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环球网 文化记者 赵慧颖】“跟我一起行动,穿上旗袍,美起来!”近日,国际名模曲迪娜身穿一件金黄色的满绣旗袍现身中国旗袍文化节,并向沈阳市民们发出了上述号召。这件旗袍以满族特有的艺术针法织就,金黄色的绸缎上镶嵌着白鹤、荷花等纹饰。黄澄澄的色彩映衬在沈阳故宫红墙碧瓦的背景下,仿佛带领观众穿越回清朝,体验了一把“皇格格下嫁”的恢弘气势。

沈阳复古刺绣旗袍(盛京旗袍的守与变)(1)

图为曲迪娜身着旗袍亮相沈阳故宫。摄影/环球网记者 赵慧颖

颇具古典韵味的宫廷旗袍展览、手绘满绣旗袍拍卖、炫目的中国定制旗袍艺术大赏……这几天,沈阳旗袍文化活动频繁亮相。

“旗袍之热”背后同样引发了冷思考,如何探索传统服饰保护与开发的平衡点,既守住旗袍的文化内涵,又能变革保守的传播方式?与备受青年人喜欢的“汉服”相比,“旗袍”如何活于民间,与时尚结合?

守住文化基因:满清旗装PK民国旗袍

“生活是一袭华丽的长袍”,民国女作家张爱玲如是说。

谈及旗袍,人们首先想到的是其潇洒的画意,浓郁的诗情,以及流转的线条展现出的东方之美。但你可能想不到,一向柔情婉约的江南民国旗袍,其鼻祖竟是清朝八旗女子“引弓渔猎”的传统服饰。

沈阳复古刺绣旗袍(盛京旗袍的守与变)(2)

图为清朝八旗女子的服装。摄影/环球网记者 赵慧颖

“公元1636年,皇太极在盛京沈阳宣告清朝建立,此后的一二百年里,满族服饰与中原文化不断融合,逐渐衍生出高贵典雅的纹饰和色彩。”在沈阳故宫博物院举办的宫廷旗袍展览上,沈阳故宫李副院长向随行参观的记者介绍旗袍的由来。他认为,传统旗袍具备“兼容并包”的文化基因。正是多民族融合及文化碰撞,才造就了清朝宫廷女子独特的服饰文化。

据沈阳故宫副院长介绍,旗袍原本是“旗人之袍”,公元1644年,皇太极带领满蒙汉八旗兵进驻北京城,此后,满族女子的旗装以北京为原点,辐射到全国各大城市。

清朝入关以前,旗装的色彩十分淳朴,由红黄蓝白四种颜色构成。且为了适应北方寒冷气候,早期女真人的旗装具有保暖性强、便于骑射狩猎的特点。

入关后,由于生活环境的变化,很多旗人脱离了马背生活,他们的服饰变得复杂且宽大,衣服上的配饰也更加奢华,例如金丝、银线、羊脂玉纽扣等。据记载,慈禧太后曾拥有一双珍珠鞋,上面镶嵌着贵重无比的大颗珍珠,价值七十万两白银,晚晴宫廷的奢靡生活可见一斑。

直到20世纪20年代,旗袍重新在中国另外一个时尚中心城市——上海登上舞台,并作为一种流行服饰,备受时髦女性们喜爱。

沈阳复古刺绣旗袍(盛京旗袍的守与变)(3)

图为民国旗袍样式。摄影/环球网记者 赵慧颖

民国旗袍与满人的旗装虽然是“亲戚”,长相差距却十分明显。在中国服装设计师协会副主席卞向阳看来,民国旗袍更具“女性魅力”,“在剪裁上更加突出人体的曲线,形成了细腰、丰臀的效果。”

从女真人“弯弓射大雕”的“狩猎服”,到满清贵族镶金戴玉的“宫廷服”,再到民国女子颇具风情的“流行服饰”,旗袍在满汉和中西文化的交融中,走入了“寻常百姓家”。

变革传播方式:文化融入产业 恢复旗袍活力

“我很爱穿旗袍,它能彰显女性魅力,线条简单又特别时尚,”在沈阳故宫的检票口,55岁的韩女士穿着一件墨绿色的绣花旗袍,在红砖碧瓦的映衬下别具风味。

走在沈阳故宫两侧的巷子里,同样穿着旗袍的市民并不少见。记者了解到,在旗袍文化节期间,沈阳故宫和张氏帅府推出了穿旗袍免票参观活动,7天共有22000余名市民参加了“旗袍丽人”活动。

传统服饰与有趣的传播方式相碰撞,“绣”出了旗袍的新活力。据沈阳故宫博物馆馆长李声能、张氏帅府博物馆副馆长赵菊梅透露,在一周多的时间内,沈阳故宫和张氏帅府的游客人数大幅增加,同比增长53.17%和21%。

而旗袍的传播方式不止于“穿旗袍免票”这么简单。在此后的文化节活动中,“清代宫廷旗袍展”、“民国旗袍展览”,展现了旗袍的历史文化内涵;“中国满绣文化论坛”和“最美绣娘评选”活动则推进了满绣文化的传承与创新。

伴随着文化的传播,与之相呼应的则是产业联动。在五爱旗袍产业展贸会上,20余家旗袍文旅、文创参展商汇集,会场的参观者中亦不乏现场下单的旗袍爱好者。

沈阳复古刺绣旗袍(盛京旗袍的守与变)(4)

图为五爱旗袍产业展贸会。主办方供图

非物质文化遗产如何更好的“活于民间”?这是摆在所有非遗保护者面前的一道难题。中国纺织工业联合会非遗办主任张家洲认为,“设计师和企业家需要共同推进传统文化的振兴,非遗传承人则需要提高对市场经济的适应能力,产品转化能力,时尚设计能力。只有如此,传统工艺才能拥有更加旺盛的生命力。”

“沈阳的商业圈中,旗袍依然是小众服饰,旗袍专业店面也屈指可数。”关于旗袍文化如何带动产业发展,五爱旗袍产业负责人陈先生也在细细琢磨,他希望让更多的老百姓拥有一套适合自己的“华服”,目前来看,这条路似乎还很长。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