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币表,顾名思义,就是以金币作为制表材料的钟表。回首往昔,百达翡丽、江诗丹顿、劳力士、宝玑等钟表品牌都曾有过类似的作品。常见的做法是以曾经的流通金币作为材料,例如宝玑曾以面值100博利瓦的委内瑞拉金币为基底制作了小型怀表,BUCHERER以墨西哥50比索金币制作了手表,江诗丹顿也曾以将印有德国皇帝Frederic三世肖像的硬币作为手表基底……诸如此类不胜枚举。

劳力士小金劳(大金劳-劳力士只拍出5万RMB)(1)

★BUCHERER18K黄金金币表,以墨西哥50比索金币作为制表材料,约1960年制

上个世纪中叶,金币表一度广为流行,这自然也是与金币本身作为流通货币有着莫大的关系。所以纵观金币表的历史,除了上述这些以稀有金币作为制表基底的,真正被广泛运用于手表之上的,还是美元金币。

江诗丹顿20美元镂空金币手表,1982年制

百达翡丽、伯爵、江诗丹顿、欧米茄、尊皇、芝柏、爱彼、萧邦等钟表品牌都曾推出过以美元金币作为基底的金币手表。彼时最常见的做法为开合设计,简而言之就是将金币一分为二,正面为上盖背面为底盖,中间“嵌入”机芯和表盘,涉及的美元金币范围基本为20、10、5、2.5四种面值。

昆仑金币表,在制作方式上与之前的金币表截然不同

左滑查看

劳力士小金劳(大金劳-劳力士只拍出5万RMB)(2)

劳力士小金劳(大金劳-劳力士只拍出5万RMB)(3)

劳力士小金劳(大金劳-劳力士只拍出5万RMB)(4)

如此设计固然能在视觉效果上最大限度保留金币的完整感且极具古董韵味,但在读时便捷性方面因为有个开盖的动作,所以略显麻烦。直到昆仑提出了一种全新的金币表设计理念。1964年,品牌推出了首款金币手表,正面印有一头威武老鹰,为早期美式金币的设计,鹰爪一边抓着象征和平的橄榄枝,另一边抓着象征战争的箭头。相比当时流行的设计,昆仑金币表最大的不同之处在于直接将金币的正面与背面作为表盘与表底,置于其间的机芯则通过一个刻有金币边纹的实心金环固定。如此,时分显示直接与金币表盘融为一体,无需开盖即可读取时间。据资料记载,昆仑的这类金币表在北美市场有着非常良好的表现,甚至于美国总统都曾佩戴过昆仑金币手表。

劳力士小金劳(大金劳-劳力士只拍出5万RMB)(5)

★伯爵携手达利在1967年创作的Dali d'or金币系列。此系列包括金饰与手表,其中的手表以达利特别设计的24K金币作为开合的表盖,表壳则为18K黄金。金币上的图案为达利的大胡子形象与妻子的侧面肖像。

但随着20世纪末期金本位制逐渐退出历史舞台,金币作为流通货币本身这一属性发生了变化,所带来的影响是,金币表的定位变得尴尬起来。其一金币本身流通的价值没有了,那么金币表便成为了一种“设计”的产物,失去了象征意义。并且随着大众审美的变化,金币表越发小众已是必然。再者对于后世的人来说,金币不再是市面上流通的物件,很多年轻人甚至都没有见过,对于他们来说,金币表无非是手表中的一个产品线,还是特别小众的那类,谈不上有任何情怀可言。

劳力士小金劳(大金劳-劳力士只拍出5万RMB)(6)

劳力士金币怀表

佳士得2015年,成交价:62,500港币(约合50,718人民币)

所以,金币表的由兴向衰似乎是时代发展的必然结果,也难怪如今还依旧坚持做金币表的品牌少之又少。即使做,至多也就是复古或是复刻,不会作为市场的主流产品。这也与黄金本身在手表及首饰市场上的失势有着一定关系,毕竟如今还愿意选择戴一身黄金的买家少之又少。另一个佐证是,金币表鲜有大表径,这也与如今大众对于手表的审美需求有着不小的差距,品牌自然不愿意干这个吃力不讨好的活了。

劳力士小金劳(大金劳-劳力士只拍出5万RMB)(7)

昆仑女士18K金币表,18K金表链

佳士得2012年,成交价:32,500港币(约合26,317人民币)

劳力士小金劳(大金劳-劳力士只拍出5万RMB)(8)

伯爵20美元金币怀表及10美元套装

佳士得2003年,成交价:4,112美元(约合26,138人民币)

劳力士小金劳(大金劳-劳力士只拍出5万RMB)(9)

江诗丹顿18K金50比绍金币表,18K金表链

佳士得2014年,成交价:60,000港币(约合48,586人民币)

劳力士小金劳(大金劳-劳力士只拍出5万RMB)(10)

萧邦20美元金币表

佳士得2013年,成交价:3,500美元(约合22,247人民币)

最后,我们查阅了各大拍卖行的官网,古董金币表的行情的确有些惨淡,品相良好的金币表成交也不过数万元。不过对于喜欢金币表的朋友来说,这倒是个好消息,只要花上不多的钱,就能买到心仪的手表了。

喜欢记得关注分享~ 犀真奢侈品鉴定我们是认真的!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