说左联故事”活动,特邀上海市演讲与传播研究会副秘书长王嘉钰讲述左联烈士殷夫的成长故事,以及上海师范大学附属第二实验学校教师毛倩倩带领孩子们为左联会址纪念馆创作特色月历卡。

上海小学五年级学生郑霁瑞此前参加过左联纪念馆的“鲁迅小道·囡囡讲”文化小使者系列活动,一直追寻着“大先生”的足迹。阅读了鲁迅作品《朝花夕拾》《为了忘却的纪念》和《狂人日记》后,他主动通过查资料等,帮助自己理解文章内涵。罗南中学七年级学生周子贺也是该系列活动的受益者,特别是通过参观纪念馆,他发现鲁迅还是一位版画迷,并将版画作为“武器”给予他人给予时代力量,让他从更多维的视角认识了“大先生”。

未来,左联纪念馆将进一步发挥红色文化资源优势,邀请更多教育工作者来馆进行教学实践,增强中小学生文化自信,进一步做好爱国主义教育。

另悉,“与大先生(鲁迅)对话”主题作品征集活动正在如火如荼地进行中。该活动由虹口区文史馆、华东师范大学语文教育研究中心、上海市演讲与口语传播研究会主办,中国左翼作家联盟会址纪念馆、《中文自修》编辑部协办。通过线上征集与线下研学,在场馆内举行的跨学科学习已经举行多场,吸引了来自上海各区青少年进入虹口区红色场馆沉浸式学习红色文化。

作者:单颖文

摄影:叶辰亮

编辑:王嘉旖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