说不清道不明的“隐痛”杨家伦,下面我们就来说一说关于直面哀伤的情绪和心理反应?我们一起去了解并探讨一下这个问题吧!

直面哀伤的情绪和心理反应(说不清道不明的)

直面哀伤的情绪和心理反应

说不清道不明的“隐痛”

杨家伦

有学者曾经这样评价苏东坡的《水调歌头》,他写出了人生非常平凡,可是又非常动人的情感。每到中秋节你都会想到这首歌词,觉得苏东坡文学伟大在于他写出人们心声最内的一种感觉。人们常常所说伟大的文学跟伟大的艺术,就是能够使人产生一种共鸣,那共鸣是说我的感情跟你的感情或跟他的感情是有共同性的。鲁迅的《阿Q正传》不也是让很多读者夜不能寐、寝食难安的伟大作品吗?我读过多少遍已经记不清了,但是每次读过之后,都有新的感受,都有新的收获,都能从中受益匪浅。同时也常常产生创作的欲望和冲动,而这种创作欲望和冲动,正是来自“精神胜利法”。其实,我们每个人读过阿Q正传》之后都有过这样的感觉,只不过程度不同而已。你敢说你的身上或多或少没有一点阿Q精神吗?除非你不是人。

记得2013年初春,咋暖还寒时,连续多日的连阴雨,而且又加上呼啸北风,天气显得格外寒冷,我在不经意间感冒了,浑身筛糠一般,非常不舒服,说不出来的难受程度。时而怕冷、时而发烧、时而发抖、时而打喷嚏,试过很多方法,吃过了很多感冒胶囊,不见好转,反而加重,没有任何有效的应对办法,多数时间都是卷缩在被窝里,懒得动弹。但是脑子非常活跃,不时闪现出“论语、左氏春秋、谷梁春秋、吕氏春秋”以及孟子、荀况等一些经典名句,更让我吃惊的是头脑突然蹦跶出“杂取种种人,合成一个”。于是,我开始动笔了,就有了《隐痛》这篇小说。

小说作品都是来自于生活,而又高于生活。而我的这篇小说中的人物是虚构的,小说中的情节是编造的,小说中的环境是胡诌的,希望读者不要对号入座,以免上当受骗,或者不找自在,那就是罪过了。

《隐痛》初稿写出来之后,往旁边随手那么一丢,早就忘记得一干二净了。直到四年之后的某一天,我在一次查找资料时,又翻出来泛黄的纸质原稿,拿过来看看感觉有点儿意思,主人翁的形象萦绕脑中,久久挥之不去,于是经过多次修改终于成稿。中国文联机关刊物《神州》杂志从2016年12期—2017年10期连载11期,搜狐网同时进行了转载,数以万计的读者予以关注、阅读和发表自己的言论。其中不少热心读者留言、写信、发信息等等,有称赞的,有批评的,有中立的,无论哪种观点,我都是诚恳地接受的,还有的是感动,再次就是感谢,感谢他们的关注、关心、关爱。

小说《隐痛》是一个中篇小说,反应的故事是从70年代直到改革开放以后两代人所历经农村变化、城市变化,特别是人们思想上的变化。有的读者给我留言:整过故事情节扑簌迷离,有花前月下的万种风情,也有峰回路转的喜悦和兴奋,更有说不清道不明的情感纠葛。通篇文字融入社会隐痛、家庭隐痛、个人隐痛于一体,故事情节真实感人,催人奋进,教人行善,激发斗志。还有读者给我发信息感叹道:“《隐痛》这篇小说读后令人荡气回肠,心旷神怡,给人一种读过之后三日余音绕梁,不绝于耳之感,是一篇值得阅读的农村题材小说。”更有读者批评小说语言欠火候,人物内心世界揭示不深刻,故事情节不仅拖泥带水、模糊不清,而且推进速度太慢,小说的结尾也是过于平淡等等。当然,每个读者有每个读者的感受和体会,这些肺腑之言是对我们今后创作上的鞭策个鼓励,我都将一一表示感谢。正如莎士比亚所言:“一千个读者眼中就会有一千个哈姆雷特”。也就是说,每个立场不同的人、经历不同的人、阅历不同的人、知识结构不同的人、观点不同的人,在哈姆雷特——这本书里看出完全不同的感受和体会。阅读过《隐痛》的读者又何尝不是这样呢?他们慧眼识珠,看出小说中的瑕疵,指出其中的不足,建议改进创作方法,提高自身素质,这些都是可取之处,也是善意之举,更是诚心进言。

《隐痛》中小说主人翁王守道、蒋芳由同学情转变到爱情,再到走进婚姻的殿堂,这段刚开始的新生活是幸福的、美好的、难忘的,在记忆深处挥不去,抹不掉,忘不了。

随着时间的推移、地位的变化、阅历的增深、经济收入的增加,王守道、蒋芳夫妻两人由原来的恩爱到疏远,由疏远到翻脸,再到吵闹,直到最后分道扬镳,一个好端端的家庭顷刻间四分五裂,土崩瓦解。简单地说有以下几个方面的原因。首先,王守道一个无所事事社会青年,顶替他老子进了供销社,端上了铁饭碗,吃上了“皇粮”领到了“国库”银两,甚是了得,尾巴翘得八丈高。更让他膨胀的是当上了最为肥缺的“采购员”一职。在计划经济体制下,“采购员”手眼通天,长年累月跑“大码头”,天南地北,坐汽车转火车,到处进货,不仅吃香的、喝辣的、玩新的,而且还有额外收入,所有来着,概不拒绝,一一笑纳。口袋鼓了、腰杆硬了、精神好了、劲头足了,像个刚刚开始打鸣的小公鸡,四处追逐,寻找刺激,决一胜负。饱了思淫欲,这句话对王守道在合适不过的了,他在外面沾花惹草,长期在外面四处颠簸,偶尔回家一两次,也是匆匆忙忙,年轻美貌的妻子蒋芳浴火难耐,长期独守空房,夜夜想郎郎不归,悔恨自己哭无泪。苍蝇不叮无蛋的缝。做生意的马启龙垂涎蒋芳的年轻和美色,由最先的试探、交往,到两人打情骂俏,进行到露水夫妻,再到最后双双同床共枕、结婚生子。世界上没有无缘无故的爱,也没有无缘无故的恨。

有读者留言道,阅读《隐痛》之后,回顾蒋芳的经历,我们不难看到,蒋芳从小乖巧、聪慧、伶俐,会说话,很招相亲相邻们的喜爱,也很受同学老师们的称赞。十二岁那年,不幸被衣冠禽兽的老师奸污,为了逃避流言蜚语,带着内心的隐痛,在漆黑的夜晚跟随父母,一家三口从山东王庙镇来到南方千里之外的一个陌生地方相城镇安身谋生,过上的新的美好生活。

上了中学的她已经从阴影里走出,她“学习成绩好,为人善良,高挑个儿,皮肤白里透红,高挑个头,椭圆形脸蛋上一双丹凤眼水灵有神,皮肤白里透红,一笑两个小酒窝打眼且迷人。”是班级学生中的佼佼者。正因为如此,王守道和其他同学一样迷上了蒋芳,几个回合下来,少年王守道精心算计了蒋芳,并且如愿以偿得到了蒋芳。因为怀孕,蒋芳不得不失学嫁给王守道,早早做了无所事事的家庭妇女。这种尴尬,蒋芳本人当然难辞其咎。不过也应当看到,当时,家长和老师都没有对青春期的少男少女进行正确教育。

有研究表明,青春期的男女生之间有希望彼此接近的心理需求,这是心理发展中的必然过程。然而,由于缺乏正确的引导,年少的蒋芳,在能说会道的王守道面前,心理防线彻底崩溃,付出了惨痛的代价。六年的时间过去了,伤痕已经深深地埋在心底,重新回到了新生活的轨迹。可是,中学时代,少女人生第一课,再次失身,辍学结婚,成为人生经历中绕不过去的揪心门槛。而导演者正是这个家境条件优越、不学无术、油嘴滑舌的王守道,是他处心积虑诱惑成绩优秀的花季女孩蒋芳,把蒋芳引入了歧途,因此偏离了婚姻的航向,葬送了人生远大前程,葬送了母子人间亲情。

可以想象,这种不符合法定结婚年龄的意外婚姻,在当年的小镇上或者农村,理所当然是人们茶余饭后的笑谈,就连自己母亲都厌恶、吐弃、诅咒自己。“小芳呀,看你这脸丢到外国去了,人家王守道现在头昂的像鸡巴一样高。你问问那龟孙子怎么想的,成不成给一句准话。”蒋芳受不了母亲的诅咒,爬起来走了,其实内心深处无疑又增加了一层隐痛。

一个本分守规矩的女孩,本想过着一个安稳平淡、美好的生活。事实并非蒋芳想象的那样一帆风顺。第二故乡并没有给美貌、成绩出众的蒋芳带来美满幸福的生活,反而却给她带来了更大的伤害和不幸。中学没毕业,因为早恋,蒋芳草草结婚。

结婚是人生中的大事,也是一个女孩子从姑娘到妇女的一件喜事,更是一个女人梦寐以求的好事。澄清在幸福生活中的蒋芳,万万没有想到这样的幸福只是昙花一现。由于未婚先孕,婚后不久便遭受背叛的丈夫冷落,乃至恶言恶语相待,这样的突变让她无法接受,她冷静下来之后,想想为之担心,为之后怕。怎么办?为了家庭,为了孩子,为了生活,蒋芳无数次好言相劝,真诚善待丈夫,想用真情感动丈夫,想用真心打动丈夫。可是误入歧途、鬼迷心窍的丈夫死不改悔,一根筋走到黑。

王守道、蒋芳这对少男少女盲目的婚姻,注定不是爱情的真果。这个道理,婚后的蒋芳终于有了切身体会,孩子还没有生下来,顶替了父亲工作的“丈夫”王守道就对她失去了最初的热情、也失去了原味的感情、更失去了最至亲的亲情,常常借口工作忙,几乎从不沾家,只是把“妻子”当鸟儿一样饲养。孤独中,“临产的蒋芳很失望,很懊恼,很气愤。原来这个‘小男人’信誓旦旦,海誓山盟都哪里去了?蒋芳开始怀疑自己以前的判断力,怀疑王守道的誓言。 ”

在男人面前撒娇,捉弄男人,都是女人惯用的手段,常玩的花招。这样的小资情调,对于蒋芳来说是一种奢望。因为王守道已经移情别恋,背叛了爱情,背叛了家庭。所以,“她感觉到王守道的心不在家里,也不在自己身上了,更不在孩子身上了,她悔恨自己有眼无珠,那个苦呀只有经历的人才能体会到。”

此时此刻蒋芳在心灰意冷、一切无望、孤灯独影、难耐寂寞中,毅然作出了抛弃一双龙凤胎儿女、与相爱的人私奔、回到原籍生活的大胆选择。从此,骨肉分离,更深的隐痛盘踞在她的心灵深处,有时候酷似一把无形的刀子往她心口上扎。在部分读者眼里,早恋、抛夫弃子、红杏出墙的蒋芳无疑是个品行不端的坏女人。其实,蒋花不仅是一位甘心为孩子献出一切的好母亲,更是在厄运人生中,一个受害者和抗争者的正面形象,她在遭到两次不幸以后,反思自己人生中真正需要找到一个爱自己的男人,而且马启龙视她为珍宝贝,相反王守道视她如草芥,弃之一边。小说中这样写道:“我要出差,去迟就赶不上车了,这钱你先用着,需要钱我给你送回来。”王守道连哄带骗,提着皮包匆匆忙忙冲出家门。

应该说:爱情是指有独立经济能力的两个成熟的异性,经过交往、了解到组合,从而建立起相濡以沫的亲密关系。而青春期的男生女生,根本没有生活阅历,对人生,对爱情的认识,只是一种朦胧的憧憬。头脑发热,三分钟热度,把朦胧的感觉当作今生甜蜜的爱情,并以身相许,就好比丧失理智、盲人瞎马踏进一片盛开鲜花同时也暗藏陷阱的孤岛。清醒后,抱憾终生的受困者,要么打掉牙往肚里咽,在煎熬中度日;要么出走,另起炉灶,重新开始。个性鲜明的蒋芳,毅然选择了后者。

从蒋芳和王守道的女儿王小凤脱离生命危险,病房里为女儿捐献了骨髓的蒋芳,看着眼前的这个落魄者——曾经的同班同学、自己原来的丈夫王守道,一点也没有好感,就是这人,让年少的自己铸成大错,命运被彻底改写。一种被误导、被玩弄、被欺骗的感情,从心底泛起,头发皮阵阵隐痛,悔恨、恼怒、痛苦,剪不断缕还乱。

蒋芳忍痛割爱、抛夫离子,跟着马启龙远走高飞,一是马启龙对蒋芳百依百顺,她认为自己找到了真正的幸福,于是离婚了;二是马启龙倒腾古董,赚到很大一笔钱,足够他们一辈子荣华富贵的开销了;三是王守道确实变心了,对蒋芳正常的性生活都没有了,让蒋芳痛心疾首。不堪忍受寂寞,年轻的蒋芳抛弃一双正在吃奶的儿女期间……。也许,在有的读者眼中,蒋芳抛弃已经背叛爱情的丈夫,情有可原;可是抛弃两个嗷嗷待哺的孩子,实在是有违母性,令人无法接受。

其实,这不仅是蒋芳令人同情之处,也是她心中最大的隐痛。作为母亲的蒋芳,她怎能不爱孩子呢?“看到身边一双儿女,蒋芳激动的无言以对,喜在心头。”可是,割舍孩子,并不是不爱孩子,而是要报复不负责任的王守道,让孩子拴住朝三暮四的王守道。追求真爱生活的蒋芳,把对孩子的爱,深藏心底。这一点,小说中有明确的交代,多年后,母子相认,过着贫困生活的蒋芳坚决不要孩子的资助,闻讯女儿病重的消息后,义无反顾地为女儿捐献骨髓,无私的母爱,感人至深。

蒋芳私奔,绝不是心血来潮,“不经过灵肉融合的女人,等于白活一次。”婚后,孤灯伴影患有失眠症的蒋芳与老乡马启龙相识,蒋芳发现马启龙才是她所需要、所倚靠的男人,于是投进他的怀抱,也就在情理之中了。

离婚以后,王守道给双胞胎的孩子折磨的夜不能寐、茶不思饮、饭不思食,万般无奈之下,他不远千里左手搂一个、右手抱一个,乘汽车转候车,找到孩子母亲——蒋芳,可是蒋芳临生到月出现在王守道面前,而且果断地说:“你滚回去吧,再也不要来了”。王守道心如刀绞,咬牙含泪背着孩子返回家中,他决心把两个孩子抚养成人。在母亲的帮助下,十年寒窗,两个孩子双双考上大学,走上社会又都找到了一份好工作,这让王守道开心、顺心、放心。

然而,就在王守道澄清在幸福的快乐中时,一个又一个灾难降临到他的头上,先是儿子王小龙因为工程质量被关进去了,通过千方百计王小龙不但放出来,而且娶到一个手握重拳,年亲漂亮的女警官。一家人喜不胜收。欢乐的气氛还没有退去,接到女儿王小风换上了败血症,乌云笼罩这个家庭,还是在最后生死紧急关头,蒋芳的出现,让女儿王小风转危为安,一家人重逢,不尽喜从天降。

小说故事情节一波三折,但是最终还是戏剧性的结尾,让读者常常松了一口气,在提心吊胆中,看到了人性中最珍贵的、还没有泯灭的“亲情”。

小说里的主要人物以及他们之间的关系。

王守道、蒋芳属夫妻关系。王守道,从下放青年顶替成为供销社采购员,一下飞航腾达,把握不住自己,由原来善良诚实变成了吃喝嫖赌之人,思想滑坡,导致家庭破裂。痛定思痛之后,他一改过去身上的糟粕,专心培养一双儿女,结果儿子、女儿没有辜负希望,双双考上大学,并且毕业后都拥有一份让别人羡慕的工作,王守道“睡着都笑醒了”,为有这样的孩子而骄傲和自豪。

蒋芳本来是一心想过好日子,可是都守空房,寂寞难耐,终于出轨,抛夫离子,跟生意人马启龙远走高飞,去想荣华富贵的生活了,结果事与愿违,生活艰难无助之时,儿子、女儿找上门,不仅给她精神上安慰,也在经济上给予接济。

罗尚志,从小和王守道、蒋芳同班同学,在奶奶去世以后,沦为孤儿,他对生活失去信心,走进了赌场,没有想到一个电话,结束了他的性命。

马启龙,蒋芳第二任丈夫,是个做古董生意人,能说会道——稻草能说成金条的人,以至于把蒋芳说动了心,哄上了床,最后成亲拜了堂。生活真会捉弄人,最后马启龙不仅生意失败,倾家荡产,而且落下个卧床不起的终身残废。

王小龙、王小风双胞胎兄妹,双双比翼齐飞,为父亲王守道挣足了颜面,不仅双双考上重点大学,关键是毕业后都有一份稳定而又体面的工作,为蒋芳出走的丑闻蒙上一层厚厚的面纱,也让外人对王家刮目相看,称赞有加。

沈燕,王守道情人。这是个风骚而又贪财的女人,是个嗜钱如命的女人,又是个朝三暮四的女人。但是,她年轻漂亮又是勾引男人的资本,好在她没有执迷不悟,很快悬崖勒马,最终和王守道一刀两断。

刘亚楠,王小风的同学,后来成了王小风的嫂子。这是个性鲜明的女性,是新时代大学生中的佼佼者,有能力、有魄力、有胆量。敢爱敢恨敢承担,敢说敢做敢作为。

,