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年9月,故宫养心殿百年大修正式开工,不日即“喜提”罕见彩绘宝匣。
宝匣画有祥龙彩绘,标注年款显示“嘉庆六年”
宝匣之内究竟藏何玄机?网友们的讨论脑洞大开,好不热闹。很快就有人联想到了“正大光明”匾与清朝的秘密建储制度……
但据故宫博物院院长单霁翔揭秘,这款“镇殿神器”其实是紫禁城常见的宝匣,是为求雨避火、趋利避害之用,并非大家所猜测的建储密匣。
看来,网友的讨论还是“想多了”。不过,这也体现了大家对清朝秘密建储制度的关注和好奇。尤其是最近清宫剧《延禧攻略》和《如懿传》热播,秘密建储制度在剧情中均有体现。
清宫剧《延禧攻略》中,宫女尔晴向富察皇后展示此前乾隆帝立皇后之子永琏为皇太子的密匣
不过这些细节在电视剧里也都是一笔带过,没有展开。清朝统治者为何要创设秘密建储制度?秘密建储对清朝统治又有怎样的重要影响?究竟哪几位皇帝成功秘密建储?秘密建储过程中如何保密?这其中还有很长一段历史。
要了解秘密建储制度,首先要从中国传承千年的嫡长子继承制说起。
- 嫡长子继承制
嫡长子继承制的特点
在古代,皇位的继承事关封建王朝的统治,历代帝王都十分重视,将皇太子视为“国本”。自西汉始,我国封建王朝的皇位继承制度都是以嫡长子继承制为主。
嫡长子继承制,有两个原则,一是嫡长子优先,二是公开立储。这个制度,将皇子之外的人排除出了继承范围,基本杜绝了来自其他血缘的竞争。
嫡长子继承制的弊端
嫡长子继承制充分考虑了血缘和尊卑,却忽略了其他诸多因素,埋下了很多隐患。
首先,公开建储,太子为了稳固自己的地位,会和朝臣结盟,导致皇权和储权之间不可调和的矛盾(汉武帝嫡长子刘据被奸臣诬告巫蛊,被迫自杀);其次,嫡长子虽然身份尊贵,但是也有一些昏庸无能之辈,一旦成为君王,容易导致国家衰败(明熹宗朱由校因是明光宗朱常洛的长子而继位,成为历史上著名的“木匠皇帝”)。
最重要的是,原本为了早定“国本”的嫡长子继承制并不能够真正消减皇子之间的竞争烈度。因为“嫡长子”毕竟是相对的,面对最高权力的巨大诱惑,各种利益集团必然会展开博弈甚至厮杀,历代政权都因此消耗了大量的资源。
明朝万历皇帝身陷“国本之争”,二十多年不上朝,影响朝政,史家有“明亡于万历”一说
- 清朝建储制度改革
清朝嫡长子继承制的尝试
清朝以少数民族入主中原,入关之前,后金基本实行的是“汗位推举制”,在确定新汗的问题上,努尔哈赤创立的女真八旗旗主享有很大的发言权。努尔哈赤去世后,皇太极和顺治帝的继位,皆由八位旗主推选。
清朝八旗阅兵
到康熙帝时期,他有感于皇位更替时宗室干政、大权旁落,遂在康熙十四年(1675年)师法中原传统,确立了嫡长子继承制度,公开册立唯一的嫡子,年仅两岁的胤礽为皇太子。
清朝嫡长子继承制的失败
但很快,嫡长子继承制的弊端开始暴露。康熙帝对皇太子的成长倾注了很大心血,教育德化更是亲力亲为。然而,胤礽却在康熙帝亲征噶尔丹、自己留京主政期间,擅自修改皇父已经批好的文件,任意欺凌大臣,骄横无礼、“素行遂变”。更有甚者,他跟随康熙帝行围时,竟每夜逼近皇父所居幔城“裂缝向内窥伺”,令康熙帝惊恐不安,遂废黜胤礽皇太子之位。
胤礽被废后,诸皇子为了争取早日“上位”被康熙帝公开立为储君,愈发激烈斗争。康熙帝百般无奈,复立胤礽为皇太子。但胤礽非但不改过自新,反而更张扬自己的储权,在廷臣中广植党羽、暴虐横施,大大激怒了康熙帝,三年后再次被废。
康熙帝开启秘密建储计划
太子两次被废,储位空虚。考虑到“太子之为国本,立非其人,关系匪轻”,康熙帝虽然一直在选取皇位继承人,但不同此前,对建储问题采取了更加冷静、慎重的态度。
这时的康熙帝已经考虑到公开建储的弊端。他经历了两次立废太子的沉重教训,又面临错综复杂的储位之争,深入思考后决定不再公开设立皇太子,而是有意识地采取了保密措施,实行取消储权、削弱储权、暗定储君而不建立储权的“三步走”。至此,建储之事渐渐转于秘密。
在此期间,康熙帝仅仅就建储问题征询诸皇子和李光地、王掞等重臣的意见,他本人并未做出任何暗示,仅表示皇帝全权决定储君人选,只等一切就绪、册立大典举行前夕,再予以公布。在此之前,对关键性问题一概严格保密,这里可以视为秘密建储的开端。
康熙帝晚年画像
但百密之中,仍有一疏。康熙帝虽然秘密选择了接班人,却未设定非常时刻的自动发布程序,结果这一关系江山社稷的重大决定,自始至终只有其一人掌握,而在其弥留的“仓猝之间”,根本难以有效发布。
- 秘密建储制度形成
雍正帝吸取康熙帝建储失败的教训,提出了化解之策,正式把原来公开立皇太子的建储制改为秘密建储:“今朕特将此事亲写密封、藏于匣内,置之乾清宫正中、世祖章皇帝(顺治帝)御书‘正大光明’匾额之后,乃宫中最高之处、以备不虞。诸王大臣咸宜知之。或收藏数十年、亦未可定。”此外,“又另书密封一匣,常以随身。”
雍正帝对康熙帝秘密建储的重大改进,开启了清朝以公开方式实行秘密建储的先河。秘密建储在清朝实行了128年,历经雍正、乾隆、嘉庆、道光4朝,直到咸丰、同治、光绪、宣统4朝,因不具备客观条件,而没有继续实施。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