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6课练习题答案(第18课吆喝习题AB卷)(1)

18 吆 喝

01基础知识

1.下面加点字的注音有误的一项是(C)

A.招徕(lái)  小钹(bō)  随机应变(suí)

B.囿于(yòu) 隔阂(hé) 油嘴滑舌(huá)

C.吹嘘(xū) 秫秸(shújiē) 合辙押韵(chè)

D.铁铉(xuàn) 荸荠(bíqí) 口齿伶俐(línɡ)

(解析:C.“辙”应读为“zhé”。)

2.下列语句中书写正确的一项是(A)

A.把当时走街串巷的小贩用以招徕顾客而做出的种种音响形容成街头管弦乐队。

B.从吆喝来说,我更喜欢卖硬面饽饽的:声音厚实,词儿仆素。

C.白天就更热闹了,就像把百货商店和修理行业都拆开来,一样样地在你门前展销。到了夜晚的叫卖声也十分精采。

D.一路上既可以把那烫手的白署揣在袖筒里取暖,到学校还可以拿出来吃可以拿出来大嚼一通。

(解析:B.“仆”应写为“朴”;C.“采”应写为“彩”;D.“署”应写为“薯”。)

3.下列各句中加点词语使用有误的一项是(B)

A.他从小口齿伶俐,能说会道,长大果然成了一名优秀的主持人。

B.他能力很强,是公司的业务骨干,很多难沟通的客户经过他的

油嘴滑舌,都成功的合作了。

C.遇到歹徒,要随机应变,切不可硬

碰硬。

D.中国的对联讲究合辙押韵,所以写一幅工整又内容丰富的对联可不是件容易事。

(解析:B.“油嘴滑舌”是贬义词,用此语境不合适。)

4.(黔东南中考)下列句子没有语病的一项是(A)

A.5月20日,黔东南州第九届运动会青少年组足球赛暨校园足球三级联赛开幕式在榕江举行。

B.在创建“书香校园”活动中,专门开辟了“走进经典名著”、“我与文学巨匠对话”等专题栏目。

C.“贵州环雷公山超100公里跑国际挑战赛”是目前中国唯一的一个多地点、多赛段、三日赛程的超长跑国际挑战赛之一。

D.凯里市2016年将不断创新工作思路和举措,全面实施“十百千万计划”,加快推动电子商务。

(解析:B.缺少主语;C.“唯一”与“之一”矛。D.“创新”与“举措”动宾搭配不当,去掉“举措”。)

02课内精读

阅读“四季叫卖的货色自然都不同……可见这种带戏剧性的叫卖艺术并没失传”,完成下面的题目。

5.选文第一段中“四季叫卖的货色自然都不同”这句话起什么作用?四季叫卖的货色各有哪些?

它是本段的中心句,起到总领这一段的作用。在内容上进行转承,从“一日”转到“一年”。春天叫卖大小金鱼儿;夏天叫卖西瓜和雪花酪;秋天叫卖秋海棠、柿子;冬天叫卖糖葫芦、烤白薯。

6.选文中介绍了吆喝的哪些特点?请分点概括回答。(每项不超过5个字)

内容丰富,声调变化,合辙押韵。

7.作者最欣赏的是哪种吆喝?举例简析。

“合辙押韵”的吆喝。如卖萝卜的“又不糠来又不辣,两捆萝卜一个大”这一吆喝既押韵有调,又清楚明白,告诉人们这种萝卜质量上乘(不糠不辣),价钱便宜(一个铜板可

买两捆)。

8.“叫卖实际上就是一种口头广告”这句话起什么作用?

是对吆喝的一种评论,概括。对吆喝的叙述介绍自此开始退让为对吆喝的评价品析。

9.选文最后一段是否多余?从字里行间流露出了作者怎样的感情?

当然不多余。实际上是作者在作今昔对比,吆喝这种口头文化遗产在北京已大部分流失,只剩一种了,表达了一种惋惜之情及希望能把这种叫卖艺术流传下去的心情。

03拓展阅读

老北京之吆喝

张桂婷

①北京有个“吆喝大王”——已是古稀之年的臧鸿老先生,会吆喝100多种老北京用的、玩的、吃的、喝的叫卖声。但凡老字号重张,他都得去给老买卖吆喝两嗓子。1993年,南来顺重新归置了100多种京味小吃,他专去捧场。有口卖高桩柿子的词儿他是这么吆喝的:“嘞——高桩儿的嘞——柿子嘞——不涩的嘞——涩的还有换嘞!”

②其实,吆喝的本意是大声喊叫。《儒林外史》里正在灯下念文章的匡超人“忽听得门外一声响亮,有几十人声一齐吆喝起来”。这大声喊叫的吆喝何时用作叫卖的吆喝?笔者没有考证,但卖东西吆喝着卖,则古已有之。最早的是姜太公在肆里做屠夫就“鼓刀扬声”;宋时开封街市上有“喝估衣”者、有“卖药及饮食者,吟叫百端”。明代的北京有吆喝着卖花的,阳春三月桃花初放,满街唱卖,其声艳羡;至清末民初以至解放前和解放初的一段岁月,老北京的吆喝就更绘声绘色了。

③卖萝卜的吆喝:“萝卜赛梨哎——辣来换!”卖冰糖葫芦的吆喝:“蜜嘞哎嗨哎——冰糖葫芦嘞!”卖金鱼的吆喝:“一大一条,二大一条,我不是卖黄瓜的,我是卖大小金鱼的!”卖蟠桃的就更吆喝出个花儿:“这不是大姑娘扎的,也不是二姑娘绣的,这是三姑娘逛花园一脚踩下一个扁盖儿桃!”……

④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比如徐州,笔者于上世纪五十年代初就听见过“炕鸡嘞嗨——炕鸡哎!”的吆喝;“刮子篦子——刮子篦子!”的吆喝,经指点原是常州人在叫卖梳子篦子;还有早市上“大米小米豇绿豆,白面一勾五碰头的稀饭嘞——糖包豌豆包!”的吆喝声,秋冬夜色中远处传来的“烤白果嘞——白果

!”“里外青的萝卜嘞!”的吆喝声,声声入耳。

⑤两年前,一位专回徐州探望的华侨王老先生,在当年住过的老巷子里忽地听见一蹬三轮者用电喇叭吆喝“臭豆干!”老先生听了摇着头说:“没那味了。50多年前的吆喝像唱曲一样。现在要想再听,只有去听相声了。”

⑥不错,这种从早到晚络绎不绝抑扬顿挫生动风趣出自小商小贩之口的吆喝,确实走进了艺术殿堂,受到艺术家的青睐。传统相声《卖估衣》里就有吆喝的活儿。现代京剧《红灯记》里的磨刀人也吆喝了一句:“磨剪子嘞——抢菜刀!”前文提到

的吆喝大王前些

年还为反映老北京的《城南旧事》、《四世同堂》等影视剧配过吆喝声,而十多年前有个小品中的吆喝“卖大米嘞——卖大米!”也着实火了一把。

⑦沿街串巷的五行八作的贩夫走卒,将贩卖货物用曲艺清唱或口技形式吆喝出来,他们不愧为韵味十足的吆喝艺术家。而时下有些艺术家的“吆喝”却没那味了。不信?你打开电视瞧瞧,那些歌星笑星影星视星……众多的星星艺术家

在荧屏里面对着亿万观众“吆喝”着“我爱××”“用了真的好舒服”“谁穿谁精神”“实惠,看得见——不到一块钱”……都什么味儿?

10.第①段

在文中有什么作用?

用一种场景吸引读者,自然引出对“吆喝”二字的讲解。

11.根据上下文内容,在第④段画横线处补写一个句子,使上下文过渡自然。

示例:吆喝也非京华仅有,而是遍及各地都市的街头巷尾。

12.最后一段从写法上来看与前文形成对比,这样写有什么作用?

集中表达了作者对传统吆喝的留恋之情,表达了作者对传统文化保护与传承的期盼,深化了文章的主旨。

13.有人说吆喝是一种口头广告,你能说说在你的印象中最深刻的一句广告语吗?请写下来与同学们分享。

示例:人类失去联想,世界会变成什么样?

04写作创新

14.文章为了引出要表述的对象,往往会用到引用,引用诗文,引用名家经典文章等,作用或是引出描述对象,或是增加文章的文采性文化内涵,或是突出强调事物的特点等等,引用分直接引用和间接引用,仿照本文引用的手法写段文字。

【课文片段在线】二十年代一位在北京作寓高超公的英国诗人奥斯伯特斯提维尔写过一篇《北京的声与色》,把当时走街串巷的小贩用以招徕顾客而做出的种种音响形容成街头管弦乐队,并还分别列举了哪是管乐、弦乐和打击乐器。

【写法分析】此段文字是间接引用。目的是为了引出街头的叫卖吆喝声,写斯提维尔感受北京街头的“管弦乐队”,目的是为了对比烘托下文,从而更加突出北京城“吆喝”艺术的高超。在运用引用手法时,资料切记多而不繁,广而不杂,做到了引用与行文相得益彰,妙趣横生即

可。

【例文】“母亲啊!你是荷叶,我是红莲,心中的雨点来了,除了你,谁是我在无遮拦天空下的荫蔽?”冰心的《荷叶母亲》何尝不是我对母亲的感受呢?

分析段落的作用

把握好文章内容,是读懂文章的关键。命题者在为文章命题时,也必定会以此为出发点,设置从整体上理解文章内容的题目。

【典型例题】课文第四段在文中有什么作用?

【参考答案】起总领作用,从两个方面为全文立下了“主脑”。一是“从早到晚”,一是“一年四季”。

【技法点睛】

1.段落的作用。

结构:(1)开头段:统领全篇、引起下文、营造氛围、奠定基调、铺垫伏笔。

(2)中间段:承上启下的过渡作用。

(3)结尾段:总结全文,呼应开头(或上文)使文章结构完整。

内容:(1)开头段:点明(或引出)叙写的人、事、物、景;设置悬念,激发读者阅读兴趣。

(2)结尾段:点明主旨(或深化主题),升华情感,发出号召或倡议。

(3)写景段:渲染气氛、烘托心情、推动故事情节发展、突出人物精神品质。

(4)议论抒情段:评价人物、景物、事物,抒发情感,点明主旨。

2.考查形式:(1)请结合上下文分析第…段在内容和结构上(在全文中)的作用。

(2)文章为什么要在第…段写……?试分析其作用。

(3)根据你的理解,从内容上或结构上任选一个角度,具体说说第……自然段在文中的作用。

【习题链接】见“拓展阅读”T10。

01诗歌鉴赏

阅读下面一首古诗,完成后面的题目。

同儿辈赋未开海棠

元好问

枝间新绿一重重,小蕾深藏数点红。

爱惜芳心莫轻吐,且教桃李闹春风。

1.一、二两句写出了“海棠树”怎样的特点?

枝叶繁茂;新叶脆嫩;含苞未放。

2.“借花说理”是这首诗的一大特色,请就此作赏析。

将春风中不轻易开放

的海棠与争相绽放的桃李作对比,说明了做人不要轻浮,不要炫耀,而要注重蕴积,保持沉稳。

,  02  课外文言文阅读

阅读下文,完成后面的练习。

醉人击虎

世言虎不食醉人,必坐守之,以俟其醒。非俟其醒,俟其惧也。有人夜自外归,见有物蹲其门,以为猪狗类也,以杖击之,即逸去,至山下月明处,则虎也。是人非有以胜虎,而气已盖之矣。使人之不惧,皆如婴儿、醉人与其未及知之时,则虎畏之,无足怪者。故书其末,以信子由之说。

(节选自苏轼《书〈孟德传〉后》)

【参考译文】

世间流传说老虎不吃喝醉的人,必定要蹲坐着看守他,等待他醒来。并不是等他醒来,(而)是为了等他害怕。有人夜晚在从外面回家,看见有一个东西蹲在他家门前,认为是猪狗之类的东西,用木棍打它,它便逃去,到了山下月光明朗的地方,(才发现)原来是只老虎。不是人有能力战胜老虎,而是他的气势超过老虎而已。让人不害怕老虎的,都是孩子,喝醉的人和不知道老虎的

人,则老虎害怕他们,但这并不是怪事。(这就是我)写在书的最后的原因,来验证子由的言论。

3.下列句中加点词解释无误的一项是(C)

A.非俟其醒(非要)

B.以杖击之(用木杖打)

C.即逸去(逃跑)

D.以信子由之说(相信)

(解析:A.“非”的意思是“不是”;B.“杖”的意思是“木杖”;D.“信”的意思是“验证”。)

4.翻译文中划线的语句。

(1)世言虎不食醉人,必坐守之,以俟其醒。

世间流传说老虎不吃喝醉的人,必定要蹲坐着看守他,等待他醒来。

(2)是人非有以胜虎,而气已盖之矣。

不是人有能力战胜老虎,而是他的气势超过老虎而已。

5.如果将老虎看作邪恶势力的化身,本文对你有什么启示?

再强大可怕的困难,只要我们无所畏惧,就一定能战胜它。

03名著阅读

6.根据下面文段内容,回答后面问题。

照例还有一个同乡会,吊烈士,骂满洲;此后便有人主张打电报到北京,痛斥满政府的无人道。会众即刻分成两派:一派要发电,一派不要发。我是主张发电的,但当我说出之后,即有一种钝滞的声音跟着起来:“杀的杀掉了,死的死掉了,还发什么屁电报呢。”这是一个高大身材,长头发,眼球百多黑少的人,看人总像在渺视。他蹲在席子上,我发言大抵就反对;我早觉得奇怪,注意着他的了,到这时才打听别人:说这话的是谁呢,有那么冷?

(1)文段选自《朝花夕拾》,作者是鲁迅(周树人)。

(2)文中的“他”指的是范爱农,他是一个倔强耿直、愤世嫉俗、负责任,但穷困潦倒的人。

04语言运用

7.学习完《吆喝》一文,某校八年级(3)班准备开展一次以“关

注传统,做龙的传人”为主题的综合性学习活动,请你积极参与,并完成下面的学习任务。

(1)为烘托活动气氛,请以“传承”为中心词完成下面这则宣传标语。

了解优秀文化,传承民族精髓。

(2)在活动准备阶段,主持人想丰富活动形式,请你以“吆喝”为中心词仿照示例再设计两种不同的活动形式。

示例:录制“传统吆喝”声音

示例:学习“吆喝”艺人的声音;收集“吆喝”艺人的故事。

(3)请给下面这则新闻拟一个恰当的标题。

现场的老北京吆喝吸引了游客的目光。1月22日上午,以“品京味赏民俗情思大栅栏”为主题的“大栅栏民俗风情展”在大栅栏西街开幕。大栅栏风情展适逢传统“小年儿”,浓浓的年味儿加以传统民俗的渲染让风情更加丰富多彩和气息浓厚。活动通过展演、展示、展卖三项主要活动,再现了老北京小年儿的民俗风情,向游客宣传传统民俗和其蕴含的深厚历史和精髓,使游客可以身临其境体验老北京的传统民俗文化。

示例:大栅栏吆喝老北京年俗

(4)“传承传统,我们在行动。”这不仅仅是一句口号,更应是实实在在的努力。比如,在日本,文部省就规定,小学生在学期间必须观看能剧一次;日本官员均以能剧、歌舞伎、狂言等传统艺术招待外宾;多数乡村设有自己的民俗博物馆。请你以传承民族文化提一条合理化建议。

示例:我希望我们的课堂上能开设一些诸如刺绣、民族器乐、民族舞蹈的课程,让我们从小接受民族文化的熏陶。

本期编辑:XZ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