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一直很推崇明代著名思想家、哲学家吕坤在其著作《呻吟语》有关人的资质的论述。他说人的资质大致可分为三种:深沉厚重是第一等资质;磊落豪雄是第二等资质;聪明才辩是第三等资质。

我之所以对这句话非常推崇,是因为在现实生活中,我常常为不同的人的资质素养,所表现出来的种种不同行为而感慨。

灵魂深处有间空屋(灵魂深处需要一块压舱石)(1)

其实,我们的老祖宗一直很推崇和认可“第一等资质”的人,因为他们“深沉厚重”,因为他们“喜怒不形于色”。所以,先哲认为这样的人能够成大事。

“泰山崩于前而色不变,麋鹿兴于左而目不瞬”,这句话语出苏洵《权书·心术》,意思是泰山在眼前崩塌但是脸色不变,麋鹿突然出现在身边但眼睛不眨;指遇事镇定自若,不受外界影响;形容沉着镇静,遇事不慌。晚清政治家书法家翁同酥有一副很有名的对联:每临大事有静气,不信今时无古贤。

苏轼也好,翁同酥也罢,他们赞颂和推崇的都是具有“第一等资质”的人。他们都能做到“不为物喜不为己悲”,得之淡然,失之坦然。这样的人往往名至实归,厚德载物,有了财富、名誉、地位不飘,不燥,更不“凌忽长者轻慢同列”。这样的人,在社会历练经年,一定会成为德才兼备甚至德高望重之人。

灵魂深处有间空屋(灵魂深处需要一块压舱石)(2)

第一等资质的人为什么即使身居高位,富可敌国也能够平易近人,“深沉厚重”呢?我觉得,除了个人的天赋修养和受过良好教育之外,最主要的是灵魂深处都有一块“压舱石”。这块“压舱石”,能够让人临危不乱,能够让人心静如水,能够让人宠辱不惊,能够让人不骄不躁。

这块“压舱石”就是“仰不愧于天,俯不怍于人”的深厚的人文底蕴;就是“世事洞明皆学问,人情练达即文章”的非凡功力;就是“身后有余忘缩手,眼前无路想回头”的警示;就是一字千金洛阳纸贵的经典名著。灵魂深处如果缺少了这块“压舱石”,在人生的历史长河中,就容易触礁甚至翻船。

灵魂深处有间空屋(灵魂深处需要一块压舱石)(3)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