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04-01 17:08 | 浙江新闻客户端记者 李悦 卢明 程明星

清明,除了扫墓祭祖外,还有青团和清明馃等特色鲜明的时令小吃。吃包含着对先人的缅怀,也有对春天新生的希冀。

青团文案朋友圈(风物青团包含的是对先人的缅怀)(1)

这是一门技术活

舟山镇红柿园上溪里自然村的凌月球阿婆自小就跟着母亲学做青团、清明馃。如今凌阿婆的手艺是村里一绝,清明将至,陆续有人请她帮忙做祭祖的必需品——青团、清明馃。

凌阿婆在小瓦罐内倒入温水,放入事先洗净磨烂的艾草,再加入一定比例的糯米粉和面粉。“艾草是昨天采的,只取最嫩的叶子,太老不好捣碎也影响口感。”一面揉捏面团,凌阿婆一面和我们讲解小技巧。她说,加水是关键,水不能一次性加太多,得一点一点加。只见在巧手揉捏下,一个翠绿的面球正慢慢成型。

凌阿婆又从面球上取出一块,揉搓成一个小丸子,再用大拇指按压出一个深坑。在大拇指和四个手指的巧妙配合下,青团皮便成型了。捏皮是一个技术活,太用力,皮就太薄,做出来的青团容易破;用力小了,皮就会厚,青团里面的馅就不容易熟。

将调好的笋丝豆腐肉末馅或红糖裹入皮内,揉捏封口,轻轻搓成圆团。“揉捏的时候,注意不要用力过大,避免将里面的馅与面团揉烂混合在一起。”凌阿婆将做好的青团轻轻地摆放到蒸笼内,蒸笼里面铺的是事先用油炒好的树叶。每放一个青团都用树叶包裹着,是为了防止出锅后青团粘在一起。

将青团放入蒸笼后,凌阿婆也没有闲下来,她顺手拿起模具,将塞好红糖馅的团子按压到模具上,再在砧板上一拍,三个花样各异的清明馃就诞生了。与青团的翠绿色不同,清明馃有红、绿、白三色,可根据个人喜好在面团中加入火龙果汁、艾草等。

灶台内柴火熊熊,蒸笼上雾汽缭绕,团儿、馃儿油光发绿,就可以提笼出锅了。

青团文案朋友圈(风物青团包含的是对先人的缅怀)(2)

吃,不只是为了果腹

清明时,吃青团、清明馃,不只是为了简单的果腹,青团、清明馃包罗万物,既有对先人的缅怀,也有对春天新生的希冀。

丁银芳大娘是凌阿婆的老邻居。她说:“小时候家里穷,青团和清明馃的馅只是豆腐、萝卜或是青菜,也只有在清明节会做几个,够摆一碗就可以了。带上山祭祀完先人,会把青团带回家吃,几个孩子一人只能分到一个。

放了一晚上的青团已经有些发硬,但是孩子们哪顾得上这些?一年到头就只有清明时吃得到青团、清明馃,几个人分着抢着就吃完了。”

拿起一个清明馃,轻咬一口,艾草的清香一下子冲入鼻腔,红糖的丝滑透过唇齿流入舌尖,随之而来的是一阵清爽和舒坦,糯韧绵软久久缠绕舌间,追忆那些过往的人和事……

在凌阿婆的记忆中,她的外婆都会在清明节做青团、清明馃等祭祀用品。对于孩时的她来说,这些东西只是花花绿绿,吸引眼球。直到长大后,她才明白这些祭祀品的神圣与庄严。当凌阿婆从外婆手里接过这门手艺,找她做青团、清明馃的人越来越多,她在其中看到了对逝者的思念与敬意,也明白了她接过的不仅仅是手艺,更是一种缅怀先人,传承孝道的精神。

清明前后,春阳照临,田间又将迎来一片忙碌景象。如果说有一种食物能够唤醒春天,能够带着香甜的软糯缠绕舌尖久散不去,这让人流连忘返的神奇之物,非清明馃莫属,小小的团馃绿油如玉、又软又糯,轻咬一口仿佛尝到了春天的味道。

青团、清明馃包裹了对先人的缅怀,唇齿间也流露出对春天新生的希冀。

编辑 应桃蕊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