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纬创投张颖最新(一起来解读经纬创投和张颖观点分享)(1)

一、关于经纬创投

2008年,张颖找到了邵亦波,创立了经纬创投,后来徐传陞加入。目前团队已扩大至140人,投资团队40人,投后管理团队超过100人,双币基金也已经募到了12期,管理的基金规模总值也超过了500亿人民币,投了1000多个项目,从之前的移动互联网投资切换到新能源产业链、数字经济、大医疗、前沿科技等科技创新的大方向上,新能源产业链目前投资了理想、小鹏、容百、西恩等。

经纬共有三个系列的基金:美元基金、人民币早期基金、人民币成长基金。成长基金的投资阶段往往比国内大多数成长基金早半年,甚至一年半的时间。很多业内的成长基金会在公司形成规模利润后再进入,而经纬是在公司利润高速增长可预见性很强时就果断进入。

经纬从2014年,开始以行业小组的方式切入一些科技创新领域;在2016年中,开始强调科技赋能一切,并且做了大量行业布局和人才储备。我们的打法可以总结为“投资生态化”,先在产业链的核心环节投出“锚”公司,然后再上下延展,让各个领域聚合而成一个生态,在新能源产业链、医疗、前沿科技、企业服务等赛道,形成更有延展性的网状结构。

经纬共40人投资团队;一个赛道一个合伙人把控,共有7位合伙人,赛道下面再分垂直赛道,由MD/D负责;普遍来说,一个合伙人带5-7人团队。在经纬,每个人头顶上有一个信用账户,战功会往里充值,反之减值。张颖对内有一种说法叫“能者上”,如果一个人在一个领域干了一年半到两年,没有成绩,可能就会换人。

经纬注重提拔年轻人:每位合伙人都有紧密配合的年轻人;如果年轻投资人项目通过合伙人推不上去,可以直接推给GP。针对VP、总监级的年轻人,经纬给出了早期年轻人也可以快速拿到子弹、独立开枪的灵活决策机制。他们被允许一年有多次独立开枪机会,如果有差不多的项目,可以直接写一段总结发到名为‘独立投资’的群里。这使得整个决策流程提升了1-2周。目前这个小组已投出几十个早期与天使项目。在遇到特别抢手、大金额的项目,且又一时无法找到张颖或徐传陞时,经纬的投资人可以快速拉另外两个合伙人商量并报备后,迅速推进项目。经纬希望在日趋激烈的投资环境下,有自己的最小作战单元,而不是让机会丧失在内部流程、决策机制的内耗里。

二、创始人张颖:年少时的苦难练就了狼性、严谨、善于沟通的性格

张颖1973年在上海出生,但从来没有在上海住过,父母都是上海人,生下来就跟母亲去了山东泰安,她清华毕业后去了泰安制药厂,父亲在新疆兵团做军医,后全家搬到安徽马鞍山,父亲做医生、母亲做老师, 13岁全家移民到了美国,开始住在别人家的车库里面,上学念的是全旧金山最烂的高中之一,处于欺负链的最底层,那个时候他开始学会如何跟形形色色的人打交道,学会如何保护自己。

他在美国读的初三、高中、大学,从大二开始做癌症研究、在医院实习,毕业之后又做了三年有薪水的穿白大褂的研究人员,本科毕业后研究了三年医学,而后在西北大学读硕士、转行投资。因为他是理科出身又做了医药,所以思考逻辑也比较严谨。他自述的在美国投行上班的经历,有一段时间,在投行里面做得非常憋屈,非常绝望,每到周五的时候,都会像逃难一样,想各种各样的方法躲起来,不想被别人去分配工作。有时候躲到车里面,有时候躲在厕所里面,曾经在厕所里面站在马桶上待过两个小时。很像《华尔街之狼》《亿万》这些美国影视剧里的画面:老板对张颖等员工的工作不满意,就直接拿烟灰缸、茶杯砸人,然后你还要把茶杯捡起来,然后滚出去;发泄压力的方式,就是把西裤衬衫脱掉,互相扔给同事,让对方去踩踏,然后在送到洗衣店去洗干净。在这种暴力、荷尔蒙横飞甚至有点变态的狼性环境里,一个男人要么被工作干翻,要么就一身血气与野性地干工作。

后来这些苦难的经历变成他的一笔巨大的财富,对后面做投资怎么判断人,判断人性,跟创业者的互动,算是一个巨大的优势。2003年7月回国了,在同年的12月投了分众,做的第一个案子,结识了徐传陞。张颖热情、天马行空、热衷于扩张,适合做一个有感染力的外向型掌门人;穿越过周期让徐传陞更审慎和面面俱到,擅长框架化管理。以2008年1月8日为始,他们开启了掌舵经纬的新征程。经纬是罕见至今仍施行“双GP”治理结构的基金。也有人说,张颖是外表强悍,内心善良柔情,徐传陞正好互补,属于外柔内刚。一个可以佐证的例子是,很长一段时间,开除员工都由徐出面。徐传陞做创投24岁,两年前从南洋理工大学计算机系毕业,加入软件企业Lotus(后被IBM收购),是一名系统工程师。

三、看好电动汽车领域的机会 已投理想、小鹏

张颖花时间最多的细分赛道是医疗(本身是学医的)和智能电动车。

他认为动力电池成本相比8年前下降了接近100%,现在还在快速下降;中国智能电动车销量去年达到352.1万辆,预计到今年每4台车中就有1台是电动车;自动驾驶正在从L2向L3跃进。如果换一种思路,未来对科技领先地位的角逐,依靠的是开辟新战场、弯道超车,而不一定总是狭路相逢勇者胜。比如中国在电动车上的强势崛起,就是弯道超车的绝佳范例,一方面令中国车企在未来的电动车时代能与欧美巨头平起平坐,而在此前的燃油车时代,中国以市场换技术的效果并没有预想的成功;另一方面也可减缓中国对进口石油的依赖,动力电池除了部分原材料(例如钴矿)需要进口,其他均可在国内生产。

在智能电动车领域,技术融合就爆发出了很大的威力。在过去十年里,得益于动力电池技术的革新,从最初不太行的铅酸电池、镍氢电池,再到现在的锂离子电池,甚至未来的氢燃料电池、石墨烯电池或是固态锂电池,电动车的续航从100-200公里,变成了500、600公里,成本也大幅下降,为大规模普及铺平了道路。汽车的动力一旦转换成电力,整个电子电气架构就有了变革的基础。得益于芯片和AI技术的发展,这两个领域的技术突破给我们带来了强大的计算处理能力,让电动车可以接收大量数据,并且计算这些数据。当“大算力”用于汽车,我们就从原来割裂的分布式架构,进入到了域架构,并且为未来的中央计算架构铺平了道路。所以如今的电动车可以远程连线升级(OTA),整个车就变“活”了,像智能手机一样可以通过更新来迭代升级。以上很多技术,都是近十年来手机和电脑产业“竞争”所带来的红利,当它们与动力电池技术革命交汇在一起之后,就对汽车这个拥有百年历史的行业产生了巨大影响,才有了今天理想、小鹏等造车新势力的优秀车型。

2017年2月,他见到李想,半年后投资。经纬以B轮投资理想,估值90亿元人民币。另一位经纬合伙人万浩基投资了小鹏汽车。新能源三家风头正盛的公司(蔚来、小鹏、理想),经纬投中两个。布局完车以后,他们扩展到上游产业链,这让他们在电动车建立起根据地。

四、如何定位技术公司的新价值?

最近我在经纬投决会上,也要求团队要有更高的评判标准,一是所有项目都需要具备一定的科技属性,二是对最终的市场规模有更高的要求。当遇到那些可投可不投的项目,就需要用对未来市场规模的严谨预测,来说服大家。

过去五年里,有两家公司比较颠覆资本市场对科技公司的传统认知,这两家公司是特斯拉和苹果。两者都指向了需要更严谨、把重心更侧重在对远期的价值判断上,而不是短期的估值水平,要去理解变化、变化是怎么发生的、以及它们的影响。对于特斯拉这样的科技公司来说,在早期给其估算价值与其说是科学,不如说是一门艺术。例如很多科技公司在初期没有利润,或是利润远不能体现它的成长性,每一两年变化都非常快,你很难根据财务模型去预测十年后是什么情况。不少分析师曾经把特斯拉与传统车企对标,惊呼这种估值是完全不合理的泡沫,但后来特斯拉涨了十倍多。可能只有未来长期能产生的自由现金流这一指标还有点作用,但我们只有很模糊的线索去预测它。所以,我们很难再把注意力全部放在财务指标上,而是要转移去研究深刻的变化,以前的很多经验反而可能是束缚。但判断一家公司最终能做多大这件事,并不容易做到。你需要花足够多的时间去调研和理解,而不是简单把一个宽泛的规模,当成一家公司的预测,需要深刻理解市场真正的变化是什么。当遇到思考不足的同事推荐的项目,我一般都倾向于拒绝。

五、传统估值方式失效,投资判断越来越前置

寻找被低估的公司成为那时候的有效手段,市盈率等估值方法也成为主流。但如今,我们要用新的眼光去看待估值。席勒市盈率的数据从1871年开始,而现在的商业和技术环境已经完全不一样了。项目很贵,令传统的估值方法在一定程度上失效。因为你很难用市盈率、市净率,或是企业价值与税息折旧及摊销前利润(Ebitda)的比率来给仍在建立商业模式的年轻公司估值,这些数字必然很高,看起来都无法下手。判断企业估值的核心因素:现金流、增长和风险,都要从未来着手,所以估值思路也要从静态走向动态、从回顾走向前瞻,久远的历史数据不能成为拐杖。出现估值思路变化的本质是什么?其实还是今天很多公司的增长逻辑已经改变,以前大部分公司都是线性增长,我们甚至可以按照一国的人均收入水平和GDP增长来预测公司业务增速。但新经济打破了这种增长模式,变成了指数型。公司可能在临界点前都在亏损,一旦突破,就是指数型的增长,这给资本市场估值带来了革命性的变化。

经纬创投张颖最新(一起来解读经纬创投和张颖观点分享)(2)

如今,我们越来越进入了一个充满不确定性的世界。对公司估值的定价权,不在公司手里,也不在VC手里,而是在市场手里,估值完全由供需决定。“好价格”已经不复存在,我们需要重新思考安全边际。

经纬合伙人左凌烨在接受采访时谈到,对理想这样一类相对较高估值公司的押注,是一个新的信心加强,也证明了我们的一些打法调整是对的。 就像当张颖追溯起理想汽车的这笔投资时,他认为勇气来自“做早期投资的人,头脑没那么复杂”,但同时他也认为这就是“早期投资为什么牛逼”的原因:“一个那么后期的项目,产品发展还很早期”,“当所有的逻辑,所有的数据,都指向不确定,我们选择了把重心放在对人的相信上”。 投资理想是一个众所周知的波折故事。2017年底,当整个行业都还是云山雾罩时,经纬主导了这一轮投资,并帮公司协调了其他跟投伙伴。次年,当理想的账面资金只能支撑4-5个月时,又是张颖帮忙拉来几支基金迅速投了一轮。再后来,当理想又一次陷入融资困境时,在经纬位于泰康金融大厦朝西的小会议室里,张颖劝李想再找找其他“Deep Pocket(深口袋)”的大佬朋友,这才有了后来王兴的加入。

六、高度重视投后管理 100人的投后管理团队

经纬创投成立13年,对投后服务的建设也长达13年。张颖曾不止一次地在公开场合表达:"中国没有一家投资机构的投后比我们强"。参与到经纬创投投后服务的有三股力量:投后服务团队、投资团队,以及经纬创投创始管理合伙人张颖和徐传陞——他们是经纬创投投后服务的策略把关人。

2020年7月30日,理想汽车在美上市,在演讲中李想公开感谢了三个人,张颖成为除CFO李铁、理想ONE用户郝一菲之外,唯一被致谢的投资人。据李想回忆,公司遇到融资难题时,张颖总会冲上来帮忙。“危难之中显身手”,自带着一种江湖气,这是张颖的气质,也是经纬的气质。

到现在,经纬创投的投资团队有40余人,投后服务人员数量却超过100——这样的人员配置比例在VC中并不多见。这些投后服务人员又被分为PR、GR、资本、招聘、投资者关系、法务、医疗、投后数据及财务等9个小组,几乎是一家公司职能体系的完整配置。服务大致有六个层面:前置性诊断(争取在踩坑前预警);招聘做重(在各个投资小组中新设垂直职能的HR);投资投后产业链协同(搭建上下游客户体系);政府事务、紧急医疗服务小组(为创始人提供紧急医疗服务);尽职调查小组(为被投的投资与收购提供尽调判断);亿万创业营(搭建智囊团,培训与认知输出)。

投后服务是判定机构口碑的重要依据,其成果能够反哺到经纬创投的投资。一位参加过经纬亿万创业营的创业者就曾感慨,“有些投后服务是可以通过花钱实现的,但是有些资源比如更高阶的人脉,更优质的企业客户,更稀缺医疗资源,这些真的是花钱也解决不了的。我有要融资的朋友我都会推荐他来经纬试试。”

但归根结底,做投后还是因为要抢项目。经纬模糊投后和投资直接的关系,就是想投后小组可能某些时刻帮助我们拿下投资竞争很惨烈的公司,如果你拿我们的钱,我们还能帮你招人、GR、PR,帮助组织迭代,在大生态里寻找上下游等等。我不能说每次都抢赢,但总有创业者觉得你准备地那么周全,而想要拿经纬的钱。一样给钱,不一样的帮忙吧,更有效的帮忙吧。

借2014年公众号红利期起势,“经纬创投”公众号较早建立起线上影响力,目前已拥有100多万订阅者,同时,经纬创投也是行业内较早运营视频号的机构之一,目前已经积累了超过18万名粉丝。

从善待创始人、不折腾公司,再到当公司遭遇事情时雪中送炭,体现这是一家人格化的、不是冷冰冰的投资机构。很多机构逢年过节会送出自己设计的礼盒,经纬也会。不同的是,当年的年底礼物是日历还是卫衣,都会被印上能代表经纬态度的内容,而非只是机构的logo。经纬希望能借助这些媒介改变投资机构在创业者心里“冰冷”的印象,让创业者感受到经纬人性化的一面,从而建立起双方的信任感。新同事进入经纬首先会被传递一把“标尺”,在做任何一个决定之前,首先要问自己,是不是足够尊重创业者、会不会伤害到经纬想要传达的品牌温度。

七、创始人如何打造个人品牌?

品牌这件事对任何公司都非常重要,对于toB和科技类公司也是一样,客户因为什么原因而选择你,这是一个非常系统性的,需要前置思考的问题。如果能提前很早去策划,从创始人的角度去推进、迭代,提供好的产品与服务,就能把品牌的效应放大。

经纬张颖:所以我认真觉得在toB、科技属性、医疗等行业的公司,创始人非常有必要打造个人品牌。现在我们有可能考虑更多是深度,而不是它的广度,你不需要让社会上所有人都知道你,但是你需要在这个行业里面,找到一个差异化的、能坚持做的风格和方式,增强自身的品牌属性,它能成为业务的延展,让你的招聘、融资等所有事情都放大效益。这是一个漫长的系统性工程,不仅要自己努力,还要厚脸皮地不断创造机会。

对于toB和科技类的创始人,个人品牌的打造就更重要了。如果你在技术圈里很擅长阐释自己的价值和理念,能把技术的东西讲得通俗易懂,这对于个人品牌打造是非常有利的。要善于利用论坛、展会、搜索这些精准化的品牌宣传渠道,同时,如果在行业期刊、论坛上发表很多有效的文章,也会进一步奠定行业的专业地位,而且这些都是创业起步就可以做的事情。别人记住了你的名字之后,你就是这个公司的最大代言人。

进一步,如果能保持自己强大的曝光度,深刻策划公开内容,以保持结构性理论的高度,总结别人给不出的经验,形成和行业反共识的、振聋发聩的观点,也会让人不断加深对你的印象,对你产生专业性的信任。一家公司的产品数据、市场份额、营收规模,这些只能代表企业的硬实力,但它不是有血有肉的。很大程度上,创始人就是一个公司的化身,是很重要的代言人。很多时候只有创始人才能表达出这个公司真正的价值观、企业精神和文化。

经纬张颖:打造个人IP,要成为行业专家,这点非常重要。第一,你要对所做事情的本质非常了解。第二,你能用最简单的言语,直接把本质提炼出来,输出给对方。你对别人说的话,提出的建议,给出的见解,经过时间积累,别人如果判断是有价值的,是受用的,那你的个人IP就会在他们的反馈中不断被加强。

八、经纬张颖:9条建议,给科研和技术背景的创始人

1. 找到值得占有一定股份的商业合伙人、联合创始人

2. 找到有战略高度、能长期作战的、在创业公司证明过自己的HRD

3. 相信专业的力量,相信前置的严谨能避免很多坑

4. 系统性设计自己的全面成长

5. 不设限地与不同领域创始人碰撞

6. 先知识产权,后论文

7. 转换市场思维,不要自嗨,适当放下心中的骄傲

8. 以创始人为主导去主动学习和了解政策

9. 懂人性,允许灰度的存在

九、张颖的精力大概分六块:

1、明星公司的交流。每周5-10家,跟我交流的都是最头部的公司,团队可以在我的基础上再迭代;

2、抢项目。每周都会发生,同事嘴上说是让我帮忙判断,从来不说“需要你帮我抢额度”,但实际上多数都是后者,我们抢的都是主导权,跟投太容易;

3、团队培养。差异化地对待,帮助他们成长,度过低谷,在高峰充分赋能,让他们做更多,跑得更快。我们做投资的就40个人,我对每个人都非常了解;

4、投后的赋能、迭代、创新。我对经纬的定义,一个重要的标签就是“投后管理平台化的创新者”,就很像《给科研/技术背景出身创始人的9条建议》。

5、人民币募资。这是最重要的一点,你要投资不断,子弹不断,就要不停地募资;

6、品牌传播。钱都是一样的,但背后的用心不一样。你有业绩,有前置的1,品牌跟传播就是一个重要的0,但你没有业绩,做这些东西就是笑话。

除此之外,就是独处,工作之外的生活,独立思考,解压时间骑摩托车,与人做高质量的交流。

十、面对2022年的挑战和未知,根据过往经验列举了几点小建议:

1、在技术创新的大时代,科研技术背景创始人及团队拥有全方位的迭代机会,要最大限度地利用这个时间窗口,从为团队找到真核合伙人、战略级HRD。

2、很多技术公司的一个特点是,技术周期很长,难度也比较大,这时候就需要提前设计好核心转折点,或者也可以称为风险释放点,即当突破了这个转折点后,项目的存活率将大大增加。

3、在国家鼓励事业单位人员在职创办企业的背景下,未来科技成果转化项目会越来越多,我们提醒创始人注意目标公司知识产权权属,以及在目标公司兼职手续问题。

4、2022年A股即将迈入全面注册制时代,这对科研技术公司来说也是一项利好,但注册制并不等同于上市门槛和条件的放宽,反而更重视信息披露精准度、上市公司自身质量。

5、在“强化反垄断,防止资本无序扩张”的大背景下,企业需比以往更为加强合规意识。

6、在当前的非常时期,也是“抢人”的好时机。疫情带来的产业调整和人才流动,企业要关注人才技能需求的变化,增加创新人才储备,及时优化人才结构。

十一、其他语录和生活

在共同富裕的大纲领下,每位创业者都需要重新认识企业社会责任,公司的目标不是追求利润最大化,而是在自身强大的前提下,让整个大生态都变得更好。

VC信奉的投资哲学是“投人”。经纬偏爱率真、原汁原味的创始人。“我们认为最好的创始人,他有缺陷,甚至有时冲动、鲁莽,可是他不会因为讨好你而去变化。创始人很难面面俱到。他面临的压力和选择非常不确定。如果老想跟经纬说一套话,跟另一个人说一套话,又跟合伙人说一套话,他太累了,很难做到很好。他花了太多心思在琢磨人上。”徐传陞说。

一把手是机构的绝对灵魂。一个有趣的细节是,在我采访的经纬各级别人士中,大部分人都效仿张颖,要么穿始祖鸟,要么穿Patagonia,要么穿优衣库。除此之外,就是印有Matrix(经纬)logo的黑色夹克文化衫。

大概在2016-2018年之间,张颖寻求越野摩托车作为他的解法。与公路摩托车不同,越野的场景多发生在深山老林、石头峭壁或者是沙漠无人区。风险投资人总是会寻求自己的解压方式,张颖选择了一个少有人能及的运动——一个用手脚攀爬都费劲却要用到摩托车来攀爬石头坎的项目。这被张颖当作他的解压方式。在发动机的隆隆噪声中,一切仿佛都被隔绝开去,只剩下快速的转向决策和快速的反馈:“是突破还是摔跤?你要始终盯紧你的下一步,选择最优路线,不然你就可能冲坡到高点之后迅速翻滚跌落了。”

我们把单个项目回报10亿美元当做目标,希望从三年投出一次,可以提升到两年一次,再到一年一次。我们不投后期,所以从早期开始,要去等待某个细分领域的爆发,需要耐心和时间,但是最终一定会来。

经纬创投张颖最新(一起来解读经纬创投和张颖观点分享)(3)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